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奧運會中國籍裁判員中唯一的現役軍人
8月8日,第32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東京落下帷幕,中國健兒在奧運會賽場上奮力拼搏的瞬間在這個夏天被定格,給我們帶來滿滿的感動和難忘的回憶。
在東京奧運會跆拳道女子67公斤級決賽中,中國籍裁判祝林芳備受關注。7月24日至27日,她代表中國參加2020東京奧運會跆拳道項目執裁工作,祝林芳是此次奧運會中國籍裁判員中唯一一名現役軍人。
很多人不知道,祝林芳是陸軍特種作戰學院軍事體育教研室的一名上校教員,這個外表略顯嬌弱的中國姑娘,已經連奪5次世界跆拳道冠軍,是蜚聲世界跆聯裁判委員會的5位成員之一。
走進祝林芳的家,彷彿走進一個“金牌博物館”:5枚世界冠軍、6枚全國冠軍,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個人二等功6次、三等功2次,現為跆拳道國際裁判、世界軍事體育理事會跆拳道項目執委,獲得過5次國際大賽“最佳女裁判”稱號。
1982年,祝林芳出生在河南省滑縣。高三那年,她陪同學參加武漢體育學院跆拳道隊選拔,沒想到河南省體育局的領導一眼看中了她,示意她上台試試。那是她第一次上台,面對專業對手的凌厲攻勢,她本能地快速躲閃,連連成功,第一場下來竟然沒被打到。
祝林芳的速度和快速反應能力讓教練如獲至寶,教練又示意她展示一下劈叉,從來沒有受過壓韌帶專業訓練的她“嚓”的一聲竟然輕鬆完成。教練當即對她説:“我覺得你是塊好料子,你明天可以坐火車來我們學校了,我們學校是國家重點大學。”
入校不久,祝林芳開始接受韓國教練金哲熙的魔鬼式訓練:每天成千上萬次的踢腿訓練,400米、800米衝刺,馬拉松越野跑。金教練對她格外“青睞”:她常被安排和男隊員一樣的訓練量,儘管有時身體吃不消,但她還是選擇咬牙堅持。
祝林芳很刻苦,但真正對抗起來卻失誤連連,備感沮喪的祝林芳這時接到了第一屆全國大學生跆拳道錦標賽比賽的通知。4天的比賽時間,祝林芳的比賽在最後一天。由於缺乏比賽經驗,她每天按時到賽場給隊員加油並認真觀看每一場比賽,領悟比賽技巧和方法。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上了賽場,祝林芳以黑馬之勢擊敗所有全國名將,奪得人生第一個全國冠軍。這次成功給了她極大信心,祝林芳更加勤奮忘我地超強度訓練,向國際賽場發起了衝擊。1999年,祝林芳被特招入伍到原解放軍體育學院八一跆拳道隊,開始代表解放軍參加國內外賽事。
2000年,祝林芳參加了在韓國舉行的第12屆世界軍人跆拳道錦標賽。現場成千上萬的觀眾都在看着祝林芳,對手是俄羅斯名將諾斯科娃,她曾獲得8次世界盃、世錦賽冠軍。
初登世界擂台,即遇到強敵。諾斯科娃攻勢極其迅猛,特別是近身,防不勝防,祝林芳連續失分。但她並不着急,教練員和看台上的領導也對她很有信心,因為比賽中“祝林芳是一個善於發現對手漏洞,用腦子打比賽的運動員”。
比賽進入第3局,祝林芳瞅準了對方習慣性後退的時機,應用她擅長的技旋轉踢技術頻頻得分。祝林芳越戰越勇,最終以6∶5險勝對手。這場比賽因為祝林芳使用了以往女隊員很少用的高難度技術,她獲得了“最佳女運動員獎”。
走上領獎台,雄壯的國歌在耳邊響起,昔日的傷痛苦累一幕幕湧上心頭,祝林芳的淚水奪眶而出:能為國爭光,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
此後,祝林芳先後奪得了第13屆、第15屆、第16屆世界軍人跆拳道大賽冠軍和世界跆拳道國際公開賽冠軍,並連續兩次蟬聯“最佳女運動員獎”。
後來,祝林芳所在的單位與其他單位合併組建陸軍特種作戰學院,新成立的陸軍特種作戰學院是全軍唯一一所特種作戰、情報偵察領域的高等教育院校,是全軍偵察特戰人才培養基地、特種作戰理論和戰法訓法研創中心,也是全軍軍事體育訓練研究中心。走上教員崗位,“為戰育人”成為祝林芳的重要使命。
祝林芳作為學院軍事體育教研室的一名教員,既注重體能基礎訓練,培養學員速度、耐力、力量、靈敏、柔軟等基礎身體素質,全面夯實指揮員體能訓練基礎,又注重貼近戰場,研究特種作戰條件下各種戰鬥體能訓練的方式和方法,比較借鑑世界各國和軍隊的先進經驗,摸索了特戰人才“循環訓練法”“間歇訓練法”等一系列創新理念和方法,在實踐教學中產生了很好的效益。
為了發揮跆拳道世界冠軍專業優勢,祝林芳除高質量完成正課教學任務,還主動承擔了學院跆拳道特色培訓任務,通過每天軍體課和節假日訓練時間的落實,既培養學員專業技能,更注重戰鬥精神、特戰文化的滲透培養,全面塑造特戰指揮員堅強的意志和不折不饒的精神。
訓練場上,祝林芳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愛學員,傳道授業更傳做人做事的道理。每年畢業季,祝林芳都會收到大量學員發來的信息:“習武學到的精神是我們今後成長的不竭動力”“感動從心裏溢滿出來,很幸運在20歲遇到您……”
8月8日,祝林芳從東京奧運會執裁現場歸來,來不及休整,她又開始着把執裁見聞思考融入教學。學院教務處副處長王健稱讚祝林芳説:“作為運動員,她渴望一次次站在最高領獎台上,聆聽國歌奏響,仰望國旗高高升起;作為軍校教員,她渴望培育更多的特戰學員,讓他們披堅執鋭,奮鬥在強軍興軍的戰位上。”
中國青年報軍事部投稿郵箱:junshibu@vip.126.com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裴楠 通訊員 付文武 李大鵬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