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足球自強,無關名額

新年伊始,網上有奇文,不僅贊同日本媒體關於“世界盃擴軍就是國際足聯希望中國能夠打進決賽圈”的看法,甚至用“或許會想”“言外之意”等滿是揣摩的用詞為日媒做解讀,並希望中國隊“能夠像日本媒體所説,享受國際足聯一路開綠燈的特殊關照,下一屆世界盃成功晉級”。

長期以來,關於世界盃參賽資格有種種議論。卡塔爾是繼南非之後,第二個藉助東道主身份得以參加世界盃賽的國家。如何看待以這種方式實現參賽史上零的突破?這要區分不同國情、國力乃至文化和觀念來看待。南非和卡塔爾申辦時都從來沒有進入過世界盃決賽圈,國際足聯不在意這塊短板,還是將承辦大賽連同參賽機會一併交給了足球水平不高的亞非國家。

這種選擇可以追溯到更早。日本申辦2002世界盃時,在參加決賽記錄上也是一片空白。他們一邊申辦比賽,一邊加緊改革發展,終於在1998年世界盃的亞洲區預選賽上首次出線。雖然避免了被人説靠做東才能參賽的險情和尷尬,但1998年世界盃恰恰是從24隊擴容到32隊的節點,亞洲區也因此增加了名額配給,沒有任何輿論認為國際足聯是在給日本人補償。那個時期日本製造業火得很,日貨品牌充斥歐洲五大聯賽的廣告牌,日本的商家遠比日本的球隊更早踏入世界盃賽場。

歷史有時候非常相似,但不會完全相同。與足球相比,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商家到世界盃上做廣告,並無刺激足球不爭氣的意思。須知,無論強弱,在足球競爭中位置起伏的幅度和長短並無定式,日本隊在世界盃十六強的門檻前也是時進時出。中國足球距上次進入世界盃已有20年,目前仍處於低谷之中,球迷和社會輿論對足球界不正之風、不思進取十分不滿。改變這種狀況只能靠自己,而不是依靠國際足聯增加名額。 

18年前的元旦,日本足協提出《2050宣言》,明確“創造豐富的體育文化”“讓運動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足球理念,立下“2050年承辦世界盃、奪取世界盃”的誓言。宣言的結尾是“有夢想,才能強大!”對比一下,中國足球要成為亞洲足球的強者,更要通過長期努力縮小在基礎方面的差距,這與名額無關。(作者是人民日報社高級記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50 字。

轉載請註明: 汪大昭:足球自強,無關名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