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們為什麼要看一檔體育綜藝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體育

《這!就是街舞》第三季總冠軍楊凱,出任四川省霹靂舞代表隊總教練,將參加亞運會;《這!就是灌籃》前三季,已有33名球員被CBA球隊選中,進入職業賽場;《“拳”力以赴的我們》的選手來自各行各業,但坐鎮指導是亞洲首位UFC女子世界冠軍張偉麗和其他3個拳擊世界冠軍……

最近在平台綜藝熱播榜佔據前十的幾檔體育綜藝,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專業”道路。即便請明星參與或設計一些綜藝環節,也都是在為專業做輔助。而這個選擇,偏偏年輕觀眾還很買賬!究竟發生了什麼,讓不會籃球、不會街舞、不會拳擊的觀眾,愛上了看專業的體育綜藝?

《這!就是灌籃》第四季

相較於選秀、唱歌等熱門類型,體育綜藝作為一個較為垂直的領域,一度沒有那麼熱鬧。回溯歷史,創造過收視奇蹟的河南衞視《武林風》,是一檔專業選手參賽的搏擊類節目,誕生於2004年,稱得上體育綜藝的初代形式——把相對專業的比賽搬到電視上。之後,隨着粉絲經濟的發展,體育綜藝邀請演藝明星加入,體育成為遊戲的形式之一,明星才是“主角”,如2013年的《星跳水立方》,2018年的《超新星全運會》等。

觀眾對綜藝“喜新厭舊”,沉寂了數年的體育綜藝突然以新的面貌出現,反倒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這一代體育綜藝的項目都有着潮流屬性,本就符合年輕人的興趣。街舞、籃球,自不用説,連相對小眾的拳擊,在中國也有8000萬以上的愛好者。

上一代熱播的體育綜藝,往往主打明星,但這曾有一個致命缺陷——不可持續。如果專注於某一項運動,如“跳水”,明星水平不夠,觀眾看久了難免審美疲勞,而從明星資源角度,重複參加節目的可能性也不大;而如果以“運動會”的拼盤形式,降低專業要求,增強趣味性,那它就有了一個強勁的對手來搶奪觀眾眼球——競技真人秀,比如《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等。

而這一代體育綜藝,先是打破了一個刻板印象——“素人=專業”“明星=娛樂”,並不這樣對等。一方面,明星可以是行業內的佼佼者,藉助綜藝“破圈”成為大眾明星,如此就將兼具專業和人氣;另一方面,明星也可以通過訓練變得專業。

也許有人要問,以前的體育不能訓練明星嗎?這裏就要説到另一個話題,關於真人秀。我們都知道,真人秀的好看,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有“劇本”;然而模式化的“劇本”,動輒磕CP,也讓觀眾逐漸產生了對“真”的懷疑,降低了觀看熱情。

而體育綜藝——尤其是走上專業路線的體育綜藝,它的真實感可能是綜藝中最強的。比如拳擊,在競技體育的統一評判標準下,做不得假,參加的明星如果不好好練真的會捱打,既然沒有人願意捱打,那就只能好好練,花拳繡腿的“表演”無法矇混過關——這樣的良性循環保證了真實感。

《“拳”力以赴的我們》

近日,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發佈的《2021網絡視聽平台主流價值傳播力研究報告》中提到:在線上,網絡視聽產品通過多渠道吸引大批觀眾自發傳播、推廣;在線下,產品的強大影響力也有了延伸,與現實連接緊密,並在推動社會潮流風尚上有着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和其他類型的綜藝相比,體育綜藝的最大優勢,是年輕人看完之後是可以真實參與其中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觀看熱播的體育綜藝後,61.7%的觀眾感受到項目魅力,33.7%對這項運動的喜歡加深;30.6%想去跳街舞/打籃球/打拳擊了,30.5%想去現場看比賽,26.9%想去健身了;被體育運動精神鼓舞、生活更加積極向上的佔52.8%。還有數據顯示,《這!就是街舞》從第一季播出到現在,街舞的培訓機構增長率在300%以上。

《這!就是街舞》第四季

在年輕人云集的網絡問答社區知乎,有人提問,拳擊這種“暴力運動”為什麼會被大眾接受?一個回答得到了大家的贊同——“拳擊的意義不是在於你能擊倒多少人,而是你能在承受多少重擊後,仍能繼續前進”。

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年輕人在不斷“打怪升級”,對體育有着競技之外的功能期待:鍛鍊身體、減肥、緩解壓力、娛樂……在不少城市,拳擊等曾經的小眾體育項目,成為年輕人解壓的新方式。

而在觀看體育綜藝時,目光無論落在體育還是綜藝,專業還是娛樂,最終都將彙集到人——人在運動時迸發的精神力量。這是一檔節目必須抓住的要點,也是“專業”的最終目的。否則,專業將成為炫技,走向另一個極端,也將失去被圍觀的力量。

當綜藝舞台上的人熱血沸騰,看着他們的我們也熱血沸騰,這種熱血延伸到現實生活中,或將成為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