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是非常好的滌陰增陽的功法,而且簡便可行,在公園、小區綠地,甚至在家中、辦公室都可以做。
站樁功又是歷代大醫家、拳家和佛道修行都提倡的修煉方法,除了增進自身健康,還能提升禪定功夫,開發智慧,功夫漸深,由此進入天人合一之境也未可知。
祖國醫學有“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之説,腳有“第二心臟”之稱,人過四十歲,臀部肌肉往往就逐漸萎縮、下垂、下半身越來越單薄,站樁是在腳的基礎上進行穩紮根,接天地、調氣機,以較小體能消耗進行滌陰增陽的健身活動,對於體虛而又往往消耗過度的現代人,實在更顯重要。願您能把站樁列為經常性的修身功課!
下面具體説一説站樁的心法和身法,身法中又含有很多假借心法,讀者需細心逐一體認,長期練習,堅持不懈,方能逐漸深入三昧。
心法:站樁的心法深深植根於中華儒釋道文化的精深之處,雖不談玄妙,但難與宗教文化徹底殊途,這裏大略説之:
首先,站樁時心神要求類似道家內丹術百日築基的那些基本要求,就是心靜、神寧、去除雜念,漸至於極靜之處、聽氣靜虛。從站樁起,要對自己有一個暫時出離煩惱的要求,類似進入了禪坐之狀態,雖身處世間,而神意能夠見虛破虛,居塵出塵,有了雜念時自然認知其不實而自然如雪花飛烘爐,當下進入無為神息的狀態;(如果是佛法有修為的人,可進入立禪見如來藏的狀態,以空觀有,自然法流如注,業障消除,這是宗教以心養生層面,不再細説)往淺要求,心安平和,暫息忙碌。
其次,要心神帶領周身放鬆,依據下文規矩站好後,要感覺肌肉如衣服搭在衣架上自然垂下,感覺周身的血液如川流不息、隨意所趨,自由自在。在整個站樁過程中,可以根據所謂“形自正”向舒適均整方向微動、不要亂動,可以有時肌肉緊張(因氣的衝擊),但整體放鬆,手臂痠痛厲害時不要硬撐,也不可抖動,可適當活動痠痛部位,在不破樁的情況下緩慢轉至下方抱球(中丹田和下丹田),休息片刻後再回覆上方,下文身法僅指上方抱球。古代形意拳大師有“神不外溢、力不出尖、意不露形、形不破體”的説法,講的就是均整,大家可以細細體會。
身法:自然放鬆站立,雙腳與肩同寬,大致平行即可,似乎感覺肩井穴和湧泉穴大致在一個立體維度上,不要過於外分或內合;膝蓋放鬆、微曲,以能找到大腿肌肉放鬆為上(站中樁時也可以曲膝蓋至和腳尖一條線);頂如懸線,項正,嘴唇微閉,牙齒輕叩,舌抵上顎;順肩、沉肩,垂肘但不可過多,同時有肩撐肘橫之意,肘關節要呈鈍角(鋭角則出尖,不利於走氣),如赤肩則能看到肩井穴下凹、左右前後肌肉皆下凹;肚臍後方之脊椎後掙(或言命門後撐),在此基礎上松腰,氣沉下丹田(肚臍以內三寸左右)。向下溜臀,尾閭有內卷意,拉直脊椎,松胯,可以微曲膝蓋和胯進行調整;雙手勞宮穴對肩井穴(中樁為對雙乳、肘部更有下沉;下樁為對掌心向上,託於下丹田前方),手指微曲,中指外撐,虎口撐圓,其餘二指微往下指,五指含勁,不可僵直,雙手指之間約三拳左右;目光可前視,以不影響心神為準;或微睜,引光內入。重心落於腳的中心舒適處,湧泉穴有上提意。腳趾要觸地,微抓,松腳踝。
體認:
靜下來做到以上規矩後,先引光內入,意想照亮顱腔,而後引光從上下照,經過脖頸、譚中穴(中丹田)至下丹田(有上中下三丹田貫通之感),片刻後從兩腿下照至湧泉,收神回到下一步。身體好的人會有上丹田微癢之感,是為養神,不用管它。
雙手如抱一很輕很薄氣球,恐其飄走或破碎,故此雙手具有內外之掙力,撐三抱七;此球擴展至胸中,邊界在後背和手臂之背部,故五臟皆在球中,受其滋潤。微風吹過感到渾身毛髮隨風飄動,身上不掛一絲之力。抱球之後,氣自然聚之,逐漸生長,或突然有肌肉緊張之感、下丹田彈抖之感,都是氣機生長的正常反應,不要執着。氣感漸至左右腋下可感覺到肘部及小臂似乎有氣托住之感,肩部即有空懸感受,任多久也不痠痛。但到這裏的境界,一般則需要數年功夫,剛開始還是會有很強的痠痛感,可按上文所述調節;隨着站樁深入,該氣感逐漸增強,會有熱脹之感,至於發燙,小臂下至腋下似乎有氤氲雲氣升起,甚至會有氣衝之體驗,可思全身被氣罩住立於其中,受其滋養。
鍛鍊時眼睛可時睜時閉,收功時完全閉目,雙手把氣球推入五臟,五臟有温熱之感。這時,會有精神抖擻的感受,病灶已經祛除了。雙手從任脈下行合於下丹田結印片刻,再引氣下沉湧泉,即為收功。
練習站樁應注意的問題:
練樁要求心神安靜專一,全身內外周身協調。練樁的過程就是靜養休息的過程,全身內外不得緊張,處處筋肉放鬆,做到心靜神安。練樁時,全身內外,上下、左右、四肢全體、大腦思想全部放鬆鬆開。松則氣通無阻力,心不外想,神不外遊,目不外視(也可兩眼微閉,耳不外聽,忘卻鼻息,隨意漫行,無拘無束,只在意不在形。所以練樁功是一種養精、氣、神的狀態,通過練功達到神經細胞的休養,從而保持全身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