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冬奧會製冰師劉永亮——
精益求精,為賽會打造高質量冰面(走向冬奧·我們來自一線)
首都體育館是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賽場地,屆時兩個項目的世界頂級運動員將齊聚於此,展現各自的運動技藝。對製冰師劉永亮來説,為賽會製作高質量冰面,每一寸、每一層都需“精心雕琢”。“能看到世界頂級運動員在我製作的冰面上比賽,這種成就感簡直無法用語言形容。”劉永亮説。
製冰是個精細工作
“製冰有什麼難的,一潑水不就凍上了嗎?”雖説劉永亮如今已經對製冰的各項工序和技術駕輕就熟,但在幾年前剛接觸這項工作時,他對製冰的認識還停留在“潑水成冰”的階段。
2016年,經過5個月的嚴格培訓,劉永亮愛上了製冰工作,也掌握了這門手藝的更多門道。“噴漆、凍水、控制冰温,每一步都需要極其精準的控制。”劉永亮説,“水的用量,灑水方式,冰面的厚度,畫線的準確性,甚至澆冰車的行走路線,以及水箱內的水量,都有嚴格的要求。”
“北京冬奧會時,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比賽用同一塊場地。兩個項目的畫線以及對冰的厚度、温度要求都不一樣。”談起工作,劉永亮滔滔不絕。他説,製冰師製作出高質量的冰面,才能保證運動員有更精彩的發揮。
2021年12月中旬,劉永亮作為製冰團隊的一員,來到首都體育館開始製冰準備工作。每天早上七八點到達場地,忙的時候晚上九十點才收工。2022年1月4日,首都體育館的冬奧會製冰工作正式開啓,和一起工作的外國專家交流技藝,按時交付高質量的冰面,是劉永亮和團隊接下來的任務。
在不斷挑戰中成長
39歲的劉永亮能夠成為北京冬奧會的製冰師,得益於他身上那股刻苦好學的勁頭。
他曾是首鋼運輸部負責鐵路運輸鐵水的調車員,2010年首鋼老廠區停產後,劉永亮選擇留守,負責看護設備。此後一段時間,施工安全、物業管理都曾成為他的工作。2016年,一張製冰學習報名表擺在他的面前。
“當時我對製冰工作很感興趣,畢竟技多不壓身嘛,我這人也好學。”於是,劉永亮投身於新的領域。然而,這份看似簡單的工作學起來並不輕鬆,除了一道道繁瑣的工序,還有很多專業知識和技能需要學習。“比如,需要對製冰機組進行了解,要不然就無法控制冰温。”劉永亮説,為了更好地瞭解機組,他一有時間便去廠家觀看並參與設備維修保養的全套流程。
2019年4月,國際冰聯女子冰球世錦賽甲級B組比賽在首鋼園冰球館開賽。這項國際A類賽事是劉永亮和他所在的團隊首次獨立完成比賽場地的製冰工作。對他們來説,這是一次巨大的挑戰。“以前都是給老師傅打下手,澆澆水、噴噴漆、畫畫線什麼的,或者是施工團隊交付場地,他們製作好了我們接收。”劉永亮説,“那回一接手便是世界大賽,在那之前還沒有全程獨立製冰的經驗,當時非常緊張。”
劉永亮和8名同事組成的團隊查閲了大量資料,研究了國際冰球聯合會關於場地方面的規則,最終制作出一塊高質量的冰面,即便是複雜的場地畫線,也和規則要求分毫不差,獲得了參賽各方的好評,團隊也收穫了製冰的經驗。
參與冬奧非常自豪
幾年的製冰實踐下來,劉永亮對這份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親自動手,才能在實踐中一步步積累經驗。比如這一次冰出問題了,找到原因之後下一次再改進製冰方法。”
首鋼園運動中心擁有冰球、冰壺、花樣滑冰以及短道速滑訓練場館國家隊訓練用冰4塊冰面,除承辦各類賽事之外,有時還會接待轉訓的各隊運動員。“冰面一化一凍,每年都要好幾次,我們從中既掌握了相關技能,又鍛鍊了隊伍。”劉永亮説,算上自己,首鋼園製冰團隊有4名製冰師參與了北京冬奧會的製冰工作。
劉永亮介紹,幾年前,國內只有幾個冰上訓練基地配備製冰師,“以前冰場少,可能每天也就開冰車上去清一次冰,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冰雪運動的蓬勃發展,讓劉永亮對行業前景非常看好。“隨着‘帶動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目標的實現,全國各地的冰場數量越來越多,製冰師這一行業還是大有可為的。”劉永亮説。
眼下,劉永亮正在為冬奧會忙碌着。“能參與冬奧會的製冰工作,我感到無比驕傲!如果中國運動員能夠在我製作的冰面上取得好成績,那我就更高興了!”他説。
作者:本報記者 劉碩陽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