楠木軒

李志剛:千億巨頭將在工業互聯網領域誕生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科技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李志剛 來源|新經濟100人(ID:qiyejiagc)

中國的工業互聯網行業,一定會有百億美金乃至千億美金公司誕生。

2012年7月,我寫過一篇文章「富士康向西」,描述了這樣的工廠作業環境:

胡萍的工作是把數據線放進包裝盒裏,5秒內完成一次動作,每天重複5000次,一共做2.5萬秒,約7個小時。工人每工作兩小時,就能休息10分鐘。這一切都是經過精密計算的。在足球場那般大的車間裏,十二條生產線以刻板的速度移動,端坐於流水線旁的工人們,日復一日地重複着拿起、放下、拿起、放下的機械單調的動作。

同樣在20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首次提出了「工業互聯網」的概念。

近年來,工業互聯網熱度不斷升高,烯牛數據顯示,2018年和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分別為1.42萬億元、2.13萬億元,預計2020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規模將達3.1萬億元。

國家支持政策頻出,創業企業嶄露頭角。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產業步入快車道,崛起勢頭初顯,這種傳統的工廠作業方式,也終將隨着工業互聯網的崛起而成為歷史。

1

崛起:技術的成熟,市場的驅動

深追工業互聯網行業崛起背後的驅動因素,我認為主要有四點:

第一點,移動互聯網技術和芯片技術的成熟。

PC時代,受限於設備位置和網絡覆蓋,工業互聯網難以全面開展。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給了工廠一個全面網絡化的場景,物聯網的發展,使設備運轉的實時狀況得以獲取。芯片 移動互聯網形成的技術基礎設施,是工業場景下數據的獲取、監測、傳輸、分析的前提條件。

第二點,供給端產能開始過剩。

2011年,我在温州待過兩個月,重點考察工業企業。當時大多數企業都會做出口貿易,引進一套機械設備,接到外貿訂單後,組織原材料和工人,通過工業化流水線生產,再批發出去,這就是絕大多數工業企業的生產流程。

80至90年代,我國工業還是賣方市場,工廠生產什麼,消費者就買什麼。90年代末期到2000年,中國工業經歷了蓬勃發展和激烈競爭後,各種家電、服裝、設備基本上都呈現出供大於求的市場關係,訂單逐漸開始不穩定。

對內產能過剩,對外銷路不暢。近10年來,中國的工業品出口增速相比20年前高歌猛進時期也出現下滑。

供給端過剩,導致粗放式的工業生產方式向精細化的工業生產方式轉變。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走向買方市場,由過去大批量的工業化生產模式,走向未來規模小反應快的訂單模式。這個轉變的歷程,離不開工業互聯網化的升級。

第三點,需求端消費習慣出現改變。

2010年前,60後、70後、甚至80後,都願意接受品牌。即便滿大街都是耐克,所有人都穿同款,大家也不會介意,反而覺得是一種潮流。

但是90、95後是更加個性化,更加自我,更加私密化的一代人。他們不喜歡滿大街都是耐克,甚至希望擁有天下獨一無二的服裝和商品。他們追求個性化,又看重性價比,這事實上是反工業化的,因此對上游的生產方、品牌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無論to B還是to C,這種消費習慣的改變,都倒逼上游工廠向小規模、快速反應的生產過渡。而快速反應的工廠,在處理訂單、設計、生產流程等一系列工作的過程中,需要通過互聯網化來進行升級。

第四點,人口結構和特徵發生變化。

2010年以前,珠三角、長三角的工廠招聘都是簡單粗暴的,貼一個廣告,第二天會有一大羣人在門口排隊。但是2010年後,中國人口紅利逐漸結束,勞動開始短缺,2017年勞動力年齡人口總共減少了578萬。

與此同時,90後、95後、00後開始步入社會,他們崇尚自由,不喜歡受到拘束和管制。文章開篇提到的胡萍的工作,如今的年輕人不願意再幹了。

勞動力減少的同時,新一代勞動力的特徵在發生變化。這人口層面上的雙重利空因素,也會倒逼工廠尋求機械代替人工的解決方案,進行自動化、智能化的升級和變革。

這四個驅動因素,是工業互聯網必然崛起大的背景。

然而,崛起的進程也一定會伴隨着來自不同方面的阻礙。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傳統工廠老闆的觀念。

習慣了粗放式經營的傳統工廠老闆,對於設備、人工、訂單的精細化管理概念薄弱,如果不及時地適應變化、更新觀念,可能會出現行業的洗牌,一批智能化新工廠將會誕生。

從概念提出至今,整個工業互聯網行業的變革已經在悄然發生着,要説什麼時候能夠全面爆發,我認為,越是這些傳統工廠老闆運營艱難的時候,越接近這個行業爆發的臨界點。

2

機遇:降本增效,定製化生產

哪裏有痛點,哪裏就有機遇。

當下在生產端,傳統工廠最痛的痛點就是沒有訂單或者訂單不規律的問題。

訂單的不規律,導致了人工效率的急速下滑。賣方市場時代,大訂單接連不斷,工廠可以儲備一萬個工人隨時生產。但是近年來,訂單從過去的規模化向小規模定製化變革,每筆訂單可能只需要1000人生產,但為了保證偶爾的大訂單產能,另外的9000人也不能砍掉,人員冗餘問題日漸凸顯。

不僅是人工,宏觀環境的變動對生產端的影響也體現在工業設備的利用率上。過去的粗放式經營時代,工業設備的效率極其低下,設備利用率30%是常態。然而,80%以上設備的運轉率,才應當是工廠運行的最佳狀態。

人工效率、設備利用率的亟待提升,倒逼着習慣了粗放式經營的工廠老闆們,對訂單、人工、設備進行全面的信息化、智能化升級和協同管理,這是工業互聯網在生產端的機會。

針對生產端的作業流程,瞄準工業企業生產流程信息化的企業應運而生。他們通過監控設備運行狀況、優化作業流程、促進產業鏈協同,來幫助企業「降本增效」。

這類企業通常分為通用型平台和垂直型平台,對於初創企業來説,兩種模式各有利弊,如何選擇並不矛盾。如果企業持續發展,垂直平台一定會切入周邊的品類,通用平台也會在擅長的領域不斷深耕。

未來降本增效類工業互聯網行業的終局,可能是細分賽道形成相互交叉又無法兼併的小巨頭。

目前來講,這部分市場空間還不到1000億。服務商從數據服務費切入,通過對設備、工業流程等數據的收集、處理、分析,幫助工廠節約成本,增加收入。針對這類服務,工廠的付費意願是有限的。

但未來,服務商可以憑藉行業資源以及對企業數據的掌握,切入工廠的管理,設備的檢測、管理、維護,甚至設備的供應鏈管理,供需訂單的管理等等。這類企業後續價值會更大,市場空間也會更大。

中國是一個工業製造業大國,2019年中國GDP總量99萬億,工業佔了38萬億。假設整個工業領域有幾十個大品類,每個品類最低也會有幾千億的市場規模,那麼針對一個特定品類做降本增效,如果能夠做到10%的市場佔有率,也將成為一個百億規模的企業。

生產端有痛點,傳統的工業渠道、零售端,無論是to B還是to C,也面臨着最大的難題——庫存。

以服裝產業舉例,從工廠的生產到服裝店的零售,通常需要加價近10倍,為什麼?假設一件服裝出廠價50元,工廠自己會賺20-30元。但渠道商因為一件衣服如果今天賣不掉,明天可能需要打折出售,所以只有加價才能攤平打折出售產生的成本,渠道才願意拿貨。

終端追求新穎、個性化的消費習慣的改變,以及行業競爭的加劇,不斷向工業渠道商、零售商的庫存施加壓力,倒逼着他們以更高效的手段去適應下游消費、管理庫存,這是工業互聯網在渠道和零售端的機會。

針對庫存管理痛點,下游決定上游的商業模式開始出現,近年來比較火的C2M模式就是其中一種。伴隨着這種商業模式,做供應鏈整合、訂單匹配的企業,在各個細分領域躍躍欲試。

這種模式在工業細分領域的應用,我認為最早會從服裝行業開始,但未來一切跟C端相關的工業品,比如電器、3C、鞋等等,一定都會慢慢因為定製化的終端需求,而向小批量、柔性生產的方向去過渡。

C2M早已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這些年一直沒能成功的原因,我認為是時機沒有成熟。

一方面是用户對個性化商品的需求還不夠迫切,訂單密度不足;另一方面是早幾年工廠老闆的生意還不錯,大訂單尚且消化不完,沒有人願意去接小訂單。

在上游和下游都不成熟的階段進入,顯然是做不成功的。但未來,這種類C2M的方向,一定會是工業互聯網的一個小趨勢。

在生產環節和交易環節之外,還有一個廣泛被討論的話題——工業場景下,機器人對人的替代。

這種替代,我認為會從可重複性強、數量廣、空間便於機器人施展的地方先開始,這些工種最終一定是機器儘可能去替代的;相反,那些細緻的、帶有情感型的、與美感相關的工作,人的參與將依舊不可替代。

最終,大概60%-70%的傳統工業崗位會被機器取代,但這並不意味着人們失去了勞動崗位。隨着機器設備數量的增加,機器、電腦的狀態需要頻繁的檢測、維護、分析,一個新的工種——機器維護,將會隨着行業的進步而誕生和發展壯大。

3

創業:行業經驗,銷售能力

工業是極易規模化、標準化,甚至可以全球化的行業,這個領域一定會形成巨頭。未來十到二十年,工業互聯網領域一定會誕生一個全球性的,至少是千億美金市值的公司。與此同時,伴隨着每個細分賽道的升級,也將產生一二十家百億美金的小巨頭,最終形成一超多強的產業格局。

想要抓住工業互聯網崛起趨勢的創業者,我認為需要具備兩個基本素質:

對行業深刻的理解和經驗。無論是「工業」還是「互聯網」,都是有門檻的。CEO需要基於自己對於行業的理解,結合自己掌握的技術,洞察行業特徵,抓住工廠痛點,提出解決方案。

超凡的銷售能力。如前文所説,工業互聯網發展最大的障礙在於傳統工廠老闆的觀念革新。因此CEO必須是公司最大的銷售,在to B的業務形態中,去説服工廠老闆買單,並幫助他們意識到服務的價值。

中國製造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現在全世界都已離不開中國製造。中國的工業正在從自動化走向智能化,從本地化走向遠程化,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見證者。在這場時代的轉換中,還有大量的創業機會值得挖掘。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經濟100人(ID:qiyejiagc)

(作者簡介:李志剛,新經濟100人創始人兼CEO、山海成長營創辦人,著有《創京東》和《九敗一勝:美團創始人王興創業十年》,在美團、拼多多、今日頭條A輪時就發現、判斷並幫助他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