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一點財經編輯部,作者 | 黃佳,編輯 | 嚴睿
國產創新藥對歐美天價藥的價格衝擊,以及中醫藥診療在全世界受到追捧,無不證明現在就是中國醫療打通海外通道、吸引海外患者的大好時代。
8000億美元國際醫療旅遊市場,大國缺席?
“中國目前有兩個行業尚在困境之中沒有衝出去,一個是中國男足,另一個是國際醫療旅遊!”
新年伊始,永遠不差錢、專業輸球30年的中國男足再次衝破“底線”,淪為東亞魚腩球隊越南隊的腳下敗將,讓人大跌眼鏡,直呼“中國男足,沒得洗”“沒有期望,唯有失望!”
而説起中國國際醫療旅遊,近十餘年時間裏貌似有很大進步,但對比崛起的印度、泰國等亞洲諸邦,在全球近8000億美元、5萬億人民幣(2018年數據)的國際醫療旅遊產業裏,甚至排名還遠不及中國男足。
這怎能讓人不寒心?
此前,美國《新聞週刊》公佈的“2021年世界最佳醫院”排名Top10中,亞洲的新加坡、以色列赫然在列,周邊如韓國、日本、印度、泰國等亞洲國家自該榜單設立以來,也一直在Top100中赫然有名,而“中國”二字始終連影子都見不到,國內醫院竟無一在榜。
其實早在2004 年,中國曾有醫生小試了一把國際醫療旅遊,彼時非但不像如今這般落魄,相反中國還算得上是一名優等生。
那一年,世界首個基因治療藥物(重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在國內獲准上市,來自5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患者前來尋求治療,截至到2016年6月,該款藥物共計治療超過30000名癌症患者,其中包括了5%的國際患者。
而這期間,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李定綱院長就收治了千名之多的國際腫瘤病人。這些外國病人慕中國基因藥與中國醫生之名而來,也讓李定綱深有感觸。
“一種能為病人帶來生命希望的中國創新藥,是接納各國病人,打開中國醫療市場大門,讓世界瞭解中國醫療與醫生的可遇不可求的機遇。”
隨着精準醫學和個性化藥物的開發,基因編輯技術,腫瘤免疫治療,以CAR-T為代表的細胞治療,幹細胞技術等發展迅速,生物製藥已成新的全球競爭高地。
在研發壁壘頗高的CAR-T賽道,2021年中國首款CAR-T免疫細胞治療產品“奕凱達®”和國內第二款CAR-T藥物“倍諾達®”先後獲批上市,開啓了中國腫瘤細胞治療的新未來,直接形成“中美兩強”的市場競爭格局。
李定綱認為,要發展國際醫療旅遊、破除中國醫療困境,就要抓住三個突破點和機遇:一是要有大批的國產創新藥物及醫療設備,二是藥品和療法實現“物美價廉”,三是擁有優質的醫療服務。
當下,中國生物製藥迎來“彎道超車”的機會,創新醫療器械也在衝擊國際高端市場,國內基礎建設和醫療配套服務也較為完善。發展國際醫療旅遊產業,現在不正是最好的時機嗎?
01 8000億美金產業金礦,中國醫療尷尬缺席2000年全球醫療旅遊產業市場規模還不到100億美元,但2018年這一市場規模已經躍升至7643.5億美元(GSWS&SRI數據),年均增速20%。
而據世界醫療旅遊協會預測,未來全球醫療旅遊產業還將保持15%到25%的年增速增長。從總體市場格局看,北美地區和歐洲的市場份額呈現下降態勢,亞太地區市場份額則快速上升,也就是説,未來全球醫療旅遊行業市場中心,將在亞洲。
作為展現國內醫療質量和醫療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國際醫療旅遊早在2010年左右便被亞洲很多國家推崇。十年時間過去,泰國、馬來西亞、印度等亞洲國家已成為知名國際醫療旅遊目的地。
放眼至全球,“到韓國整形、赴美治癌、去瑞士做運動康復”等已是共識。然而,中國的國際醫療旅遊仍是走出去的多、引進來的少,可以説90%以上的醫療旅遊都會選擇出境,國內部分患者的首選仍是海外就醫。
“我國現在尚為一個醫療旅遊輸出大國,每年出國就醫者外向輸出100億到200億美金,去追求國外的醫療產品與服務。”李定綱説。
雖然北上廣深、重慶、成都、南京、西安、海南等一線城市都在立項建設國際醫療產業園或國際醫院,總體卻還處於起步階段,分佈零散,遠未實現市場的國際化與規模化。
國際醫療旅遊是全球增長最快的新興產業,具有高消費性和高成長性,關聯產業眾多,帶動效應強,是可以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然而,我們這個泱泱大國在國際醫療旅遊市場的近乎“白卷”,令人痛心。
“我們的醫療沒有走向世界,沒有讓世界認同、接受,來自世界各國的病人居然不知道中國醫生是世界上臨牀實踐與經驗最豐富的醫療羣體,更沒想到去中國看病,這是一個非常悲哀的困境。”
《多肽鏈》曾在《“里氏10級”醫療圈大地震背後的社會資本辦醫囧途》一文中展現過李定綱予以國際醫療旅遊的註解:
“中國的醫療與醫生羣體一旦走向世界,這實際上是醫療服務從地區化、本國化、內循環化向全球化的一次轉化,是雙輪驅動中外循環的發力點,也是個人醫生品牌,醫療機構品牌,國家醫療水準,以及整體醫療軟實力的外向輸出。”
事實證明,我們遠未撬動起國際醫療旅遊產業,中國醫療還未走出去,更難提讓世界抖三抖。
“全球的國際醫療旅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金礦,在這其中,屬於中國的份額幾乎沒有。”但李定綱仍然堅定認為中國如今擁有發展醫療旅遊的大好機會,我們必須抓住。
02 中國醫療旅遊的基建革命,藥械創新潮起發展國際醫療旅遊,一個很重要的動力源便是醫藥、醫療器械的創新水平。
曾幾何時,國產創新藥遭受歐美封殺,難以走出國門,國外壟斷魔咒盤旋。但近年來,中國的創新藥研發能力和服務水平持續增強,並陸續進入收穫期。
2015年起,關於國產創新藥的政策密集出台,審批狀況大大改善。經歷了2019年的快速過渡,隨着國際化監管體系接軌,產品授權的交易價格快速提升,中國創新藥的“質優”形象逐漸獲得國際認可。
過去一年,國產新冠特效藥全球首發,國內首個CAR-T細胞療法產品、國產首個自主研發抗體偶聯藥物(ADC)新藥等獲批上市等,無一不是對中國新藥研發實力的印證。
“基於前面兩三百年的工業化過程,西方在化學藥物合成方面遙遙領先,擁有大量專利,佔據了制高點。但在CAR-T等創新藥研發領域,目前尚未形成固定標準和專利壟斷,我們現在是在同歐美並跑,並不再是過去那樣追着別人跑。”
從給予創新藥審評審批制度、ICH指導原則到降低創新藥開發門檻,創新藥研發在政策支持之下顯現出韌勁,資本、技術儲備、人才迴歸都促進了新藥研發的持續升温,其創新熱度僅次於美國,這是更多國產創新藥誕生和早日實現物美價廉的重要基礎。
不止是創新藥,國產醫療器械發展也堪稱是一部奮鬥史。
2014年,創新醫療器械“綠色通道”開啓,一片荒蕪之上,創新醫療器械逐漸填補各細分領域空白,實現進口替代,有的向國際高端市場發起衝擊。
國家藥監局發佈的《2021年度醫療器械註冊工作報告》顯示,2021年,國家藥監局共批准35個創新醫療器械上市,其中多個冠以“國內首創”,比起2020年增加了35%,在提升患者生存率等方面有了新突破。
“在國產創新藥和設備已經有了質量優質的保證之時,我們是否可以通過‘質優價廉’來撬開國際醫療旅遊市場,讓大量有需求的各國病人使用中國的創新藥物與設備呢?”在李定綱心中,答案其實早就浮出。
03 比肩歐美超越印度,神藥“落地”的超車機會生物製藥時代的到來,其藥品的優質療效不用多言。雖然這類藥品的天價讓全球患者苦不堪言,但地區之間的藥價差異,卻能成為中國撬動國際醫療旅遊市場的槓桿。
2022年,成功從70萬砍到“地板價”3萬3的救命藥正式開打,為國內3萬名脊髓性肌萎縮症患者及家庭帶來了生的福音,這場藥與患者的雙向奔赴,也為更多天價藥的降價路燃起火光。
從2016年開始至今,中國共進行了5輪針對創新藥的醫保談判,例如抗癌神藥PD-1的幾輪醫保談判,讓PD-1單抗價格幾度下調,使國內患者從中受益。
而在CAR-T領域,如李定綱所説,CAR-T生產細胞療法代表着時下最前沿的生物製藥技術和治療革新,其研發壁壘高,投入成本大,具有高度個性化的特點,對整個儲存運輸條件要求也極為嚴格。加上國內兩款CAR-T藥物,全球目前擁有7款CAR-T產品,“天價”是其共同的標籤。
《多肽鏈》瞭解到,此前在美國上市的五款CAR-T產品定價在37.3萬到47.5萬美元之間,摺合人民幣為240.8萬元至306.6萬元。
對比之下,120萬元/支的“奕凱達”和129萬元/支的“倍諾達”的國內定價比國際上同類獲批產品要便宜一半以上,這恰是吸引境外患者來中國就醫的重要抓手。
素有“世界藥店”的印度,正是因其不設“底限”的仿製藥發展,才藉機撬動其國際醫療旅遊市場的大發展,在吸引歐美乃至全世界患者去印度就診的同時,也快速提升了印度的醫療質量和配套服務水平。
實際上,日韓、泰國等東亞國家也是靠價格與服務優勢,在國際醫療旅遊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的。換言之,如果越來越多的“神藥”在中國落地,我們同樣有機會瓜分國際醫療旅遊市場,畢竟我們的醫療服務價格與配套能力是有明顯競爭優勢的。
“天價藥目前的高價格、高投入,是對內在科技水平、療效程度和救人價值的掂量,一旦有了真正的價值,便能帶動需求,隨之大量同類產品參與競爭,相應產品的價格最終將降至理性與普惠的水平。”
李定綱對於未來國際醫療旅遊市場競爭格局的判斷,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來自於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上。“在納米技術、AI等技術參與之下,賽道熱鬧非凡,挑戰性十足,註定千軍萬馬。人才和資本將持續注入,各國都希望佔住市場的先機,最終大家拼的都是物美價廉。”
如國內CAR-T治療技術起步雖然較晚,但近年來多家企業不斷在此領域發力,形成了較大的市場規模,且增速驚人。
據億歐智庫統計,僅2021年一年,就有約20家CAR-T企業陸續獲得投融資,已公佈融資金額超70億元,多個同類產品的獲批之時,市場上的“神藥”降價指日可待。
“中國如今有更多藥物具備高性價比,這會給我們的國際醫療帶來根本性的轉變。為何我們不衝一衝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釋放國際影響力呢?”李定綱強烈呼籲道。
04 中醫藥文化輸出,國際醫療旅遊的中國特色如果問國際醫療旅遊市場,中國還有什麼比較優勢,那必然是千年延續的中醫中藥。
李定綱認為,未來生物技術和中醫將擁有很好的結合點。這是我們發展國際醫療旅遊的“中國特色”。
生命科技時代,技術的進步與革新,都有一個由體外向體內漸進探索的過程。“生物醫學尊重了人類生命的本源,尋找的是生命體內的物質,通過現代科技提取和生產,最後將生物藥輸入人體,並通過藥物在體內的增量強化,以此產生治療效果。”
這一點,與中醫所提倡的天人合一,以植物、動物和礦物為輔殊途同歸,屠呦呦研發青蒿素便是生物技術與中醫藥的良好結合,這説明中醫藥診療能夠快步實現國際化,也是提升中國國際醫療旅遊知名度、形成差異化優勢的一大機遇。
另外,在人們健康管理意識大大提升之後,中醫藥診療中的預防、休養、保健等理念,恰好符合當前的新潮流。中醫藥診療和慢病管理形成的養生旅遊模式,和其中所提倡的“治未病”等,正在被大力追捧。
中醫藥基於千年的文化沉澱,集成了多個專科領域的學問,在“一帶一路”建設之上,中醫藥診療已經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在國際傳統醫學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十三五”期間,中醫藥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取得積極進展,中醫藥已傳播至196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與歐盟、非盟、拉共體、金磚國家等地區合作的重要領域。
“中國的中醫在伴隨‘一帶一路’走向世界的時候,我們能看到中醫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都深入人心。像美國等地立法認可中醫的地位,很多人都可以報考考試,獲得中醫的行醫執照。”
當然,本土的中醫診療手段具有醫療旅遊成本低廉、技術水平成熟等優勢。“在美國,55%的中醫是美國白人,20%是韓國人,25%是華人。但是正宗的中醫就像正宗的瑜伽一樣,還是得到中國來體驗。”
結合中醫藥健康服務,我們可以着力以防治疾患、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為發展思路,打造以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為核心、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為一體的醫療旅遊。國內如北京、上海、四川、廣東等地已經融入了中醫健康養生旅遊模式,但仍處於探索和適應階段。
“中醫博大精深,中醫和中國的原創現代生物藥結合起來,可能會形成一個具備強吸引力和引導力的組合。”
在李定綱看來,國產創新藥對歐美天價藥的價格衝擊,以及中醫藥診療在全世界受到追捧,無不證明現在就是中國醫療打通海外通道、吸引海外患者的大好時機。
結合新機遇,中國醫療的破局之路自然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