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被抵制的奧運會——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
申辦奧運會的城市象徵着這個國家最為矚目的文明,是一種世界的認可。每一次奧運會也都會聚集世界各國的目光。奧運會的光環從成功申辦的那一刻開始,便牢牢環繞在城市的上方,民眾的心中。
像我們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全民行動,將國際體育盛會推廣到全社會、全民參與的健身追求,一曲《北京歡迎你》打開中國歡迎世界各族的大門,以坦蕩的胸懷、高度的熱心向世界展示中國人禮儀四方的風貌。
每一屆奧運會也都是帶着掌聲順利閉幕的,但是有一屆奧運會卻不是,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多了些黑色壓抑的色調。
1980年,前蘇聯首都莫斯科舉辦第22屆奧運會。
這次奧運會比較特殊,當時的蘇聯受到了眾多國家的聯合抵制,最後參加奧運體育項目的只有70幾個國家,雖然奧運會得以舉辦,但是實際參加的國家數目較少,過程也頗為曲折。
為什麼自覺遵守奧林匹克精神已成共識的國際體育事件會出現如此大的被敵意或漠視呢?
馬克思理論當中有非常經典的一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用於解釋這次奧運會舉辦產生的問題,是十分恰當的。不過是看似是國家領導做出的選擇決定,但是實際上是國際力量之間的較量與敵對。
早在1979年,蘇聯出兵攻佔阿富汗。不管是阿富汗,伊拉克,還是伊朗,一提到這些,我們自然而然會想到“石油”這樣的字眼。誰能佔領石油的產地,無疑便是得到了天然的寶庫,能使用到巨大的資源,並從中攫取鉅額利潤。
中東地區曠日持久的戰爭莫不是圍繞着稀缺資源的開發及出口等。蘇聯出兵自然也是有這樣的想法。
自古以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然兵家勝地或者像我國九省通衢這樣的地方自然是兵家必爭之地,一方面佔據交通樞紐,有利位置;另一方便可以以此為跳板,左右上下的活動。
阿富汗的地理位置自然也是如此,蘇聯控制阿富汗之後,向北是自己的北方大本營,可以對南進行支援,而且蘇聯的作戰軍隊,人高馬大,帶着從寒冷的北方霹靂而下的雄壯與惡狠狠,自然虎視眈眈毫不遮掩的展現自己的野心。
阿富汗向南便是連接到印度洋港口的出口區域,佔領阿富汗之後繼續向南擴張無疑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此外向西是波斯灣等地區,也是重要的港口等區域。
蘇聯生猛的進攻,自然是遭到阿富汗當地的蜂擁反擊。石油是寶貴的資源,也是各國各自施展身手搶奪博弈的緣由。阿富汗在兵力上遠遠沒有蘇聯厲害。但是看到鬥爭局面的歐洲國家以及美國、日本等各自明白其中道理,自然不會袖手旁觀。
首先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分界本就是根植於國家之間的。如果被蘇聯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控制了輸出石油的寶地,西方國家的利益受損,必然引起他們的聯合反抗。所以從資源的優先權上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自然不希望蘇聯能夠長期佔領阿富汗。
此外,當時兩級陣營的較量已經稍顯分化,在蘇聯莫斯科申辦奧運會的時候,蘇聯的勢力是壓倒性的,得到了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莫斯科成功擊敗洛杉磯,成為奧運會申辦國。
但是經過不同領域的較量,到即將舉辦奧運會之前,蘇聯出兵阿富汗,被認定為是違背奧林匹克精神的行為,師出無名,漸漸被眾多國家反抗。
阿富汗在保衞自己國家的過程中得到了西方國家的直接性支持,比如美國。美國毫不吝嗇的支持阿富汗進行軍備武器的更新,甚至精細到輸送跟蘇聯一樣的作戰武器,40mm火箭筒、AK47等,以便掩飾自己支持阿富汗軍事作戰的真相。
一直追隨美國的日本在這個階段也進行藥物等物資的支持。西歐國家也不同程度進行各方面的幫助。
自古以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冷戰時期到後期,蘇聯的力量減弱,在阿富汗戰場上,蘇聯最終是動了撤軍的念頭。
1980年蘇聯莫斯科奧運會在之前投入了很多。蘇聯為了彰顯國家的氣勢,兑現自己在申奧時候的承諾,建設了眾多大型項目,包括機場、奧運運動場地等,開幕式等都進行了宏大的設計。
但是冷戰的局面已經艱深,抵抗蘇聯在阿富汗作戰的國家拒絕派出自己的體育代表團,儘管各個國家的體育代表團提出不滿。畢竟奧運選手經過那麼多年的訓練,到自己施展本領只是在奧運會比賽剎那間。
有的奧運會運動員可能錯過這屆奧運會之後便再也不能參與其他奧運會了。在兩陣對壘的局面下,個人的情緒自然是要平復於國家的決定的。
當時美國總統為了安撫這些因為抵制不能參加奧運會的選手,特意邀請代表團到白宮做客,此外頒發了特殊的紀念金牌給奧運選手。國家的利益要高於個人的職業生涯,要去判斷這樣的決定到底是對還是不對,似乎都沒有太多的意義。
既然冷戰是既定的,在各自其他領域的敵視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像體育、音樂這樣的跨越國界的領域,很難做到不帶有國家感情色彩的去讚美或者鼓掌。
帶着抵制標籤的蘇聯莫斯科奧運會,留給我們眾多的思考。當時參與奧運會的國家,有的只拍一個旗手入場,有的在頒獎的時候選擇奏奧運會的會歌,一場奧運會的舉辦帶着眾多抹除不去的無聲抵抗,像新西蘭在出場的時候用黑色的五環旗作為旗幟,其中意義不言而喻。
不知道蘇聯在舉辦這場奧運會的時候是有怎樣的心情,或許悲壯,或許無奈,或許帶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憤慨。但是對於眾多參與的國家來説,每一場奧運會的賽事都是被認真對待的。
“更高,更快,更強”的宣傳中,奧運會是對於人類共同生存的環境下同追逐的一項重大事,這個體育界的事情本是排除了現實當中的經濟、政治利益的糾纏。
但是“弱國無外交”,如果把奧運會看作是外交地位身份的彰顯之一的話,國家體育事項的成績也會被看作是國家氣節,國際地位的表現。
過往的形勢已經過去,留有遺憾或者帶着政治因素考量的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也已經成為過去。
不管是不是這個城市的創傷,也不管是不是奧運會歷史上的遺憾,也不論是不是國際社會對於好戰民族的抵制,奧運精神傳承的和平發展進步理念貫穿在每個國家的希望中,大概每個國家都不願意到征戰別國掠奪資源的國家中去進行做客。
好在聯合抵制這樣的情形未曾再出現,雖然在世界國家的其他領域依然會有不同形式的經濟制裁,外交限制,文化滲透等不同形式的干預方式。提高警惕,瞭解自己的民族,瞭解世界的局勢,採用合適的方法進行國家出路的開拓是每個民眾的遵從之事。
正義之事,無人能夠以任何強加的理由進行抵擋。像我們國家的“一帶一路”項目的開展,造福於各國,謀福祉於人民,已是時間能夠證實的理念。所以,行正義事,謀正義路,就算被抵制自然有民眾力量承載以抵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