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跨越四十年的精神接力

一場跨越四十年的精神接力

一場跨越四十年的精神接力

    2016年8月20日,巴西里約熱內盧,2016里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中國隊3:1戰勝塞爾維亞隊。圖為中國女排激情慶祝奪冠。視覺中國供圖

一場跨越四十年的精神接力

    7月27日,在東京奧運會女排小組賽中國對美國的比賽中,中國隊球員朱婷奮力救球。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佔坤/攝

    20多天前結束的東京奧運會,對於中國女排來説是一趟苦澀的旅程,2勝3負,小組未能出線的結果着實讓人意外。

    人才斷檔、隊員傷病、主力陣容被對手摸透等種種原因導致了中國女排的此次失利,不過,沒有人會對中國女排必將重新振作的未來失去信心。實際上,從上世紀80年代女排精神誕生之日起,女排精神的核心就不是隻體現在贏球上,而是更多地體現在面對困難的百折不撓、面對失敗的絕不低頭以及一次次跌倒後的重新站起上。正如郎平曾詮釋女排精神的那段經典之言,“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明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走來即使走得搖搖晃晃,但依然堅持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眼中充滿堅定。”

    拼出來的女排精神

    想要了解女排精神的誕生過程,一定要去位於湖南郴州的中國女排拼搏史蹟陳列館看看,那裏陳列了大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女排創業階段的歷史物件。讓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印象最深的是一雙內部已經發黑的破舊球鞋和一件粗布背心。那雙看起來黑乎乎的球鞋是郎平曾穿過的。那個時候,女排隊員們的球鞋都是穿到了鞋底幾近磨通、鞋面已被洗刷到滿是破損的程度才可能換新的;粗布背心則見證了女排姑娘因為整日在訓練場上摸爬滾打,為了減少訓練服的磨損,於是套一件粗布背心在訓練服的外面。

    1978年,郴州女排訓練基地初建的時候,只有一個四面透風的竹篷訓練館,女排姑娘們就是在這樣簡陋的訓練場地上開啓了之後的五連冠輝煌。

    在那個國家還不富裕的年代,女排和許許多多艱苦奮鬥的中國人一樣,對物質無慾無求,但是對心中的理想有着無限渴望和奮發的力量。

    根據中國排球協會今年5月發佈的《中國女排精神的形成與發展》一文,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排球水平原本較低,但是進步很快。從上世紀50年代學習蘇聯“老大哥”比較系統的排球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到六十年代學習解放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再到學習日本女排教練大松博文的嚴格訓練、嚴格要求和大運動量訓練方法。其間,雖然“文革”對中國男女排的水平均造成較大沖擊,但從1972年中國排球組織大集訓開始,中國排球人就已經提出了“苦幹三、五年,打敗日本、南朝鮮(現韓國隊)”的奮鬥目標,當時,日本隊是亞洲和世界冠軍,韓國隊為季軍,中國女排如果打敗她們,就意味着將衝出亞洲,雄冠世界。

    1976年,中國女子排球國家隊重新組建,袁偉民擔任主教練。大松博文被稱為是日本的魔鬼教練,袁偉民則被稱為是中國的魔鬼教練。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和大運動量訓練方法,不僅捶打着女排隊員的技術、能力,更是對她們意志品質的磨礪。

    在1981年由當時中國女排的跟隊記者魯光所著的報告文學《中國姑娘》一文中,有一段對已故老女排隊員陳招娣在某次訓練任務已經完成後進行加練的描述——

    她的加練任務是救15個球。如果救丟一個,就負一個球。她玩命地向球飛撲過去,滾翻起來,又飛撲過去。漸漸地,她的雙腿發沉了,臉色蒼白了。但她仍然不顧一切地奔跑着,滾翻着,飛撲着。當她救起第九個球時,倒在地上起不來了。袁偉民可並不因此而停止扔球。他一邊將球狠狠地扔過去,一邊大聲叫:“快!”“快起來!”

    招娣趴在地上大口大口喘着氣,眼看球從自己的身邊、頭上飛了過去。她不是不想去救,實在太累了,即使站立起來,也追不上那刁鑽的來球,她負了兩個球了。本來是自己主動要求加練的,練一會兒不就完了嗎?誰知強度這麼大,難度這麼高。

    ……

    姑娘們用擔憂的眼神望着他(袁偉民)。她們恨他嗎?恨!有時恨不得撲過去,狠狠地咬他一口,不過,事後冷靜下來想想,又覺得他應該這樣。不這樣,怎麼去趕超世界強隊,怎麼去為祖國爭光呢!……她們明白,衝出亞洲並非易事,走向世界更是困難,中國女排的崛起,不能靠僥倖,只有靠自己苦練巧練!

    ……

    加練,又繼續下去了。不知是喘息了一會兒,還是來了一股邪勁,招娣練得完全忘我了。

    陳招娣這位性格倔強、作風頑強的老女排隊員,留下了許多讓人動容的故事,諸如1979年全運會上她因帶傷參賽獲得了“獨臂將軍”的稱號;1981年女排世界盃,中國女排首奪世界冠軍,陳招娣也是帶傷參賽,最後她是被隊友們扶着站上的冠軍領獎台。

    2013年,陳招娣因病離世,她未能看到中國女排在她昔日隊友郎平的率領下,即將開創又一個黃金時代。

    時代造就的女排精神

    2019年10月1日,共和國七十華誕,在這樣一個舉國歡慶的日子裏,國人不可能忘記已經激勵了幾代人的中國女排——她們登上了國慶閲兵的彩車。

    著名體育學者易劍東至今還記得,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五連冠時期的一個場景,“我就在教室裏,站在最後一排桌子上看女排比賽的電視直播,那是終生難忘的記憶。”

    60後的易劍東相信,出生在上世紀50至70年代的中國人,對女排的感情應該是最深的,他們也最能明白為什麼女排精神會成為國民信仰,“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那個階段,中國體育扮演着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排頭兵的角色。在那樣的大環境下,體育具有非常好的在國際上彰顯中國人的奮鬥、頑強、堅韌和團結協作的精神的作用。而那個時候,中國的集體球類項目裏只有女排的成績和表現可以發揮這樣的效果。”

    易劍東認為,女排精神帶着深深的時代烙印。在那個萬象更新的年代,中國正在熱情地打開國門、整個國家都在熱火朝天地創造美好新生活。中國女排的團結拼搏精神和驕人輝煌成績以非常形象,直觀的方式表達着中國人的一種願望和追求。

    中國女排在“五連冠”輝煌之後,也曾在上世紀90年代遭遇低谷,一直到2003年陳忠和率領的以馮坤、趙蕊蕊、周蘇紅、楊昊等為代表的中國女排黃金一代,開創了中國女排連續奪得2003年世界盃冠軍、2004年雅典奧運會冠軍的又一個輝煌。

    之後,中國女排又蟄伏了幾年,直到郎平在2013年執教之後,中國女排湧現了以朱婷、張常寧、袁心玥、龔翔宇、李盈瑩等為代表的一批新人,被球迷們稱為是“白金一代”,她們在2015年重奪世界冠軍,2016年再度在奧運會稱雄,2019年實現世界盃衞冕,為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上厚禮。

    時代在變,但是女排的精神從未改變。

    從老女排隊員,到黃金一代,再到白金一代,中國女排始終保持頑強拼搏、團結協作、永不放棄的作風。趙蕊蕊在《排球魂》一書中這樣寫道她對女排精神的理解,“有時候,明知道(球)救不到,卻也要勇敢堅定地邁出步伐;明知道這一路沒有坦途,仍固執地咬牙堅持,繼續走下去;甚至有時候明知道希望渺茫,也不想還未拼盡全力就低頭認輸……”

    “是啊,她們太傻,傻得可愛,傻得執着,傻得讓人心痛,但這樣的‘傻氣’也正是她們最引以為傲、最讓人感動的地方。”

    如果從1976年中國女排重新組建算起,在這40多年的時間裏,中國女排幾經起伏,卻從來都沒有被困難徹底擊倒。在中國所有集體球類項目裏,女足、女籃也曾有過高光時刻,但未能像女排這樣總能在挫折之後再創輝煌。今年的8月2日晚,當中國女排在戰勝阿根廷隊之後提前告別東京奧運會時,來自中國的現場DJ特意挑了一首《陽光總在風雨後》進行播放,這首歌表達了中國球迷對女排的心聲——黑暗之後必將是黎明,風雨之後一定能見到彩虹。

    中國女排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已成為中國精神的內核之一,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楊共樂曾這樣評價,“中國女排精神反映了中華民族不甘落後、奮發圖強的民族精神,能夠激勵人們在逆境中奮起,在順境中奮進。”

    永不過時的女排精神

    2017年5月,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宸中學採訪時瞭解到一個讓人有些驚訝的現象,這所中學在兩年前為確定學校的特色體育項目而進行的全校學生投票時,竟有70%的學生選擇了排球。學校認為,是女排精神對學生產生了直接影響。

    2015年,正是中國女排迎來又一個黃金時代的開始,那一年,中國女排時隔12年再奪世界冠軍,新一代的中國青少年不會對這樣一個英雄集體忽略不見,學校認為,“中國女排忍辱負重、頑強拼搏、永不放棄的精神,對於正處在青春期,正在建立人生觀、世界觀的中學生來説具有強烈的榜樣作用。”

    2018年、2019年的兩屆女排世俱杯在浙江紹興舉行,中國女排隊長朱婷的球迷從全國各地趕到紹興,組成了龐大的“小黃人”後援團,成為賽場一景。除了朱婷之外,張常寧、袁心玥、龔翔宇等諸多女排隊員也都深受球迷喜愛,球迷們喜歡女排隊員並不完全是因為所謂的顏值,而是因為女排姑娘們對排球的專注、敬業態度和頑強、拼搏的精神,以及高度的國家榮譽感、責任感。

    2019年女排世界盃前夕,有記者問中國女排主帥郎平“這次參賽的目標是什麼?”郎平説,“只要穿上帶有中國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國出征。每一次比賽,我們的目標都是升國旗,奏國歌!”。“升國旗、奏國歌”這6個字很快就在網絡刷屏,中國女排的國家責任感在眾多國人,特別是年輕人心中產生共鳴,有網友説,“中國女排的這份責任和擔當,值得我們一路追隨”。

    前中國女排主教練胡進曾解讀過為什麼女排精神是團結拼搏、為國爭光,他説,“因為,國在心中。”

    從大的方面來説,祖國始終放在中國女排隊員心中的最重要位置;從小的方面來説,中國女排也是一個高度團結、凝聚力很強的集體。

    趙蕊蕊在《排球魂》一書中這樣寫道,“説起凝聚力,袁導(袁偉民)有一條6>6理論:場上6個人的力量加在一起要變成大於六才行,這就需要每一個人都團結在一起,有了明確的向心力就可以產生無堅不摧的凝聚力;反之,則有可能變成六個人加在一起變成五、四,甚至更少。”

    中國女排在歷史上諸多經典戰役,無一不是全隊凝聚力的體現,從1981年女排世界盃決賽,與主場作戰的日本隊打滿五局,決勝局以17:15絕殺對手;到2004年雅典奧運會決賽,在0:2落後的情況下反敗為勝,戰勝了強大的俄羅斯隊;再到2016年裏約奧運會四分之一決賽,逆風翻盤坐鎮魔鬼主場的巴西隊……

    在中國女排的比賽上,無論比賽出現怎樣的困難局面,隊員們永遠都不會相互埋怨,而是相互鼓勵、支持。因為高度看重集體利益,在中國女排參加世界大賽的歷史上,也曾多次出現當隊伍未獲理想成績,而某個或某些隊員獲得個人獎項的時候,這些隊員甚至不願領獎的情況。

    易劍東認為,女排項目並不是特別凸顯個人英雄主義。這使得女排精神與傾向於主張集體大於個人的東方傳統文化更好地契合。

    頑強拼搏、永不放棄、團結愛國,這些女排精神的要素,無論是在改革開放初期,還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當下,以及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未來,可以説,都是國人的呼喚、時代的呼喚。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84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場跨越四十年的精神接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