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兒科教授、一級專家,曾任該院副院長的錢幼瓊無奈向成都商報求助,她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低頭族家長,導致越來越多語言發育障礙的幼兒被送入醫院門診治療。而她,每每接待到這樣的患者,總是痛心疾首。
娃4歲不會喊爸爸,罪魁禍首竟然是父母,4歲不會喊爸爸 ,都是因為父母不給孩子說話導致的,快來聽聽專家怎麼說,昨日,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兒科教授、一級專家,曾任該院副院長的錢幼瓊無奈向成都商報求助,她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低頭族家長,導致越來越多語言發育障礙的幼兒被送入醫院門診治療。而她,每每接待到這樣的患者,總是痛心疾首。
這已經不是錢幼瓊第一次在成都商報呼籲此事。2013年11月,錢幼瓊就曾透過成都商報向全城新生兒家長遞交一封500多字的公開信,呼籲家長收起手機,警惕孩子語言發育問題。而時隔兩年半,84歲的錢幼瓊在門診中遇到的這類病例不斷增加,她心急如焚,只得再次求助本報。
昨日,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兒科教授、一級專家,曾任該院副院長的錢幼瓊無奈向成都商報求助,她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低頭族家長,導致越來越多語言發育障礙的幼兒被送入醫院門診治療。而她,每每接待到這樣的患者,總是痛心疾首。
“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出生後被叼到狼窩的孩子,即使七八歲返回社會,仍然不會說話,就是因為沒有語言環境的刺激。語言的能力是在出生後早期,在充分的語言環境刺激作用下發育的……”這是2013年11月,錢幼瓊透過成都商報遞交給家長的公開信中的內容。那時,她剛剛透過坐診留意到,越來越多孩子不會說話,而其原因不是聽力或智力異常,而是家長沉迷手機,疏於與孩子交流。
兩年半過去了,這種現象不僅沒有減輕,反而在飆升。錢幼瓊前日的門診中,就遇到了三四個這種不會開口講話的孩子。
她告訴記者,2013年,她平均每週遇上三四個這類病例;到了今年,她幾乎每接待50位病患中,就有三四個這類病例。而50位病患,僅是她一日問診的數量。
“我估計這種情況還要繼續增加”,錢幼瓊稱,隨著智慧手機、智慧電子裝置技術的迅速進步,人們對手機的依賴度更高了,停留在手機上的時間也更多了。這樣發展下去,疏於對幼兒有效陪伴的家長會更多,門診中出現這類患者的比例也會更高。
昨日,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兒科教授、一級專家,曾任該院副院長的錢幼瓊無奈向成都商報求助,她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低頭族家長,導致越來越多語言發育障礙的幼兒被送入醫院門診治療。而她,每每接待到這樣的患者,總是痛心疾首。
前日,4歲男孩波波(化名),由爸爸媽媽和奶奶帶到了華西附二院錢幼瓊的門診求醫。家長告訴錢幼瓊,波波幾乎不開口說話,到現在也只能叫一聲“媽”,連“爸爸”都不會叫,更別說其他詞句了。
而對波波進行了各個部位檢查,並檢驗了智力、聽力等指標,排除了其他所有易導致不開口說話的因素後,錢幼瓊判斷,波波是缺乏語言刺激而導致的語言發育障礙。
“你們是不是手機玩得太兇了,平時都不怎麼跟娃娃對話?”錢幼瓊話一問出,波波的父母都羞紅了臉,尷尬地相視一笑。
“果然又是一對玩手機時間比看孩子時間還多的小夫妻”,錢幼瓊心中暗自嘆氣。她只得向對方一遍又一遍地重申:“回到家就把手機關了,啥都別玩,就陪著孩子玩,多跟孩子說話,教他念念唐詩……”
昨日,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兒科教授、一級專家,曾任該院副院長的錢幼瓊無奈向成都商報求助,她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低頭族家長,導致越來越多語言發育障礙的幼兒被送入醫院門診治療。而她,每每接待到這樣的患者,總是痛心疾首。
在兒科當了61年醫生的錢幼瓊告訴記者,語言是人類特有的高階神經活動,語言的發育是兒童全面發育的標誌。通常,幼兒在10個月左右大小時,就能開口叫“爸爸、媽媽”了。而3歲左右的兒童,其語言能力應該可以達到能與大人進行簡單對話的程度。3歲尚不能完成喊人叫人之外的其他語言,那就不正常了。
據她介紹,影響幼兒語言能力的因素,通常有智力低下、聽力不足、自閉症等。但若排除了這些因素,就可能是語言發育障礙。
導致語言發育障礙,最現實的原因,就是孩子接受的語言刺激太少。錢幼瓊稱,孩子從剛出生開始,就需要有語言刺激。到了孩子可以開口了,就更應有語言刺激和交流,幼兒對語言非常敏感,不在這一時期讓孩子有健康正常的語言發育,就很可能給未來的成長帶來麻煩。
當然,耍手機與幼兒語言發育的關聯是間接的。在錢幼瓊60多年的從醫經歷來看,沒有低頭族的年代也未必沒有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只是以前大多出現在農村,那時候農村的年輕夫妻要外出打工,帶孩子的老人要幹農活,所以許多農村孩子的語言發育要較城市孩子遲緩。
但現在不同了,錢幼瓊粗略估計,自己的患者中,城市的孩子至少比農村多兩倍。“沒有手機的狀態下,家長們回了家都是圍著孩子轉的”,錢幼瓊稱,手機越來越智慧之後,家長們奉獻給手機的時間都是驚人的。
“比起說它是病,我更覺得它是個社會病”,她稱,這種病無法透過藥物解決,只能用心。不過,雖然錢幼瓊每次問診都讓患兒們三個月後複診,但並沒有這類患兒找她複診過。她積極地想,或許是因為家長們將這病因改正後,孩子們已經好起來了吧。
昨日,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兒科教授、一級專家,曾任該院副院長的錢幼瓊無奈向成都商報求助,她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低頭族家長,導致越來越多語言發育障礙的幼兒被送入醫院門診治療。而她,每每接待到這樣的患者,總是痛心疾首。
昨日下午5點,記者來到成都市第三幼兒園門前,對8名正在等待接娃娃放學的家長們進行了一次調查。8名家長中,每名家長下班後都會花一定時間玩電子裝置,最久的達到5小時,最短的也要玩兩小時。
家長梁先生告訴記者,工作業務在手機上處理,生活中購物繳費等問題在手機上解決,放鬆時,在手機上玩遊戲。這種情況下,很難放下手機。而即便在陪孩子期間,也總是同時玩著手機。
對此,錢幼瓊表示,單純的陪同不一定是“有效陪伴”,有效的陪伴孩子,需要家長的有效參與,創造一個有互動有交流的語言環境。
成都市二十幼的何園長也告訴記者,其實每一年開園,入園小朋友中都難免會有語言發育遲緩的情況。她同樣認為低頭族家長對孩子疏於陪伴是其中一個原因。她同時還表示,家中語言環境不統一也可能導致這種情況,比如有人說普通話,有人說四川話,很容易讓正對語言敏感的幼兒感到混亂,從而無從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