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2日電 題:前乒乓球世界冠軍劉偉解讀體教融合密碼
新華社記者汪湧
曾七次奪得乒乓球世界冠軍的劉偉,22日在北京大學舉辦的人文體育高層論壇上進行演講時,結合自己的實踐,解讀了體教融合的密碼,認為體教融合在中國正在迎來一個新時代。
劉偉在中國乒乓球隊退役後,在北京大學完成本科到博士的學業,還在北大乒乓球隊執教,在北大任課,還參與創辦了北大乒乓球俱樂部隊等,在體教融合的道路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小標題)體教融合有利於提升中國競技體育實力
劉偉説:“2015年6月6日,我的博士論文答辯結束後,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從1999年到北大法學院讀本科開始,到心理系(現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碩士畢業,再到教育學院博士畢業,我一共用了多少年呢?一算是16年。再一算,在自己的運動生涯中,拿到七次世界冠軍,也是用了16年。”
“在北大讀書期間,我就萌發了體教結合的想法。讀大二的時候,我感悟到:通過國家隊專業的體育訓練,可以達到身體狀態和技術狀態的最佳,即能夠達到最佳的競技狀態;通過教育學習,能夠對運動項目的理解更加深刻,可以達到最佳的思想和心理狀態。如果運動員能夠把這幾種狀態完美地統一起來,並在一場比賽中爆發出來,那就一定是王者風範。”
她説:“我自己雖拿了七次世界冠軍,但在運動員生涯中,還是沒有把球打明白。通過北大的學習和在中央電視台解説世界大賽,我開始把球想明白、講明白了。我體會到,如果體育訓練和教育學習能夠有機結合,必定會創造出佳績,必定能夠延長運動員的運動壽命。”
劉偉舉了同在北大學習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許昱華的例子。“有一天,她問我當年的世界盃賽她要不要參加?我當時很堅定地説一定要參加。當時我跟許昱華説,相信在北大讀書後,你的‘棋路’‘棋風’一定會跟以前大不一樣。”
“因為通過學習,我們對勝負的把握、對輸贏的感悟等,都和以前大不相同。儘管人還是那個人,但是通過學習,我們的思想和心理狀態一定會趨於完善、更加成熟。以前當專業運動員參加比賽,就像在獨木橋上行走。而現在我們是在‘用兩條腿走路’,既要刻苦學習,又在研究比賽,能夠做到想贏不怕輸,比賽中一定能展現出競技體育的最高境界。”
“結果,許昱華參賽後,不僅獲得世界盃個人冠軍,還和隊友們一塊在團體賽中獲得佳績。中國擊劍隊的雷聲,在北大學習期間也奪得了奧運金牌。體操運動員李寧退役後,在北大深造後,在體育產業中成功地創造出優秀的民族品牌。”
(小標題)從體教結合到融合需要敢為人先
劉偉説:“北大本科畢業後,我留校工作。北京大學一直具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培養人才方面也敢於創新。正是在這些精神的激勵下,我們創辦了北京大學方正乒乓球俱樂部。俱樂部探索體教結合新機制,培養優秀的體育特長生。‘邊讀書、邊打球’的一條龍人才培養模式,能讓更多有運動天賦的孩子們,得到全面成長。體教結合不僅有利於發展學校體育教育、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而且有利於提升優秀運動員的全面素質,以及日後的再就業。”
劉偉相繼研究發表了《探索體教結合之路,創新體育發展模式》等文章,還承擔了《“教體結合”培養高水平競技人才的研究》等課題。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習、實踐和研究能力,2010年她又到北大教育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劉偉博士研究的方向是體教結合的理論研究。帶乒乓球校隊,則是體教結合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這樣的特殊經歷,使她能夠將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更好地結合起來。
劉偉説:“從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的過程中,我注重挖掘運動員的運動潛力,用中國乒乓球隊的先進理念、先進技術、超前意識來打造他們的特長。在此過程中,我常常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幸福感,並樂在其中。學生們所取得的優異成績,讓我感到十分自豪。他們不僅用拼搏鑄就了輝煌,更重要的是擁有了伴隨一生的體育精神。”
“這些年的實踐讓我體會到,不僅要搞好教學和理論研究,也要努力承擔社會責任,做好公益事業。我每年都帶領校隊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如去山東扶貧、感受紅旗渠精神、進社區交流比賽等。通過參加這些公益活動,培養又紅又專、有社會主義責任感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劉偉説正在給自己的人生做第三個階段的十六年規劃。“這個階段我給自己做的人生規劃,一是要牢固樹立健康是第一教育理念,為全民健身和青少年健康成長,貢獻最大力量;二是作為一名體育教育工作者,繼續做好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本職工作;三是在體教融合開創進取;四是通過電視解説等方式,繼續傳播乒乓球文化;五是編寫乒乓球課程相關教材,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