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陳戌源談隊名中性化
“符合條件的可以保留,不符合條件的必須要改,自行對照標準”,關於改名,足協除了表態必須中性化之外,其他的問題含糊其辭,是在踢皮球還是為俱樂部留有餘地?
足協在備受矚目的2020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上宣佈了多項決定,最近吵的沸沸揚揚的俱樂部改名問題終於落下了實錘,不過足協主席陳戌源在被問及哪些俱樂部需要改名時,陳戌源表示需要各俱樂部自行對照標準,這給人一種疑似踢皮球的做法,若俱樂部不改無法完成註冊,這是俱樂部的問題,若俱樂部改名了,那也可以説成是俱樂部對照標準之後認為自己不符合自願改的名,和足協無關。
其實足協這麼做,完全沒有必要,因為俱樂部改名無論結果如何,無論稱讚也好,批評也罷,足協都不能置身事外,既然如此,足協何不大大方方的推動這項舉措呢?即便是遭到了球迷的反對,為了中國足球的發展,足協站出來擋在各俱樂部身前,當這個“壞人”又何妨?關於俱樂部改名,我想談幾點個人的看法:
1、足協在俱樂部改名的過程中也應該起到指導作用,引導俱樂部研究制定儘可能統一的命名規則,這有利於中超俱樂部文化的形成。
每一個俱樂部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個聯賽也都有自己的文化,既然俱樂部改名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逆的趨勢,那麼足協應該在各俱樂部改名的過程中起到指導的作用,儘可能的規範各俱樂部新的名稱,儘管“兼容幷蓄”也是一種文化,但是俱樂部名稱如果命名規則不統一,又如何形成自己的文化呢?自己的聯賽又如何推廣出去?我們可以看一下五大聯賽俱樂部的名稱,基本上都有着一定的命名規則,包括J聯賽也是如此。
2、足協在俱樂部改名之後應該重點思考如何維護企業的利益,絕對不是單純的降薪和限制年度支出那麼簡單,企業的盈利也是重要內容。
很多媒體都分析過,目前的各俱樂部並不具備自己“造血”的功能,這就意味着各個俱樂部僅僅通過門票、球衣等收入無法實現盈利,俱樂部的運營靠的就是企業單純的注資,如果俱樂部改名之後,俱樂部的名稱沒有了企業的名字,企業又該如何做好自己的營銷?例如廣東恆大淘寶俱樂部,俱樂部的名字帶有很明顯的企業印記,這就為企業的宣傳和推廣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俱樂部名稱的廣告效益給企業帶來的商業價值非常大,如今又該如何?儘管企業的盈利與否和足協沒有關係,但是足協是不是也應該思考下一步企業、俱樂部和足協之間的關係?
3、足協應該進一步加強改革,推動足球職業聯盟的成績,讓各俱樂部具備獨立的自負盈虧的能力,為各俱樂部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其實目前中超各俱樂部的發展問題絕對不是改個名字那麼簡單,而是俱樂部依靠企業的注資才能生存下去,一旦企業選擇撤資,那麼俱樂部就面臨着解散的風險,今年足協註銷了多達16傢俱樂部,其中不少就是因為企業的撤資而導致的,足協應該推動足球職業聯盟的成績,讓俱樂部擁有自負盈虧的能力,這既能釋放企業的壓力,同時也能讓各俱樂部保持長久的發展。打造百年俱樂部的目標本體應該是足球俱樂部,而非企業。魯能集團的離開或非所願,但是卻是改革的所驅,唯有俱樂部,才是長久發展的關鍵。
其實改名與不改名都不重要,關鍵的是要有自己俱樂部的文化,這是打造百年俱樂部的基石,即便是現在以企業命名,未來俱樂部的企業不存在了,但是依然不妨礙俱樂部叫這個名字,因為俱樂部的足球文化已經形成,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