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冰絲帶”國家速滑館:高顏值,高科技和人性化

由 南門語山 發佈於 體育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走進被稱為“冰絲帶”的國家速滑館,《環球時報》記者4日注意到,場內的幾排白色座椅組成“092”三個數字,提醒着所有工作人員:距離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還有92天。屆時,國家速滑館將承辦速度滑冰比賽,14塊金牌將在此誕生。作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標誌性場館,國家速滑館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能容納約1.2萬名觀眾,於去年12月25日正式完工。上個月,“相約北京”速度滑冰中國公開賽在國家速滑館舉行,這也是首場北京冬奧測試賽。

“冰絲帶”融入冰雪元素

相比國家速滑館這一正式名稱,“冰絲帶”的暱稱更為大眾所熟悉,而當《環球時報》記者真正站在“冰絲帶”外面時也更能理解這一名稱的含義——場館外立面由3360塊曲面玻璃單元拼裝而成,每一塊玻璃都有不同的彎曲弧度,幕牆外有22條環繞飄舞的玻璃絲帶,象徵着在2022年舉辦北京冬奧會。“冰絲帶”還象徵着速度滑冰運動員高速滑進時冰刀留下的軌跡。

“冰絲帶”的設計還融入不少冰雪元素:22條“冰絲帶”由超白玻璃彩釉印刷花紋,花紋和中國傳統紋飾中的冰裂紋形態相仿;場館內的裝修採用不同深淺的藍色與白色搭配;二樓天花板上也佈滿“零星雪花”樣式的圖案。

高科技和人性化元素

國家速滑館不只顏值高,其設計也融合各種高科技和人性化元素,着力提升運動員的參賽體驗和觀眾的觀賽體驗。國家速滑館採用全冰面設計,冰面面積約1.2萬平方米,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冰面。與此同時,國家速滑館還是全世界最大的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系統的冰面,也是全球首個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的冬奧場館。

這一技術的使用不僅是對“綠色辦奧”的實踐,也為運動員提供了“最快的冰”。國家速滑館公司製冰系統設計負責人馬進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場館能為運動員創造的兩方面比賽條件:一是更小的空氣阻力,但由於北京屬於低海拔地區,空氣密度相對較大,因此團隊將關注重點放在冰上,提供最佳的比賽用冰,將冰面温度做到高度均衡,把平整度做到最好。目前,國家速滑館冰面的温差可控制在0.5攝氏度以內。

不僅如此,國家速滑館還配備智能化運動管理系統、觀眾觀賽管理和場館管理系統,可以通過智慧管理,使得館內氣温分三層:冰面一個温度,確保冰面標準穩定;運動員比賽空間一個温度,保證運動員體温體感,有利於創造最佳運動成績;觀眾席一個温度,可以達16攝氏度左右,為觀眾營造舒適觀賽環境。《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觀眾席每個座位下方都設有送風口。馬進説,“相約北京”速度滑冰中國公開賽期間,運動員普遍對冰面質量和場館設施表示肯定,有4名運動員5次創造個人最好成績。

此外,國家速滑館近1.2萬平方米的冰面可以通過分模塊控制單元,將冰面劃分為若干區域,根據不同項目分區域、分標準進行製冰。冬奧會期間承擔速度滑冰項目的比賽和訓練;冬奧後,該館將向公眾開放,成為能夠舉辦短道、花滑、冰球和冰壺等賽事及大眾冰上活動的多功能場館。

運動員的第一站

運動員活動準備區4日首次對媒體開放。國家速滑館的東南側專門規劃了運動員活動準備區,這將是運動員來到國家速滑館的第一站。比賽期間,運動員將乘坐專用車輛抵達並完成防疫措施後,進入賽前準備。據悉,國家速滑館有14間運動員更衣室、近千平方米的運動員熱身區和約700平方米的力量房。

運動員力量房內擺放有各類健身器材,分為有氧訓練和無氧訓練兩大類別,包括單車、槓鈴、瑜伽球等,專門為速度滑冰選手賽前熱身而準備。《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力量房內還準備了腰帶等運動員可能用到的各種裝備,熱身區則包括一條藍色的塑膠跑道。

14間更衣室的構造大致相同,部分更衣室門口還留有中國、韓國與荷蘭隊在“相約北京”速度滑冰中國公開賽時掛着的標誌牌。更衣室內按照運動員賽前賽後使用習慣,擺放了更衣櫃和條凳,賽時還會配備相關洗護用品和防疫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