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速滑館內景。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一家人來到’冰絲帶’,兒子練習冰球,女兒練習花滑,父母等待過程中,在場館內的商店為孩子挑選冰刀……”這是武曉南一直設想的場景。作為北京冬奧會期間國家速滑館場館運行團隊主任以及北京國家速滑館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關於“冰絲帶”的賽後利用,他和團隊早有規劃藍圖。
從2018年1月23日打下第一根樁,到2021年1月22日完成首次製冰,再到北京冬奧會期間誕生10項奧運紀錄、1項世界紀錄,高亭宇以打破奧運紀錄的成績站上最高領獎台,“冰絲帶”這座唯一新建的冰上競賽場館經歷了多個里程碑,如今站上新的起點。
國家速滑館原計劃於5月1日前向公眾開放,讓普通市民近距離感受“最快的冰”,受疫情等因素影響,目前暫緩開放。面向後冬奧時代,國家速滑館將努力打造成集體育賽事、羣眾健身、文化休閒、展覽展示、社會公益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冰雪運動中心,成為人民羣眾體驗冬季美好生活的新地標,也將是展示中國冰雪運動發展的亮麗名片。
坐落於北京奧森公園內的國家速滑館外景。 李凱祥 攝
“絲帶”飛舞,“中國方案”樹立新標杆
國家速滑館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國家網球中心南側,這片區域曾坐落着2008年北京奧運會臨時建設的曲棍球場和射箭場。2015年7月31日,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國家速滑館從夏奧場地手中接過接力棒。
每次回顧“冰絲帶”的建設過程,武曉南總會提到6個關鍵詞,精耕細作、拔地而起、編織天幕、絲帶飛舞、最快的冰和智慧的館,言語中透露着自豪和美好的回憶,背後自然也有鮮為人知的艱辛。
“冰絲帶”的地下結構呈橢圓弧形,工程複雜且工期緊張。從2018年1月23日打下第一根樁起,建設團隊克服了多種挑戰,最多時2000餘名作業人員一同奮戰。654根基礎樁打樁、27萬立方米土方開挖、2萬噸鋼筋綁紮、9.1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築,用時155天,“冰絲帶”於2018年6月26日如期完成地下結構工程,實現“精耕細作”的目標。
主體結構的“拔地而起”同樣體現了“中國速度”。得益於自主技術創新,鋼結構環桁架實現高效、高精度施工。看台板有1191塊構件,尺寸多樣且弧度多變,通過弧形預製技術對每塊構件進行編碼,實現了精準安裝,嚴絲合縫地拼裝成宏大的看台。
“編織天幕”則是場館建設中“中國方案”的完美體現。據國家速滑館總工程師李久林介紹,“冰絲帶”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正交雙向馬鞍形索網屋頂。索網材質為國產高釩封閉索,通過49對承重索和30對穩定索編織成長跨198米、短跨124米的索網狀屋面,再鋪設1080塊4×4米單元屋面板組裝而成。
22條“絲帶”的飛舞是國家速滑館給人的第一印象,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獨具創意的曲面玻璃幕牆。3360塊曲面玻璃單元的尺寸曲面弧度各不相同,通過機械配合人工操作,完美地嵌入160根S形鋼龍骨打造的框架中,盤旋的“絲帶”象徵着速度滑冰運動員高速滑行時冰刀留下的軌跡。
李久林説,“鳥巢”的鋼結構是北京奧運會留下的重要遺產,“冰絲帶”則在大跨度索網結構屋頂、材料國產化、綠色場館、智慧場館等方面形成新的亮點。武曉南感嘆,由中國設計、中國技術、中國材料、中國製造組成的“中國方案”,在綠色、環保、可持續方面為奧林匹克樹立了新標杆。
國家速滑館內製冰車正在製冰。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環保製冰,“最快的冰”碳排放趨零
地下結構、主體結構完工,屋頂“編織”完成,曲面玻璃幕牆搭建完畢,轉眼到了2021年1月22日,國家速滑館完成首次製冰,僅用了3年時間,“冰絲帶”從概念效果圖變為現實。
與工程建設一樣,製冰工作也面臨着“理論上可行,現實中無先例”的難題。為了製出“最快的冰”,建設團隊拜訪專家,四處取經,反覆探討論證,最終決定採用世界上最先進、最環保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
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專家曾説,國家速滑館使用國際慣用的環保製冰技術就能達到冬奧比賽標準,創新的背後更多是出於環保考量。
經過18個月摸索,建設團隊把歷屆冬奧會速滑館製冷系統資料翻了個遍,對所有制冷劑的優劣特點逐一分析,最終拿出了更先進的製冰技術。使用相同數量的傳統制冷劑,碳排放量是二氧化碳製冷劑的3985倍,二氧化碳製冷劑ODP(破壞臭氧層潛能值)為0,GWP(全球變暖潛能值)僅為1,碳排放趨近於零。
國家速滑館的全冰面設計達1.2萬平方米,為“亞洲之最”。混凝土冰板層的水平高差控制在4毫米左右,而在冰板層下有近130公里的冰盤管,裏面流動的液態二氧化碳讓場地的冰面温差控制在0.5攝氏度以內。
加拿大資深製冰師馬克·麥瑟是這個“中國方案”中至關重要的“國際元素”,他深得國際滑冰聯合會的信賴,自1987年從事速度滑冰製冰工作以來,已是第六次參與冬奧會的製冰工作。經驗豐富的馬克與中方團隊不斷溝通交流,讓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成功應用於冬奧賽場。
為了適應新的製冰技術,讓製冰用水達到最優的電導率,馬克憑藉自身的經驗調整提純水和自來水的配比,不斷與製冷系統、除濕系統的負責人溝通細節,這才有了軟硬度均勻、温差可以忽略不計、非常平整的冰面。
創新的技術不僅提高了製冰效率、冰面質量,而且節能環保。二氧化碳製冷產生的餘熱回收後,可用於運動員生活熱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維護澆冰、除濕再生等,可為場館管理用房供暖,節電的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減排。
捷報頻傳,破10項奧運紀錄1項世界紀錄
北京冬奧會舉辦期間,國家速滑館共產生14枚金牌,是產生金牌數量最多的單一場館。美輪美奐的“冰絲帶”成為中外運動員、媒體記者的打卡地,受到國際奧委會、國際滑冰聯合會等組織的廣泛讚譽。
這座“智慧之館”通過最新影像技術實現各類動態畫面呈現,配合先進的聲、光、電技術,融合中國元素、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充分展現了亞洲最大冰面之美。出色地完成賽時任務後,國家速滑館場館運行團隊被評為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集體。
北京冬奧會前,速度滑冰領域的大多數世界紀錄產生於卡爾加里、鹽湖城兩個城市的高原場館上。對於位於平原的“冰絲帶”來説,成為“最快的冰”並非易事,不過武曉南和同事們賽前頗有信心,各國運動員踩場訓練時,看到伍斯特、高木美帆等速滑名將對冰面質量讚不絕口,大家的信心更足了。
2月5日至2月18日,全部12個設立世界紀錄、奧運會紀錄的速度滑冰項目,先後有10項奧運會紀錄、1項世界紀錄被打破。北京冬奧會也追平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產生10項奧運會紀錄),並列成為史上誕生速度滑冰奧運會紀錄最多的一屆冬奧會,“最快的冰”實至名歸。
尤其是2月12日晚,中國代表團開幕式旗手高亭宇以34秒32奪得速滑男子500米金牌並打破冬奧會紀錄,摘下中國男子速滑首枚冬奧會金牌。賽後,為了慶祝中國選手在“冰絲帶”奪冠,場館運行團隊也實現了醖釀已久的想法,將場館的夜景燈光照明由中國紅、七彩光等模式變成金色,“冰絲帶”變成了“金絲帶”。
國家速滑館夜景。 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賽後利用,打造“一湖一場一賽道”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和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同屬於一個業主單位——北京國資公司,後者通過承接體育賽事、文化創意、高端會展、奧運旅遊等活動,使得“鳥巢”、“水立方”十幾年來從未離開公眾視線。藉助運營夏奧場館積累的寶貴經驗,對於冬奧場館的賽後利用,“冰絲帶”有着高起點,也有着長遠規劃。
今年4月中旬,隨着涉奧人員、設備移出工作基本完成,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面向場館設計、施工、製冰等領域的建設者代表和家屬,以及場館運行團隊工作人員及家屬,“冰絲帶”先後兩次開放。
建設者重回故地,回顧建設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運行團隊工作人員重温冬奧會時的激情與感動,他們的家人也得以分享這份冬奧榮耀。按照原計劃,“冰絲帶”要在5月1日前向公眾開放,普通市民可以踏上“最快的冰”,打卡紀錄牆等冬奧元素,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只能暫緩開放。
按照國家速滑館的長遠規劃,“冰絲帶”將努力打造成集體育賽事、羣眾健身、文化休閒、展覽展示、社會公益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冰雪運動中心,成為展示我國冰雪運動發展的亮麗名片。
憑藉1.2萬平方米的全冰面設計優勢,通過分區製冷、控制的技術,“冰絲帶”的賽後利用確實充滿了各種可能性。
除了標準的400米速度滑冰賽道,場地中央還有兩塊標準冰場,可根據需要對每塊冰面單獨控温,開展短道速滑、冰球、花樣滑冰、冰壺等冰上運動,同時容納2000人左右上冰,滿足大家參與不同冰上運動的需求,也可以助力專業運動員訓練,舉辦各級別冰上賽事。
對公眾開放時,國家速滑館的很多區域可以從賽時狀態迅速轉換,變成全民健身、體育培訓和娛樂休閒的配套設施。場館內會保留一定的冬奧元素,同時融入更多的中國元素,精心設計的拍照點位可供大家“打卡”,展示區域方便所有人瞭解、參與冰雪運動。
此外,園區內將打造“一湖一場一賽道”的冬奧文化集羣。“一湖”指的是“冰絲帶”一側的湖,到了冬天,可以像什剎海一樣變成户外冰場。“一場”的足球場是對夏奧的致敬,那片區域曾是2008年殘奧會的盲人足球比賽場地。“一賽道”是越野滑雪和冬季兩項賽道,未來可以舉辦一些冬季運動賽事。
“期待更多冰雪愛好者來體驗 ‘最快的冰’,他們當中也許會湧現出更多優秀運動員,冰雪文化也將在羣眾中生根發芽。”武曉南心中有着諸多美好願景,只待未來一步步實現,也期待着“冰絲帶”成為中國冰雪運動發展的重要窗口。
數據
北京冬奧會期間,“冰絲帶”誕生了1項世界紀錄、10項奧運紀錄,詳情如下:
世界紀錄(1項)
2月11日 男子10000米決賽 瑞典選手範德普爾 12分30秒74
奧運紀錄(10項)
1、2月5日 女子3000米決賽 荷蘭選手斯豪騰 3分56秒93
2、2月6日 男子5000米決賽 荷蘭選手魯斯特 6分09秒31
2月6日 男子5000米決賽 瑞典選手範德普爾 6分08秒84(同一項目)
3、2月7日 女子1500米決賽 荷蘭選手維斯特 1分53秒28
4、2月8日 男子1500米決賽 荷蘭選手克羅爾 1分43秒55
2月8日 男子1500米決賽 荷蘭選手內斯 1分43秒21(同一項目)
5、2月10日 女子5000米決賽 荷蘭選手斯豪騰 6分43秒51
6、2月11日 男子10000米決賽 瑞典選手範德普爾 12分30秒74
7、2月12日 女子團體追逐1/4決賽 日本隊 2分53秒61
2月15日 女子團體追逐決賽 加拿大隊 2分53秒44(同一項目)
8、2月12日 男子500米決賽 中國選手高亭宇 34秒32
9、2月15日 男子團體追逐半決賽 俄羅斯奧委會隊 3分36秒62
10、2月17日 女子1000米決賽 日本選手高木美帆 1分13秒19
新京報記者 徐邦印
編輯 韓雙明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