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透露隋文靜、韓聰完美表演的幕後故事→
冰雪項目對運動技巧要求高,在充滿挑戰性、刺激性的同時也潛在一定的危險性。職業運動員由於日復一日的高強度訓練和比賽更是運動傷病的高發羣體。
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花樣滑冰雙人滑比賽中,“葱桶組合”——中國花滑運動員隋文靜/韓聰強勢奪金,彌補了平昌冬奧會該項目僅奪銀牌的遺憾,將獎牌換色。但在圓夢冬奧的背後,隋文靜曾遭受韌帶撕裂的傷痛、腳踝副韌帶經過重建,韓聰也做過髖關節手術。如何協助包括他們在內的花滑運動員減少傷病、降低傷痛,將身體調整到“最佳”狀態,對訓練及康復團隊來説是個不小的考驗。
北京體育大學副教授劉冬森是北京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中國花樣滑冰隊的運動康復師,此前,他也曾先後參加温哥華冬奧會週期、索契冬奧會週期、平昌冬奧會週期中國花樣滑冰隊的康復保障工作。本屆冬奧會,他主責隋文靜/韓聰的運動康復保障服務。
國家隊“卧虎藏龍”
想嶄露頭角必須“硬碰硬”
中國花樣滑冰隊經過數十年的艱苦奮鬥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這二十年來取得的進步更是令國際體壇對中國花樣滑冰刮目相看。申雪/趙宏博、龐清/佟健、張丹/張昊等多對具備世界水平的優秀雙人滑及金博洋、閆涵等單人滑選手,屢次在國際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已成為中國花樣滑冰的響亮名片。
“其實按照常規訓練,花滑運動本不會受那麼多嚴重到需要進行手術的傷。但是這些年,中國花樣滑冰雙人滑發展勢頭強勁,在這個項目裏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組合,他們的競技水平在國內國際都遙遙領先。但是在國際大賽中,每個國家的參賽名額又有限制,前輩成績優異,後輩想要實現突圍代表中國征戰,就要形成自己的優勢和強項,這就必須依靠長久的、高難度的訓練。但是,訓練過程是十分艱苦的,疲勞、疼痛,甚至損傷無可避免。”劉冬森説。
2月19日晚,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雙人自由滑,隋文靜/韓聰在賽中挑戰最高難度“捻轉四周”成功,這一高分值動作也成為他們成功奪冠的關鍵。
劉冬森説,“捻轉四周”“拋四周跳”這些動作隋文靜和韓聰從小就一直能做,但因動作難度太高,風險性很大,運動員長期訓練身體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這就像咱們中國乒乓球的現狀一樣,國內選手水平突出,高手過招就是‘硬碰硬’,看誰能突破極限,能夠超越自我。”
量身定製方案
助力“葱桶”調整至最佳狀態
“花樣滑冰運動員最常見的是膝關節和腰部損傷,我們的保障方案也是圍繞康復、體能、營養三方面開展綜合性服務。針對每一個運動員,我們也會根據他們的個人特點、傷病情況做具體的方案。”劉冬森説。
劉冬森與隋文靜、韓聰的首次相識在2011年亞冬會,一路陪伴成長、見證奪金時刻,他和團隊也為“葱桶”量身打造了康復體能一體化、個性化的保障方案。
“訓練總量、訓練總時長越多,那麼發生損傷的總次數就會越多,這個道理不難理解。像花滑運動,訓練一般分為‘冰上訓練’和‘陸地訓練’兩大版塊,‘冰上訓練’我們一般沒辦法控制,只能儘可能提高‘陸地訓練’效率。”劉冬森説,在‘陸地訓練’中,團隊會將康復訓練和體能訓練融到一起。“打個比方,體能和康復都會練到腳踝,兩者有重合,那麼,體能裏練習了,在康復裏就會去掉這一項,我們運動康復師會與體能教練保持良好的溝通,通過避免重複訓練,提高效率,降低因訓練時間和負荷增加給運動員身體帶來的潛在風險。”
劉冬森告訴記者,在開展日常康復訓練時,團隊也會時刻關注運動員們的疲勞情況。“我們首先會跟進、詢問運動員的狀態,問問他累不累啊,之前受傷的地方有沒有不舒服,有沒有新增疼痛。因為疼痛是一個警告信號,它會告訴你身體的哪些地方可能出現問題。其次,我們會通過觀察和詢問的方式關注運動員的動作模式,看他在做動作時與日常表現有沒有發生變化,如果有差別,就要及時找出問題,作出調整。”
“冰雪”熱度不減產業發展
重視“人”也要保障“技術”
北京2022年冬奧會前,中國“3億人上冰雪”的夢想已經實現。冬奧會後,冰雪運動熱度不減。對於如何讓更多人更好地體驗冰雪、感受冰雪的樂趣,劉冬森有自己的見解。
“從參與者的角度,無論是職業運動員還是冰雪愛好者,大家參與一項運動首先要做的是保證安全性,保證安全性的前提就是要保持‘輕鬆感’,簡單來説,就是不要讓自己在參與某項運動後感到疲勞,因為人在疲勞的時候,發生損傷和意外的風險就會增加。其次,在運動中及運動前後,要注意個人身體的變化,尤其是疼痛,如果身體出現不適,一定要停下來,判斷是疲勞問題還是技術要領出現偏差,要及時止損,不要‘積勞成疾’。”
除給參與者安全“上冰雪”作出提示外,在劉冬森看來,中國冰雪運動的持續升温,對整個冰雪產業發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上冰雪’的人多了,對專業教練員的需求也隨之增加,我們需要進一步完善技術保障,為參與者提供更專業的指導,更安全的體驗環境。同時,要進一步增進公眾對於‘運動康復’的瞭解。我們一直在推廣理念叫做‘體醫融合’,當出現運動損傷後,我們首選的應該是及時就醫,在判明損傷情況後進行分類處置。其實大部分的損傷不需要外科手術的介入,只需要轉介進行運動康復,通過康復治療和訓練,特別是康復訓練的介入,循序漸進的增強機體薄弱環節的功能、改善部分身體素質,以適應特定運動的需求,愛好者們不僅能夠重返運動,甚至可以實現比傷前更好的運動表現。”
北京時間記者辛恬
供圖:劉冬森部分來自網絡
來源:北京時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