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首都高校助力精彩冬奧 演繹文化魅力、貢獻科技力量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體育

中新網北京2月23日電 (何文潔 林藝茹)2022年北京冬奧會閉幕式,流光溢彩的“鳥巢”讓世界再一次看見自信從容的中國,再一次向全世界講述中國文化與故事。在這場全球盛事中,首都高校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志願微光成炬,温暖冬日盛會

閉幕式上,新當選的國際奧委會運動委員會委員代表全體運動員,向6位志願者代表送上燈籠,感謝志願者為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所做出的貢獻。本屆冬奧會共有近1.9萬名賽會志願者和20萬人次的城市志願者,用熱情和微笑温暖着冬奧會的每一個人。

閉幕式籌備期間,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戲曲學院等高校志願者完成了一系列踏勘和演練工作,他們帶着期待與不捨的心情,站好冬奧會閉幕式的最後一班崗。

閉幕式運動員入場環節,來自清華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高校的標兵志願者在場地中央翩翩起舞。作為國家體育場“鳥巢”主責高校,清華大學共有670名師生服務閉幕式,承擔了標兵、領隊,現場服務,集結疏散服務等多項任務。

北京服裝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等高校的禮儀志願者身着由北京服裝學院楚豔教授設計的“唐花飛雪”系列頒獎禮服,負責運動員和官員的引導,她們以優雅的舉止和昂揚的姿態展現了青年的最美風貌。

92面旗幟飄揚,接引奧運之火的微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103名學生驚豔亮相,承擔了冬奧會閉幕式執旗手任務,參加閉幕式致辭、奧運之火熄滅和“尾聲”環節表演。首都體育學院等高校的志願者圓滿完成執旗手引領、觀眾互動等任務,將快樂和温暖帶給了現場的每一人。

“鳥巢”外,北京郵電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高校的志願者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公共區負責全體入場觀眾的流線引導、交通疏導等工作。還有來自首都醫科大學的5名北京冬奧村PHS志願者作為公共衞生領域志願者,為冬奧會閉幕守好防疫安全線。

師生傾情演出,綻放“冬奧記憶”

據悉,20所北京高校選拔培養2000餘名演員為冬奧開閉幕式提供強有力的才藝支撐,向世界呈現北京冬奧文化,展示中國力量,傳遞中國聲音。

在冬奧會閉幕式唯一的表演環節“緬懷時刻”——《折柳寄情》中,來自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高校的師生以“折柳送故人”的中國式浪漫表達送別之情,為世界留下令人難忘的“冬奧記憶”!

在“點亮”環節,北京體育大學的25名健美操演員和其他演員一起環繞在場地周圍,用熱情的歡呼聲迎接嘉賓的到來。

在“運動員入場”環節,24名冰車演員,推着帶有中國十二生肖元素的冰車,從四方聚攏,推車行跡在場地中央繪製出了巨大的“中國結”,完美詮釋中國傳統文化與奧林匹克文化的融合。

來自中國音樂學院和北京舞蹈學院的14名學生作為志願歌手,亮相冬奧會閉幕式,用專業的演唱水準、激情昂揚的舞台表演、飽滿的熱情點燃全場,圓滿完成“尾聲”環節《友誼地久天長》《燃燒的雪花》《我們在一起》等曲目的演出,向世界彰顯中國青年一代的無限活力。

閉幕式播出短片《再見!一起向未來》令人難忘。作為取景地之一的北京工業大學,共有50位師生參與此次視頻錄製。

科技文化添彩,致敬“雙奧之城”

北京冬奧會成為展現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大舞台。

開幕式上,北京理工大學打造的“虛擬開幕式”驚豔全場;閉幕式上,學校計算機學院數字表演與仿真技術團隊再次亮相鳥巢,用科技的力量讓閉幕式“空靈與浪漫”。

60米高的冰瀑屏、11600平方米的巨幕地屏,1550立方米的“冰立方”以及“鳥巢”兩側看台,向世界呈現的夢幻冰雪世界。LED巨幕顯示屏完全是由中國人自主研發的顯示芯片驅動,背後是北京交通大學校友張晉芳的團隊“北京集創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冬奧口號“一起向未來”為代表的專用漢字設計成為本屆冬奧會視覺形象景觀的特色之一,字體的設計團隊正是來自中央美術學院與北京大學中國文字字體設計與研究中心。中央美術學院師生還參與了北京2022冬奧會會徽和冬殘奧會會徽、獎牌、動態圖標和頒獎服裝設計。

北京印刷學院獲批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開閉幕式創意基地,近50名教師和150名學生充分發揮多媒體和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優勢,用“創意設計藝工融合”講好中國故事。

媒體轉播團隊藉助場館仿真系統(VSS系統)高效精準地為屏幕前的觀眾呈現精彩絕倫的視覺盛宴,這是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牽頭研發的“黑科技”。

北京冬奧會三個賽區的分佈面臨着空間跨度大、保障線路長、天氣情況多變等現實問題。對此,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陳濤老師的項目團隊研發了冬奧會態勢感知與運行指揮保障系統,實現早發現問題、查找風險,並以情景推演的模式給出對策參考,成為運行名副其實的指揮核心樞紐。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內,冬奧會記錄屢屢被打破。這離不開冰面下面隱藏的“硬核新科技”。北京大學張信榮團隊在冬奧會歷史上首次應用二氧化碳替代氟利昂製冰,創造了速滑“最快的冰面”,實現了雪場“零度以上造雪”。

除“冰絲帶”“雪如意”等永久性建築,大量裝配式臨時設施在冬奧會期間必不可少。由北京建築大學牽頭研發的“北京冬奧會臨時設施搭建與運維關鍵技術”多項成果成功應用於多項冬奧臨時設施工程,為冬奧舉辦提供了堅實科技支撐。

據悉,北京教育系統約2.33萬人投身北京冬奧的服務保障工作,其中約2.25萬人來源於北京高校,為冬奧會的服務保障工作貢獻智慧和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