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政府全面介入,多傢俱樂部找到新玩法!為何泰達成唯一的倒黴蛋!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體育

由於泰達俱樂部在2月10日下午,向中國足協提交了《未簽字情況説明》、《詳細解決方案》和《股東承諾擔保》這三份文件,足協把大限延期到了2月28日17點,因此現在不應該是給泰達下定論的時候;然而種種跡象表明,泰達這一回是在劫難逃,天津職業足球最後的香火將在2021年冬天熄滅。
天津找不到有實力接手泰達的企業
在中國足壇,沒有一傢俱樂部能盈利,且大多數俱樂部還是鉅額虧損,本身就説明中國足球不是一個好買賣;很多投資方每年只能把俱樂部虧損的數字,列在集團廣告費的支出裏。然而這兩年由於大環境很不理想,當很多企業都在收緊人力支出,大刀闊斧的砍掉虧損和高風險項目,把足球俱樂部這一在整個集團產業鏈下處於鉅虧的子公司給凸顯出來時,再來個中性名一刀切,導致俱樂部連廣告效應都失去了,很多投資方搞足球的意願大不如前,決意撤資的背景下,包袱被甩給了地方政府。
國家電網退出,濟南文旅接手;建業舉步維艱,洛陽文旅和鄭州市共同出資,且創造了雙主場的新模式;重慶當代出現了生存危機,重慶市屬國企兩江集團出資解決欠薪問題;永昌的麻煩隨着搬到滄州得到了解決,華夏的困境也隨着唐山市有關方面的出手有望迎刃而解。再加上亞泰、申花、上港這三傢俱樂部的投資方也都是地方國企控股,黃海俱樂部過去兩年也是由青島市多家國企共同出資的背景下,可以説政府推動,市屬國企全面介入成了當下很多俱樂部的救命稻草;未來的中超聯賽,很有可能會從房地產聯賽變成市屬國企聯賽。
在重慶、濟南、鄭州、洛陽、滄州、唐山等地方政府入局或尋求入局的過程中,可以體現出這幾個地方政府對於中超資格極為看重。特別是洛陽、滄州、唐山介入的背後,這些地方政府非常希望利用中超俱樂部的宣傳效應來提升城市形象。而在市屬國企介入的同時,很多俱樂部的原投資方並沒有完全退出,這也得以讓各俱樂部抗風險能力得到了提升。那為何泰達不能採取類似的操作呢?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難以找到合適的企業來接。
重慶、華夏、永昌、建業等屬於私企玩不動了,地方國企出來兜底;而泰達本身就是地方國企,他們玩不玩首先要看自身經濟實力是否允許,也同樣要看地方政府的態度。《東方體育日報》爆出,早在李廣益任期內就説出過“向上級求助,他們第一句話是‘談什麼都行,就別談錢’。”可見當時的泰達控股就已經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而《南方日報》則爆出,天津根本就沒有什麼像樣的大企業,能玩得起足球。。。當泰達控股已自顧不暇,鐵了心要把足球砍掉;天津市也找不到有實力接手這個爛攤子的企業,或許就已經決定了泰達的命運。
所有職業球隊“全軍覆沒”的背後,天津市有關方面對於足球已無興趣
早在2016年,權健用重金殺入中國足壇,在中甲掀起波瀾的同時,培養了李瑋鋒、李毅、曲波、關震、楊程、張鷺等人,有着“中國阿賈克斯”之稱的火車頭俱樂部退出了歷史舞台。而在2017年,擁有多位國腳的天津女足正式解散。去年投資方發生變故的權健,也退出了歷史舞台,而現如今又輪到泰達這個獨苗堅持不下去了。
這四傢俱樂部都玩不下去,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退出的核心因素都是為錢所困;除此之外,我們也能看得出天津市有關方面在職業俱樂部生死存亡的問題上態度並不積極。去年在權健和萬通轉讓的“肥皂劇”過程中,天津市有關方面從未有明確的表態。而今年冬天同樣是遇到了巨大的困境,為了俱樂部,重慶市政府專門開了研討會來推進,調配各種資源,而天津市負責協調各種關係的只是地方體育局。
當然天海退出,天津市有關方面沒有表明態度,跟權健的背景有一定的關係,説不定當時天津市有關方面巴不得趕緊撇清關係。而泰達是國資控股,之所以天津市有關方面也沒有明確態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泰達的麻煩太大了。泰達不光是欠球員的錢,坊間一直有傳聞稱,泰達控股之前還以俱樂部的名義在外面借了不少錢;再算上新賽季的投入,不管是誰去接泰達都意味着,需要在短時間內拿出少則15億,多則20億的背景下,本地企業無力去救這支千瘡百孔的球隊。天津市有關方面曾經找過復星等外地企業,也沒有開出特別有吸引力的條件時,外地企業為什麼要去接這個爛攤子呢?
而在泰達玩不下去,本地企業無力接手,又不願意給外地企業開出有競爭力的條件,也能反應出當地政府早就想明白了。既然玩足球是個花錢如流水的面子工程,那又何必要無限制的燒下去呢?或許天津市相關部門沒有在意球員、球迷、媒體的感受顯得有些冷酷;但這種冷酷,又何嘗不是一種“理智”呢?
政府足球從未改變,中國足球要想真正的職業化需擺脱“無底洞”
在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歷史上,絕大多數俱樂部都遇到過困境,而所有脱離困境的俱樂部,都離不開當地政府在背後救援。即便並非每一個地方政府都有救助爛攤子的能力,且異地轉讓這條路又被足協給堵住的背景下,遼足、延邊、泰達這樣的老字號都成為了職業聯賽歷史上的棄兒。但通過重慶、永昌、黃海、建業等俱樂部的案例不難看出,在足球俱樂部遭遇到生存困境時,政府介入成為了最有效,甚至是唯一的出路。
在這個寒冷的冬季,政府的一把火給了中國足球實打實的温暖;然而當很多俱樂部的中性名都改成了“全運會”的感覺,再加上政府的頻繁介入,彷彿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有一種,中超回到體工隊模式的感覺,彷彿中國足球一夜退回到了2、30年前。再聯想到某些地方對於失去中超、中甲俱樂部是無所謂的態度,所有俱樂部的運營都嚴重虧損,表明中國足球根本就沒有建立起真正市場化,我們的職業聯賽依舊停留在“偽職業化”階段。
當然在很多俱樂部的生存都出現了巨大困境的情況下,政府介入也是一種權宜之計;然而政府的資金不是大風颳來的,當泰達這種天津市的大型國企都玩不轉了,足球俱樂部成為了地方政府的累贅時,要想更好的活下去,做到真正的職業化,俱樂部必須要擺脱無底洞的尷尬處境。再聯想到中國足協拿着中超的商務開發權益,但商務開發能力有限,還得分走36?紅,這本身就極不合理的情況下,中國足球要想真正的職業化、市場化,需要從足協放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