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場館建設 彰顯不凡實力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新建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跳台滑雪中心、國家越野滑雪中心,改擴建首都體育館……在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建設者們的辛勤付出下,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所有場館建設提前一年完成,充分展現了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也彰顯了中國建造的強大實力。日前,本報記者分赴多座場館,目睹工程風姿,記錄建設者風采。
——編 者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項目
巍峨高山開雪道
本報記者 劉志強
湛藍天空下,巍峨的小海陀山銀裝素裹,條條雪道如同白色蛟龍穿行山間,氣勢十足、令人震撼。這裏,就是位於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賽時將承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高山滑雪項目全部比賽。
“僅僅3年,我們就在山上建起總長近23公里的26條雪道。”回顧建設歷程,中交一公局集團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第二標段項目經理付召坤有説不完的話。
2017年11月,項目正式開工前,為迎接國際雪聯一行,北京冬奧組委決定先行建設一段樣板賽道。壓力頓時擺到承建者面前。“時間緊、任務重,但我們絕不能退縮。堅定信心、迎難而上,什麼難關都能闖過去。”付召坤相信,集團山區施工經驗豐富、拼搏勁頭十足,一定能圓滿完成任務。果不其然,在沒水、沒電、沒路、沒信號的艱苦條件下,項目團隊僅用16天就完成了80米樣板段施工任務,得到有關方面一致認可,也初步掌握了雪道修建方法。
6條比賽雪道、15條技術雪道、2條拖牽雪道、3條回村雪道,佔賽區雪道總數量的96%……2018年1月起,近千名建設者在崎嶇不平的山坡上分段作業,打響了一場場攻堅戰:先打造“S”形施工便道,再根據不同地形進行土石方施工——或“削平”山脊或“填平”山谷,隨後進行邊坡防護、鋪設造雪系統,最後開展生態復綠。日復一日的努力下,雪道的長度不斷延伸,最終在2020年底順利完工並投入使用。北京冬奧會時,這些賽道上將舉辦精彩的大回轉、迴轉等比賽,產生7枚奧運金牌。
“這麼高大上的工程,用什麼高精尖裝備了嗎?”面對記者提問,付召坤笑着擺擺手道:“山區施工限制條件很多,有些區域坡度接近70%,許多先進裝備都派不上用場,咱們只能下苦功夫、用笨辦法,一點點往前推。”
“下苦功夫”,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來,山高路遠。項目地處山腰至山頂之間,車輛只能開到海拔900多米的山腰上。建設者們要到達海拔2198米的山頂,起初只能一步步走上去,一走就得兩個小時,有時還要手腳並用。二來,氣候不佳。夏天,白天陽光暴曬,夜裏山風凍人。到了冬天,氣温更是經常降到零下30多攝氏度,風颳得像刀子一樣。“來回一趟不容易。每天中午,大家都得留在山上吃盒飯、啃乾糧。”34歲的項目副經理張大偉工作10多年,參與過8個公路、隧道項目,“論條件,數這裏最艱苦。”
付召坤嘴上説是“笨辦法”,其實也是謙辭。和建山區公路力求平緩不同,在高山建雪道地形複雜、坡度更高,因此會面臨各種難題:建設時會產生大量土石方,需設法處理;坡道太陡,挖出的土石方存不住,會順着山體往下“溜”……
困難面前,建設者們創新方法、逐一克服:優化設計方案、調整雪道形態,將挖方64萬立方米、填方35萬立方米改為挖填方均在45萬立方米左右,實現挖填平衡,減少外棄方量29萬立方米,由此縮短工期6個月;為解決陡坡運輸難題,從人背馬馱、遙控履帶車到直升機吊裝,想盡一切辦法,特別是獨創了一套長距離、無動力的溜槽運輸系統,在挖掘機無法作業的地方,讓碎石土等物料坐着“滑梯”自動下降。
3年多下來,項目部在摸索中快速成長,不僅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才,還正在編制高山滑雪雪道工程技術規程,將填補國內空白。
追求施工效率、工程質量的同時,建設者們還始終堅持“綠色辦奧”,注重環境友好。付召坤將一些有心之舉娓娓道來:“護樹”——施工紅線外用地堅決不破壞,紅線內樹木盡力保留;“護草”———對海拔1800米以上的亞高山草甸進行剝離、過冬保存、回鋪利用;“護種”——土石方工程施工前,將地面以下15—20釐米厚的一層腐殖土剝離儲存下來,造雪工程完畢後再回鋪,從而有效保存土壤內種子;“復綠”——對上下邊坡和雪道面最大程度地進行綠色生態修復……
“敢打硬仗,能打勝仗!”2020年底,項目團隊建設的全部賽道及附屬設施均已通過國際雪聯場地考察認證。過去三年多時間,付召坤和他的團隊日復一日地用腳步丈量着小海陀山,憑實幹攀登着中國建造新高峯,也在世人矚目的萬米雪道上鐫刻下了深深的奮鬥足跡!
首都體育館改擴建項目
老館升級展新貌
本報記者 趙展慧
2020年12月25日,“53歲”的首都體育館歷經兩年多時間改擴建之後,以煥然一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典雅的米色牆面,深色的玻璃窗,綴滿豎直線條裝飾的外立面……改擴建後,首都體育館的顏色、樣式、細節有些變化,但原有的建築結構、整體風貌沒有改變,“比如體育館前的老石階,見證了中國體育史上許多重要時刻,我們僅進行了清理和加固維護。”負責首體項目的中建八局總承包公司北京分公司經理程佔玉告訴記者,首體翻新秉持“修舊如舊”的建設理念,既體現節儉辦奧運的原則,又維護了首都體育館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外觀修舊如舊,內裏脱胎換骨。走進場館,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環顧四周,深藍淺藍間隔分佈的座椅加寬後更舒適;抬頭仰望,36個37平方米的超薄膜在場館頂部鋪成一個上千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打開場地四角佈設的激光投影儀,投射其上的畫面流光溢彩;低頭看,31米×61米的多功能轉換標準冰場潔白平整,可愛的冰娃、雪娃形象在冰面下清晰可見、栩栩如生。
視覺效果夢幻,科技含量更足。“這是我國第一塊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冰面。”程佔玉指着冰面介紹,“冰面下方製冷管道密佈。有12台二氧化碳壓縮機同時運作,不斷向冰面輸送低温二氧化碳製冷。”
首都體育館將承擔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賽任務,產生14枚金牌。由於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兩項賽事對場地硬度、冰層厚度的要求不同,兩個項目間的“切換”至少需要半天。首體項目在對冰面構造、製冷量等周密研究計算的基礎上,通過引入直冷製冰技術、改變冰場構造和管線排布等方式,實現了快速升降温,4小時內就能完成冰面轉換。
老場館的華麗轉身,凝結着建設者們的智慧與汗水。在既有場館基礎上改造施工,難度較大。一進場,項目就面臨挑戰——首體已經經歷兩次大改造,現有圖紙與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偏差。“為了如期完工,只能邊拆改、邊設計、邊施工。”安裝項目經理韓明介紹,項目技術團隊先利用3D技術還原建築模型,再通過摸排現場實際情況反饋數據,對模型進行修改,經過多次反覆糾偏校核,最終使模型與施工現場高度契合。
施工過程中,中建八局項目團隊還摸索出不少專利。此前,為完成場館頂部的投影屏幕及聲光電配套設備安裝,需要在天花板下方搭建一個施工平台。“按傳統辦法,需要搭建體積高達13萬立方米的腳手架,不僅耗時耗資,也會考驗場館承重能力。”程佔玉説,項目團隊在經歷“頭腦風暴”後,決定將施工平台安在軌道上,施工到哪裏,平台就移動到哪裏,有效減少了人工、物料消耗,也加快了建設速度。
改建要依靠技術創新,也要依靠精湛技藝。1800平方米的冰板層,混凝土一次性澆築成型,不能有一條裂縫,平整度誤差需控制在3毫米以內,鋪設其上的冰面厚度才能均勻。製冰過程更考驗功夫,項目製冰團隊需不停地在冰板上灑水作業,凍成一層2毫米的冰面,然後在冰面上再灑水成冰,層層疊加完成。“在建設者們高超技藝的保障下,冰面從無到有僅僅用了3天。”程佔玉説,冰面最終完全達到國際標準,得到國外專家高度評價。
國家越野滑雪中心
綠色場館巧打造
陸婭楠 付 濤
走進國家越野滑雪中心技術樓四層,玻璃幕牆外,六級北風裹着雪花飛舞;玻璃幕牆內,陽光普照,室温始終保持在20攝氏度以上。
“目前已經完工,下個月就有測試賽,我們隨時要配合比賽調試。”中國中鐵建工集團冬奧會項目總工程師張裕説。
國家越野滑雪中心位於河北張家口市崇禮區,佔地106.55公頃,由9.7公里賽道和各種功能區組成。北京冬奧會期間將舉辦男子15公里、女子10公里等越野滑雪項目,產生12枚金牌。
“技術樓是整個中心的關鍵工程。它的中空玻璃幕牆既便於裁判、技術官員觀察賽場,又能更好滿足場館對於抗風壓性、水密性、氣密性的嚴格要求,減少室內冷氣或熱量散失的同時,還能降低空調負荷、減少能耗。”張裕説。
讓綠色成為冬奧場館建設的底色!建設過程中,項目部將打造低碳場館的理念融入了設計、建設、使用全過程。
——綠色建材有講究。
輕輕敲打技術樓牆壁,會聽到“咚咚”聲。這並不意味着牆體空心,而是因為外牆裝飾採用了20毫米厚的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俗稱GRC板。它不僅強度高,而且韌性強。外牆裝飾採用GRC板,可實現大面積板材預製。“每塊板材都是獨立設計,工廠定製加工,現場直接安裝,有效避免了建材損耗、現場污染。”張裕説。
——綠色規劃具匠心。
張家口賽區水資源相對短缺,冬奧賽區場館羣因此被打造為奧運歷史上第一個海綿賽區,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就是代表作之一,它採用智能化造雪系統,將所有造雪設備集成到一個平台,統一管理。
“造出同等雪量,智能化造雪比傳統造雪可節水20%。”張裕説,國家越野滑雪中心不僅採用移動式造雪,及時靈活補充不同賽道的用雪,減少用水浪費,而且還可通過“滲、滯、蓄、淨、用、排”等方式,實現雨水及融雪水的收集與利用。“採用硅砂蜂巢雨水自淨化系統處理後,雨水及融雪水將用於冬季造雪、夏季綠化、景觀河道用水、沖洗廁所等。場館和基礎設施污水也將做到全收集、全處理。”
——綠色施工全覆蓋。
國家越野滑雪中心賽道依山勢而建,明長城遺址就在跟前。建設過程中,項目團隊特意加強對明長城遺址50米範圍內的施工管理,設置施工紅線及旗幟標語,提醒施工人員保護古蹟,將冬奧場館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對古蹟高度珍視,對樹木也小心翼翼。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和冬季兩項中心賽道周邊,共佈設了150多根白色燈杆。賽道設計之初就確定不能破壞周圍原生樹木。施工時,項目團隊充分考慮既有山地特點,結合賽道要求,巧妙規劃賽道環繞佈設,避免了林木伐移。遠眺張家口賽區,一條“冰玉環”分外奪目。這條“C”形廊道被白雪覆蓋,自然嵌入周邊山體,將國家跳台滑雪中心、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山地轉播中心等逐一串聯起來。冬奧賽事結束後,這條“C”形的漫步大道還將具備娛樂、演藝、展覽等功能。
賽後,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將被打造成山地公園和户外冰上娛樂中心。考慮到賽後利用,設計施工時將功能用房採用輕質隔牆分隔,便於賽後拆除,也可根據規劃,重新設計分隔。賽時,部分看台及比賽配套設施採用臨時建築,賽後也可進行拆除及回收利用。“總之,就是要讓冬奧場館實現全生命週期的綠色、低碳。”張裕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