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1戰術實現完美針對!卡納瓦羅調教功力見長,爭冠不是夢!
提前鎖定小組頭名後,恆大接下來的目標就將是針對下一階段爭冠組的比賽,但亞冠的存在使得聯賽兩個階段之間存在一些變數。
本場比賽恆大狀態並不算好,習慣性的慢熱以及在下半場遭遇壓迫時的反制手段並不多,若非卡蘭加一頭一尾送點外加點球不進,想收穫一場勝利是不太容易的。
但就比賽內容來看,球隊在前場的呈現出的某些思路卻是值得一説的。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説,本文不能算作完全的覆盤比賽,而是根據比賽內容為參照簡單説説恆大在本場比賽中出現的變化。
首發陣容廣州恆大(4-3-3):32-劉殿座/21-高準翼,23-樸志洙,2-蔣光太,5-張琳芃/8-保利尼奧,36-何超,6-廖力生(68’, 11-張修維),36-何超(68’, 10-鄭智)17-楊立瑜(U23)(60’, 15-嚴鼎皓(U23)),9-艾克森,19-費南多(68’, 33-鍾義浩)
河南建業(5-4-1):17-吳龑(74’, 1-史成龍(U23))/13-阿布都外力,4-韓軒,27-牛梓屹(U23),25-陳灝,16-楊闊/29-伊沃,8-周定洋,28-馬興煜,10-巴索戈/7-卡蘭加
從陣容來看,恆大這條後防線的人員構成已經是目前紙面上的最強實力,特別是樸志洙與蔣光太兩人的中衞組合即使在亞冠層面也足以進入頂尖行列。而本場比賽在專注度足夠的情況下,蔣光太貢獻了異常出色的發揮。
何超、廖力生、保利尼奧的中場搭配具備一定的硬度與抗壓能力,但硬度與組織如何依靠現有人員完美共存依然是個比較頭疼的問題。
建業方面也排出了一套與之前不大相同的陣容,但整體思路依然是依靠巴索戈、卡蘭加、伊沃的三外援組合的單兵作戰能力或連線來製造威脅。
有些類似大巴黎在歐冠中採取的“7+3”策略,只不過伊沃與巴索戈承擔的責任要更多一些,而中後場球員對進攻的參與度也會稍高。
首先,必須要説明的是,高位逼搶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戰術統稱。本文闡述的細節是恆大在“壓迫良機”的選擇上,即何時選擇上搶。
本場比賽的上半場,恆大毫無疑問佔據了主導地位,建業的進攻機會其實並不多。所以雙方的矛盾點在於:建業想在僅有的進攻回合中將球安全輸送至前場,儘可能為三名外援創造空間。而恆大則需要考慮如何減少伊沃、巴索戈、卡蘭加面向本方禁區的地面持球。
要做到這一點有兩個條件:
1.建業後場出球困難。迫使伊沃、巴索戈、卡蘭加需要回撤接球,這樣恆大就有充足的佈置防守時間,威脅也會相應降低。
2.建業後場頻繁使用長傳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樣能減少中場纏鬥,讓何超、廖力生無論是參與防守或插上助攻都有非常明確的責任劃分,某種程度上也達到了揚長避短的目的。
因此高位逼搶成為了恆大的不二選擇。
如果在已經確定榜首的情況下還要求球員達到“打雞血”式的全場瘋搶效果,顯然是不現實且不值得的,所以更加高效的執行這一策略才是明智之選。
開局階段,楊立瑜嘗試過一次單人逼搶。但後衞通過回傳門將大腳解圍化解了這一次危機。
但這次上搶並未在前場形成常態,也就是説在不包括就地反搶以及對手斷球反擊的情況下,恆大對前場的壓迫力度其實是視情況而定的。
這個情況,就是“壓迫良機”的選擇。
從半場來看,建業的中衞組合並不構成“良機”的形成,在恆大或者卡納瓦羅眼中邊路、後腰兩個位置才是真正需要壓迫的地方。
因此,當邊後衞、後腰嘗試與後衞線形成聯繫時,恆大的逼搶力度會瞬間提升。
本回閤中,當建業的後衞持球時,恆大的第一防線已經退居至中場附近。此時建業中衞組合是無壓力持球的,但如何過渡到前場,成為了癥結所在。
很顯然,想要在艾克森、費南多、楊立瑜、保利尼奧站住位置的情況下強行找到中場球員是不現實的,而在非受迫情況下直接選擇長傳,成功率是極低的,也會讓前場球員非常不舒服。
所以,只能通過邊路推進的方式來完成。當阿布都外力扯開空間來到邊路接球時,“壓迫良機”出現。
費南多上搶,與此同時還回頭看了看中場佈置,確信何超已經在伊沃的接球線路上時,便進行加速。
艾克森也開始向同方向移動,製造局部的人數對等,讓出球變得更加困難。
當這樣的情況第二次發生時,恆大製造了第二粒進球。
圖中回合,壓迫良機出現的條件轉化成為了建業中後場的明顯脱節。
由於建業一方三名防守球員近乎來到了同一條線,而最安全的出球點遠在另一側的中線附近,因此當三名防守球員之間傳遞時,艾克森選擇了主動出擊。
只是兩腳傳遞,艾克森與楊立瑜已經到了防守球員身前,此時想要再回到左路已經無望,而費南多補到了原來艾克森的位置,與位置前提的何超對唯一的中場進行了夾防。
因此後衞只能冒險找處在中線附近的另一個邊後衞。在這個時間內,恆大有充足的時間佈置好防守位置。
同樣的情況,在此後不斷重複。放建業後衞持球,轉而對雙邊衞及後腰進行重點防守。
比賽第24分鐘,恆大再度複製了這一策略,並獲得了效果,進球隨之而來。
首先還是同樣的不對後場進行逼搶,放任後衞從容持球。當對手開始嘗試向中場轉移時,“時機出現”。
艾克森開始主動壓迫,讓對手選擇回傳,其餘四人跟上,最大限度對向前的出球線路進行干擾。
儘管建業右路的球員已經有了回撤的舉動,但保利尼奧、何超、楊立瑜、艾克森四人已經完全鎖死了這一側可能的傳球線路,於是後衞只能再度選擇回傳,向另一側發展。
當皮球來到左路邊路時,費南多的上搶迫使建業球員直接挑傳試圖聯繫鋒線球員。
於是恆大從後場斷球,直接長傳發動反擊,楊立瑜背身持球后分給費南多,再經過與禁區弧頂艾克森的傳遞,製造了第二粒進球。
可以説,正是之前的一系列針對前場逼搶的佈置,才製造了後場的關鍵搶斷,然後也就有了這粒進球。
這樣的情況反覆發生時,我們可以很理所當然的將之視為主教練的佈置。在對對手陣容,比賽走勢做出一定程度判斷的基礎上,才可以有這樣的有效佈置。
結語本來還想闡述一下艾克森目前的情況,但正文會過長,也就不做贅述了,後面的比賽中找機會單獨説説。
董路對艾克森的評價我個人認為是有失偏頗的,雖然不復當年埃神的神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卡納瓦羅對他在場上定位與角色的改變形成的。
簡單貼幾個截圖,體現一下大概意思。
1.他在反擊過程中承擔第一接球點的任務。
2.艾克森是需要空間的前鋒,中鋒嚴格來説不算是他最擅長的位置,但球隊需要這麼一個人來吸引火力。
3.由於保利尼奧本賽季無比出色的進球狀態,所以他作用最大化的方式是不限制活動範圍,因此保利尼奧會在中場與中鋒之間視情況頻繁切換。
而艾克森也就需要頻繁的交換位置,保證在恆大特定區域內擁有一個穩定的接應點。
本場比賽呈現出的情況大抵如此,且在此前很多比賽中,艾克森的回撤幅度也非常之大。鋒線搭檔無論是塔利斯卡、費南多還是楊立瑜,都需要艾克森承擔中鋒之外的責任,再加上中鋒本就不算是他最擅長的位置,因此這種位置上的犧牲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數據或表現的下滑。
此後的覆盤大多也會按照今天這個模式來完成,着重去説一到兩個點,這樣正文不會過長影響閲讀體驗,我也能偷個懶。
寫完收工。
歡迎討論,
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