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超這麼值錢?爭冠至少花20億元,俱樂部財政瀕臨崩潰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體育

隨着高價轉會減少、大牌外援紛紛出走,今冬中超轉會市場顯得格外冷清。但即便各傢俱樂部都在削減投資,還是擋不住這波中超的“財務危機”的爆發。按照媒體的報道,目前中超僅有10傢俱樂部,能在足協規定日期內上交工資確認表;其他六傢俱樂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最近十年來,中超還從未如此“缺錢”。

造成這場財務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連年不斷的“軍備競賽”,大大增加了中超俱樂部運營的成本。以爭冠集團的幾家俱樂部為例,年均投資都在20億元左右。其中廣州恆大近四年半總投資高達93.5億元,五年總投資必定破百億大關。上海上港雖然還未公佈去年財報,但是前四年有據可查的投資額已經達到了80億,五年總投入恐怕和恆大相差無幾。

北京國安自從迎來中赫這個大股東後,最近四年的投資量也超過了90億元。由於國安有中赫、中信兩個股東,因此俱樂部的投資也分兩個來源:一是中赫增資擴股、並且按持股比例為俱樂部注入的70.5億元;二是中信集團按比例注資的大約20億元。不過,隨着北京國安的更名,中赫將全面持有此前中信集團在俱樂部的36%的股份,這也意味着未來中赫將獨力負擔俱樂部投資經營。而為了維護國安的“豪門”形象,想必中赫也很難減少投資量,只是中信退出後,中赫能否獨立支撐,也存在疑問。

從上述三家中超頂級俱樂部的投資情況不難看出,要想拿一箇中超冠軍,年投資20億元其實只是保守估算。像是華夏幸福、天津天海(權健)等曾被稱作“土豪”的俱樂部,前些年的單賽季投資量並不遜於恆大、上港,但卻一冠難求,甚至連亞冠資格都沒撈到。

爭冠球隊連年的燒錢大戰,也連帶影響了中下游俱樂部的經營策略。河南建業曾單賽季注資9.5億元,但僅能讓球隊打進中超前八名。而最近兩個賽季投資量驚人、去年更是稱霸轉會市場的“新貴”深圳佳兆業,連續兩年都排名中超倒數,2019賽季更是直接降級,若不是沾了天津天海解散的便宜,深圳佳兆業真的要成為“燒錢降級”的代表俱樂部了。

由此可見,“燒錢”並非僅僅是中超幾家豪門俱樂部的“遊戲”,而是已經成為整個聯賽共有的弊端。大幅增長的薪水支出、轉會費投入和俱樂部運營成本,再加上中超“偽職業化聯賽”的本質和糟糕的商業運營,都迅速掏空投資人的錢包。

一些豪門俱樂部,由於背靠大企業“輸血”,尚能勉力維持。而其他俱樂部,要麼像華夏幸福、廣州富力一樣,在高額投入不見回報後失去投資熱情;要麼像重慶、天津泰達一樣持續欠薪、入不敷出。最終,釀成了如今席捲中超的這場危機。

從這個角度來説,中國足協制定了中超俱樂部年投資不能超過六億元的“紅線”,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俱樂部減輕財政壓力。中超的投資門檻已經被“拔”得太高,很難在短期內被降下來。而像恆大、國安這樣的俱樂部,面對多線作戰和巨大的成績壓力,也勢必會按照足協的要求用滿六億的投資額度;至於那些飽受燒錢之苦的中小俱樂部來説,足協的新政並不能起到實質性的減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