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東西問】蘇炳添:為什麼説我們是東西方體育交流的最大收穫者?

由 夏德才 發佈於 體育

(東西問)蘇炳添:為什麼説我們是東西方體育交流的最大收穫者?

中新社廣州8月21日電 題:蘇炳添:為什麼説我們是東西方體育交流的最大收穫者?

中新社記者 張見悦 郭軍 蔡敏婕


資料圖:“亞洲飛人”蘇炳添開授第一課,耐心講解起跑要領。暨南大學供圖

8月1日晚,中國男子百米短跑選手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上以半決賽9秒83、決賽9秒98的優異成績創造歷史。其中,9秒83不僅創造了新的亞洲紀錄,還超越了所有白人運動員。他也成為首位站上奧運百米決賽道的中國選手,打破了有關百米競賽的“人種論”偏見。

“我們是東西方體育交流的最大收穫者。”暨南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蘇炳添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時表示,中國男子短跑運動近年來不斷進步併成功躋身世界一流,與中國田徑貫徹“走出去,請進來”的方針,踐行科學化的訓練理念和訓練方法密不可分。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人種決定論”可以休矣

中新社記者:您怎麼看田徑賽場上的“人種決定論”?

蘇炳添:所謂“人種決定論”已流傳很久,我覺得是時候打破了。雖然不同人種之間多少會有一點點差距,但我覺得問題真的不是特別大,這些差距完全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去彌補。比如,在百米短跑這個項目上,以前一直有“亞洲人破不了10秒”的説法。其實我覺得並非我們做不到,只是我們一直以來的訓練理念有一些問題。但是我們現在做到了:我們跑出9秒83的成績,就是打破“人種決定論”的最好證明。

中新社記者:當您站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跑道上時,很多人感慨您接過了89年前劉長春的“接力棒”,完成了中國人乃至亞洲人、黃種人的一次重要飛躍。您怎麼看這次飛躍背後的羣體意義?

蘇炳添:劉長春開啓了中國短跑參加奧運會的先例,他就像我們最大的一個前輩,給我們指引,告訴我們其實我們是可以參加奧運的。這次東京奧運會比賽後,我曾説:“我已經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實現了歷代前輩的囑託。”

當然,在劉長春之後也不斷有人蔘加奧運會,同樣給我們打下了基礎。因為每一位運動員的參與,他們的經驗、技巧等都會給這個項目留下“遺產”。正如我們現在也是在不斷摸索,不斷向國外學習先進的訓練理念和訓練方法。通過充分運用這些學到的東西,我取得了9秒83的成績,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模式,我相信這個模式未來也會給下一批運動員留下很好的“遺產”。

對我們短跑人來説,有一種情結,我非常希望以後有更年輕的運動員能夠在我們目前成績的基礎上繼續往上攀登。這次我在東京奧運會取得了第六名,真希望他們將來能拿到第三名、第二名,甚至第一名。

資料圖:蘇炳添在比賽中。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科學化訓練是突破的關鍵

中新社記者:您取得如今的成就,您覺得天賦起作用更大,還是科學化訓練起到作用更大?

蘇炳添:目前而言,我覺得科學化訓練起的作用更大。因為像我這樣到達國家層面的運動員,天賦可能很早就被定義了,但是對於未來如何再次發掘潛力,可能就得靠與國際接軌、科技助力,以及醫療保障等一系列因素。

所謂科學化訓練理念,是指符合專項競技能力發展規律、人體生理機能狀態變化規律和運動員個人特點的訓練理念。科學化訓練講究的是質量,我們以前的訓練方法就是死練、多練,不斷加大專項訓練強度,彷彿只有這樣才會給自己很踏實的感覺。後來我們認識到並非練得多就一定跑得快,科學訓練強調在訓練過程中技巧的運用,要求技術動作到位,不一定要跑得多,這樣可以使得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保留更多體力,身體也能更快地恢復。

中新社記者:能否説説您自身的經歷,比如您在接受外國教練或海外訓練的體會?

蘇炳添:印象最深的還是他們最新的一些理念。剛開始去國外的時候,外國教練讓我做一些技術動作,我覺得好奇怪,覺得這麼跑肯定跑不快也跑不動。但是通過這麼多年的理解,才發現當初他們説的沒錯。其實有些東西真的需要自己去理解和體會,只是當時自己的境界還沒那麼高,後來對跑步才逐漸有了更深的理解,認識到自己以前為什麼起跑非常快但到後場就不行了。百米跑並非一口氣衝到頂,它必須在跑的過程中有一個節奏的分配,必須學會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發揮好自己的優勢。所以,2014年底,我選擇改變自己的起跑方式,獲得了一個新的節奏。

蘭迪·亨廷頓是典型的“科研型教練”。2017年11月,與蘭迪教練合作之初,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參照“冠軍模型”對我的體能和技術狀況進行全面的診斷和分析,結合我體能和技術方面的問題,制訂了針對性的訓練方案。經過一年多針對性訓練,我在技術參數和身體素質方面都得到了明顯進步,這也正是我取得突破的關鍵。

在日常訓練中,蘭迪會以訓練前評測結果和運動員的主觀感受調查結果為依據,確定運動員當天的速度、耐力、爆發力、力量、協調和技術訓練的負荷量度,以保證運動員避免損傷和過度訓練,並獲得最佳的訓練效益。在專項素質訓練中,他也會通過多種科研儀器設備進行全面監控,以確保訓練負荷量度和運動技術的最佳化。

8月8日,日本東京新國立競技場,東京奧運會閉幕式舉行。圖為中國代表團閉幕式旗手蘇炳添舉國旗出場。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走出去,請進來”推動中國田徑進步

中新社記者:包括短跑在內,中國田徑項目整體取得很大進步的奧秘在哪裏?

蘇炳添:中國田徑這些年的進步,我覺得最大的一個轉折點是應該是2015、2016年。中國田徑實施的“1516”計劃框架下,積極選擇走國際化道路,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強田徑項目與世界的交流融合。

一方面安排重點項目的重點運動員參加更多的國際比賽積累大賽經驗,另一方面聘請高水平的外籍教練及其團隊,引進先進的訓練理念助力重點項目的成績提升。

此外,田徑運動管理中心還積極拓展田徑強國的訓練資源,把國內優秀的運動員送到國外高水平俱樂部,通過學習更先進的訓練理念和訓練方式,提升競技水平。同時,在科研保障和訓練設備等方面加大引進力度,通過智力資本、先進訓練理念和經驗,以及硬件設備的引入助力短跑項目成績提升。

“敞開門來辦體育”的胸懷和改革應變的魄力是新時代中國競技體育自信的重要體現,也是中國田徑成績大幅提升的重要條件。“走出去,請進來”的實施,給包括我、謝振業、莫有雪、吳智強等在內的中國短跑運動員帶來很大收穫。2012年倫敦奧運會後,中國短跑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一批新老飛人,不斷提升個人最好成績,促成了如今的大突破。

資料圖:“亞洲飛人”蘇炳添開授第一課,耐心講解起跑要領。暨南大學供圖

期待下一個“蘇炳添”

中新社記者:您覺得中國田徑還會出現下一個蘇炳添嗎?

蘇炳添:嗯,百分百會出現。因為我能做到的東西,我相信肯定以後還會有人能做到,至於能否做得更好,或者超越,我很期待。所有紀錄都是用來打破的,我不是神,不可能我做得到而別人都做不到,有超越才有進步。對於我個人來説,我做到了,因為我告訴全國人民“我蘇炳添做到了當時你們覺得不可能的事情”。通過努力,我們未來還有進步的空間。

中新社記者:您覺得體育在中西交流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蘇炳添:我覺得我們是最大的收穫者。西方的體育技術、理念方面都給我們帶來非常大的幫助。目前來看,其實我們整個團隊訓練都已經開始科學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收穫是最巨大的。包括在東京奧運會之前,我們也請了一位美國的生物力學專家來幫我們做跑步測試,他很快就從訓練視頻中分析出我們所有人的缺點。我覺得他們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