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蘇炳添在起跑前,真的有那麼自信嗎?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體育

“蘇炳添終於有希望獲得奧運獎牌了!” 近日有關於“蘇神”消息被再次推上了熱搜。“無冕之王”蘇炳添或有可能與他的 隊友一起補獲男子接力銅牌。

今夏,蘇炳添無疑在奧運田徑賽場書寫了傳奇。在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上, 他以9秒83的成績打破亞洲紀錄,也成為首個跑進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黃種人。賽後 面對媒體,這位32歲的老將自信地説,此次成績還並不會是自己事業的最巔峯,中國乃 至亞洲田徑,遠沒有“極限”。而當被問及對自己創造的奇蹟有何感想時,蘇炳添卻非 常理性地分析道,半決賽與決賽缺乏足夠的時間恢復體力,但一個頂尖的運動員需要在 強負荷下仍然激發出身體爆發力,這項能力是他目前最欠缺的。

而蘇炳添的成功的確不僅來自他的雄心壯志,身為暨南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的他通 過跑道實踐和大量數據對比,在自己的論文裏驗證了亞洲人也能夠決勝百米賽場的可能 性。很顯然,任何成就都不是靠盲目自信和一味猛衝,而是需要如蘇炳添這樣在清晰規 劃的基礎上反覆實踐,讓信念與事實相符,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戰。新書《自信是所有問題 的答案》佐證了這一觀點。書中強調擁有“適度的自信”才能理性預測未來,並提供了 大量實用的心理工具與方法,幫助讀者們調整自信,作出有效決策。

規避風險:事前檢驗 正如出色的運動員在上場前需要反覆測驗自己的成績與身體機能一樣,正確的決策 往往需要事前檢驗,甚至設想多種失敗的情況。決策專家加里·克萊因曾經提出過“事 前檢驗分析法”的概念。他建議做計劃的人寫下每一條可能的失敗原因,尤其是某些容 易被忽略的潛在問題。充分考慮過風險後再製訂計劃,不僅成功的概率會更大,還能讓 讓計劃面臨挑戰時的適應性更強。 前NBA費城76人隊教練佈雷特·布朗,就用事前檢驗分析的方式來幫助球員找到籃 球場上的弱點。他詢問自己和隊員:“如果我們輸了,我們會是怎麼輸的呢?很可能是 投籃命中率不高,再加上總是傳丟球。”,由此來認清球隊在場上的弱點並決定相應的 打法和的戰略。人們總是會本能地從積極的角度渴望成功,而事前檢驗分析能夠適當地 “冷卻”我們的自信,讓我們理性地分析成功與失敗地概率,以便做出更有利的決策。

經濟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給出了事前檢驗分析法的一種操做模式。人們可以想 象自己的計劃已經實施了一年,卻造成了一場災難,然後花5-10分鐘的時間來仔細描述 這場災難”, 而這其實就通過思考所有導致失敗的因素,而進行的風險預判。事前檢 驗絕不是鼓勵人們悲觀看待問題,而正是建立在理性分析之上的自信,才有可能讓決策 走的更穩,更長遠。正如著名將領喬治·巴頓的所説:“在做出重要的戰役決定之前, 你應該問問自己的恐懼之心。傾聽自己能夠想象到的每一種恐懼的聲音。一旦你瞭解了 所有的事實和恐懼並做出決策之後,就忘記你的恐懼,勇往直前吧!” 方法推導:回溯預測 除了進行事前檢驗有效規避風險外,同時我們也要思考該如何將成功的可能最大 化。1982年,多倫多環境學院教授約翰·魯賓遜創造了“回溯預測”,一種從期望的結 果往前推演出過程的方法。魯濱遜教授的研究方向是能源消耗,他想象出了一個用可再 生資源來滿足人類一切所需的世界,並這個目標開始向前推演,逐一分析達到這個目標 有哪些條件,要做什麼樣的建設,採取什麼行動。

回溯預測與普通的預測不同。預測試圖推導出可實現的結果,而回溯預測則致力於 找到達到目的的方法與過程。但回溯預測的風險在於,由於目標設定沒有限制,有時候 它會變成一廂情願的幻想。因此我們還需要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與風險,設置最合理 的目標,這種預測才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用。這也就意味着,回溯預測與事前檢驗分析是 互補的。 回溯預測能夠考察成功的概率,而完善的事前檢驗分析會給我們提供失敗的 概率。失敗成功的概率相加應該剛好等於100%,這是一個有效檢驗我們決策準確與否的 方法。舉例來説,“硅谷鋼鐵俠”馬斯克的SpaceX,在多次發射失敗之後才成功發射了一 枚將有效荷載送入地球軌道的火箭。而此前任何一次發射,工程師測算的成功與失敗的 概率相加應該都是100%。進行回溯時,人們有可能更喜歡暢想美好的前景和成功的結果, 但千萬不要讓你的美好願景成為妄想。我們傾向於高估自己的成功概率的原因有很多, 跟人們更喜歡樂觀的原因是一樣的。步驟安排:枚舉細節 在回溯預測成功的方法,並對其進行事前檢驗之後,我們便需要考慮在實施過程中 各項細節了。但很多時候,我們過於自信提出的宏大計劃,實際上都是紙上談兵、內容 空洞。計劃失敗常常是由於人們只考慮了項目主體,並想當然地預估了所需時間,忽略 了實際操作的細枝末節。而枚舉的方法能夠有效幫助我們落實過程中的每一步。舉個例子,樂高積木看起來只是兒童益智遊戲,但實際上它是一項及其複雜的“建 築工程”,每一塊積木的大小、擺放方向,都會影響最後拼裝的結果。拼裝樂高極其考 驗人的統籌能力與細緻程度,這也是為什麼從少兒組到成年組都不乏全球性的樂高賽 事。那些能夠快速、完美地組裝樂高的選手,制勝的原因就在於細緻的規劃。他們往往 事先枚舉了操作過程中所有可能出現困難與情況,對不同組件的拼裝進行了細緻的計劃 ——不同的材料怎樣分類和收納?從哪個部位開始拼裝?什麼時候會出現協調不好的 現象?同理,在我們面臨對未來的決策時,如果僅憑抽象思維,是無法達到我們的預期 的。

正如上文反覆強調,自信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優勢,但理性分析後的自信更能幫助我 們走向成功。我們往往會認為,在激烈的競價中,甲方通常會選擇價格最低的一家投標 者,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甲方清楚,只有經驗不足和盲目自信的乙方才會僅憑價格競 爭。精明的甲方會更傾向選擇能夠明確羅列出項目構成分析、各項成本和工期市場的乙 方。這代表着他對自己方案的每一個環節都有着可檢驗的自信,這些數據支撐着他提供 合理的報價。與此同理,我們在電商平台購物時,也不見得選擇價格最低的一家,信用、 好評和銷量往往才是消費者更關注的因素。

不管是我們所受的教育,還是社會通行的成功學,都在鼓勵自信。但你或許能體會 到,盲目的自信其實更讓人“心裏沒底”,因為你不知這份自信從何而來。亞洲飛人蘇 炳添經東京一役,被普遍視作自信的榜樣。但他僅僅依靠自信他就能跑出如此傲人的成 績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自我鼓勵的同時,“蘇神”的自信建立在理性分析、事前 檢驗與詳細規劃之上。瞭解自己的長處與短板,反而讓他贏得更有底氣。《自信是所有 問題的答案》也正是一本幫助自信“立得住腳”的書籍。通過提出衡量與調節自信的方 法,我們能夠明白,在自大與自卑之間,“適度的自信”才能夠推動我們做好人生的每 一次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