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冬奧旗幟”李佳軍:“刀鋒戰士”的“被超越”與“不折戟”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體育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  1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冬奧旗幟”李佳軍:“刀鋒戰士”的“被超越”與“不折戟”》的報道。

  北京冬奧會趕着雪車、乘着雪橇,踏着花樣滑冰般的舞步,以短道速滑般的速度,正向我們熱情地跑來!

  李佳軍也沉浸在期待與憧憬之中。1998年長野冬奧會上,李佳軍奪得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銀牌,成為中國第一位奪得冬奧會獎牌的男子運動員。

  職業生涯中,他拿下了27個世界冠軍,很多人好奇:退役之後這些年,他去了哪裏?

  四戰冬奧賽場,摘得兩銀三銅,卻因“刀尖之差”憾失金牌,他如何看待運動名將的“不圓滿”與“被超越”?

  從小時候“只能輪到後半夜上冰”,到如今冰雪運動在大江南北越來越熱,他對冰雪運動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有何“良策”?

  還有一些關於冰雪運動的“冷”知識,要與你分享。

  本報記者專訪短道速滑前世界冠軍李佳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博令攝

“李佳軍去哪兒了?”

  1975年,李佳軍出生于吉林長春。6歲時,他開始接觸滑冰運動,從此越滑越“高”。他的家鄉長春,孕育出中國第一位冬奧旗手趙偉昌、中國第一位奪得冬奧獎牌的運動員葉喬波、中國第一位冬奧短道速滑長距離冠軍周洋。花滑名將、冬奧銅牌獲得者陳露,還和李佳軍上過同一個滑冰訓練班。

  2006年,李佳軍從都靈冬奧會上捧回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銅牌,不久後退役。和他同時期的阿波羅、馬克·加農等名將,現在仍有不少人活躍在短道速滑圈,擔任國際滑冰聯盟的裁判、官員或體育解説員等。

  “李佳軍去哪兒了?”昔日在國際賽場上同場競技的“小夥伴”,以及觀眾、粉絲常捎話來問。

  “我有新的舞台,做着更喜歡的事。”李佳軍説,“但我一直沒有離開過冰雪。”

  李佳軍笑言,在中國的冬季項目世界冠軍中,他可能是經歷最多元、最豐富的一個。退役之後,他曾前往加拿大、哈薩克斯坦等地執教,其間“帶領哈薩克斯坦國家隊有史以來第一次參加冬奧會”;回國後,李佳軍在短道速滑國家青年隊擔任教練,包括武大靖、任子威在內的很多名將他當年都帶過。後來,根據國家需要,他擔任過冬運中心速度滑冰、大眾冰雪部、單板滑雪隊等多個部門的管理者,還做過領隊和競賽管理工作。

  “教學相長,擔任教練和管理者的日子裏,我對冰雪運動的認知和理解更深、更廣了。”李佳軍説。

  在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之後,李佳軍的工作越來越繁忙。“冬天比賽特別多,一個月出差十幾次。”李佳軍回憶説,有一年大年初二,他們一行人在張家口出差,飯店都閉門過節了,他們就買了泡麪,蹲在火車站門前吃。

  2021年7月,冬奧備戰的弦進一步拉緊,李佳軍成為國家體育總局冬季管理中心訓練二部的負責人,為多支備戰冬奧會的國字號隊伍保駕護航。擁有谷愛凌的自由式滑雪隊就是其中之一。去年10月,作為北京冬奧會首棒火炬手,他高擎“飛揚”,接聖火從希臘來中國。

  這麼多角色裏,哪一個才是李佳軍心中的“主角”?

  “運動員也好,教練也好,接觸的都是我熟悉的運動,工作也比較單純。”李佳軍接着説,“但現在,我做競賽和大眾冰雪運動推廣,接觸面寬,挑戰性強,收穫也更大。”

  短道速滑前世界冠軍李佳軍。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博令攝

“你擔心被超越嗎?”

  在奧運賽場上“升國旗、奏國歌”,大概是每一位運動員的最高夢想。

  年少時的李佳軍,朝着這個最高夢想穩步進發。

  1996年世界盃,他奪得中國男子短道速滑首個世界冠軍,1999年又加冕世錦賽全能冠軍。再斬獲一枚冬奧金牌,就能實現“大滿貫”。

  李佳軍曾離這個目標如此之近,卻因“刀尖之差”,咫尺天涯。

  1998年長野冬奧會,帶傷出戰的李佳軍一路領先,衝刺的最後時刻,身後的韓國選手金東聖率先伸刀,李佳軍以0.053秒的極微弱差距,與金牌擦肩而過。

  與田徑比賽的規則不同,短道速滑比賽的排名,看的是冰刀觸線的先後。

  如今的李佳軍,已經跳出運動員的身份,從訓練體系、技術科研的角度看待當時擋住他高光時刻的“刀尖之差”。

  “韓國的伸刀衝刺技術很超前,至今仍在沿用。”李佳軍説,“韓國在短道速滑項目中一直保持相當的競爭力,這和人才選拔與培養、訓練體系的科學性等分不開,值得我們學習。”

  冰上項目運動員,總被稱為“刀鋒戰士”。速度滑冰更是公認的不借助機械情況下人類能達到最快速度的項目,其速度可達每秒20多米。

  而這項比賽的精彩與殘酷之處,正在於片刻之間、毫釐之處的超越或折戟。“精神稍有不集中,或者某一瞬間的機會沒有把握住,很可能就會輸掉比賽。”李佳軍拿開車類比,車速達到六七十公里時,突發意外狀況很難及時反應,剎車或轉向都不好控制。

  直到2018年,中國男子短道速滑首個冬奧冠軍,才由武大靖捧回。中國的短道速滑項目,又多了一面旗幟。

  或許每一面“旗幟”,都會被問到類似的問題:“你擔心被超越嗎?”

  “我被超越是好事啊!説明中國運動員的水平在提高。如果巔峯一直停留在過去,我心裏才着急難受呢!”李佳軍説,“我沒拿過冬奧冠軍,如果我的徒弟或者我選拔出的運動員奪冠了,我的夢不就圓了嗎?”

  李佳軍獲冬奧會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銀牌。2002年2月20日,在第19屆冬奧會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決賽中,中國選手李佳軍獲得銀牌。這是李佳軍(右2)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王巖攝(數碼傳真照片)

“冰雪熱會是一陣風嗎?”

  李佳軍還記得,小時候學滑冰時,整個吉林省只有長春有一個標準冰場。冰場24小時運轉,冰球、花滑、短道速滑等隊伍都在這裏訓練,一支隊伍一次大概分得2小時訓練時間,前半小時還得處理冰面。

  作為還沒有實戰成績的小運動員,李佳軍常常凌晨兩三點才有機會上冰。

  2020年,全國運營的雪場已有803個,室內冰場也已達654塊,冰雪運動早已走出山海關、跨過長江,連南方地區都有越來越龐大的粉絲羣體。

  但冰雪運動的普及,非一日之功。李佳軍舉了個例子,在國內的選拔賽中,他曾多次遇到選手裝備不規範、不合格的情況。比如,參加短道速滑的選手,腳上的冰刀卻是花樣刀、冰球刀;再比如,比賽要求穿分體服裝,選手卻帶着連體衣來了。

  “比賽規則中對服裝的要求很嚴格,一來保證公平,二來也是根據項目特點保護運動員。但是,南方開展冬季項目的時間短,很多人對這些還不瞭解。”李佳軍解釋比賽規則中的“彎彎繞繞”。

  “冰刀和菜刀不一樣,底下是一個平面。”

  “冰刀具有弧度,由螺絲固定,哪怕有一根頭髮絲般的位移,都會對運動員產生影響。”

  “雪車與賽道接觸的雪板,温度升高時速度更快,為保證公平,賽前要檢查雪板温度。”

  ……

  李佳軍在不同場合,都會習慣性地做起冰雪運動科普。

  無疑,北京冬奧會是冰雪運動產業在中國得以快速發展的東風。但冬奧之後,這股風會不會也過去了呢?

  李佳軍把目光瞄準“冰雪進校園”和體教融合。“少年強中國強,冰雪運動也契合孩子們的天性。只有更多接觸和嘗試冰雪運動,才會有更多的孩子喜歡上冰雪運動,他們才有更多的選擇。”李佳軍説。

  在少兒時期接觸冰雪運動,也能在體能、協調性和意志、榮譽感等方面打下好的基礎。

  “更多的人蔘與到冰雪運動中,冰場、雪場的基礎設施就會不斷提高,整個產業也就有了源頭活水,冬奧帶起的東風就能延續下去。”李佳軍憧憬之餘,語氣欣慰,“短道速滑等冰雪運動在我國發展的每一個大的節點,我基本都‘在場’,親眼看着它一步步壯大。”

  這樣的冰雪人,這樣的冰雪運動,你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