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當前,長江中下游地區汛情依舊嚴峻,多地農田、房屋被淹,居民財產受損。在爭分奪秒的救災一線,北斗高精度定位、雲計算大數據、無人機航測等高科技“神器”各顯神通,為抗洪防汛贏得寶貴時間。
現場航拍實景圖與原始衞星圖對比
7月22日,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同大鎮石大圩發生決堤,滾滾河水衝向圩區內的田地和村莊,救援迫在眉睫。千尋位置基於北斗高精度時空智能服務賦能無人機,及時還原了同大鎮的受災狀況,為防汛救災提供了科學依據,大大提升了效率,有效保障了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7月23日早上6時,在上海市消防救援總隊指揮下,千尋位置的兩位工程師連夜驅車從上海抵達合肥。8時20分左右,搭載千尋位置北斗高精度時空智能服務的無人機第一次起飛。經過4次飛行,航程達340多公里,3034張照片記錄了33.2平方公里的受災實況。
搭載千尋位置時空智能服務的無人機
結束飛行後,工程師緊急對照片數據進行處理,將無人機拍到的高精度受災實況圖和受災前的衞星圖進行比對,快速評估受災區域範圍,精確測量決堤口的位置和長度,並快速發現受災區域高壓線塔被淹沒和民宅被洪水徹底圍困等情況。整個過程僅用時1個多小時。
與此同時,無人機航攝的數據被同步上傳至雲端進行三維重建,僅在3小時內就完成處理,比普通工作站快8—10倍。三維模型不僅能預測水位上升後的民宅淹沒區域,還能計算出填滿決堤口需要的土方數量。這些都為救援組織工作提供了準確的數據指導。
救援人員現場查看三維模型圖
和傳統的無人機航測不同,搭載千尋位置服務的無人機可以進行實時釐米級定位,免除現場搭建基站,為抗洪救援贏得寶貴時間。
這背後離不開千尋位置的技術積累。千尋位置在全國建設了2600多座北斗地基增強站,形成“全國一張網”,並基於自主研發的時空智能算法,可以為全國用户快速提供釐米級定位、毫米級感知、納秒級授時服務。
值得關注的是,7月29日,中國衞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宣佈,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衞星近日正式入網工作。
相關人士表示,隨着抗洪救災進入關鍵階段,千尋位置可以為參與抗洪救援的各類物聯網終端提供統一時空基準體系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務,讓防汛抗洪變得更高效,為救災減災提供科技保障。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