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僅稱了王,還要稱帝。這個手握乾綱的人,將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將要怎樣治理這個國呢?古往今來,山河輪替,朱元璋會像往古的那些帝王一樣走進歷史嗎?朱元璋不是一個一般的皇帝。他的出身不一般,創業不一般,治國也不一般。這一切都強烈地打上了他個人的印記。且看朱元璋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
一切都是為了登極稱帝,可到了這一天卻假裝三次“推讓”
正當徐達帶領北伐軍隊大踏步地前進的時候,朱元璋感到,他即位的條件已經成熟了。雖然這時還沒有奪取大都,元順帝還沒有退位,可是那都是指日可待的事。他要向天下宣告,他就是受天命的天子。佔據正統的至尊地位,將會更加迅速地推進他的事業,更加迅速地讓他的事業穩定和鞏固下來。
在中國古代的君主宗法制社會當中,有一件最虛偽的事,就是皇帝在即位之前的“三推讓”之禮。什麼叫“三推讓”之禮?想當皇帝的人,想了幾年幾十年,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可是在即位之前,他們偏偏表現出很不著急的樣子,一定要演一齣戲,說登上皇位當皇帝,不是我的意願,而是天命,而是民心,而是為了大局,是大家推舉的結果,我是不得已才登上皇位的,推讓一次不行,推讓兩次,推讓三次,最後在萬民的擁戴下,他勉強接受了大家的擁戴登上寶座。
這三推讓是一個姿態,實際上是要藉此表現他登基的合法性,要藉此機會宣佈他的政權、他的皇位是上天授命給他的,是受臣民的推戴的,是合理合法得到的。
小明王死以後,吳元年的七月,他的首席謀臣李善長,第一個出來勸進,勸進書中這樣寫道:“四方群雄剗消殆盡,遠近之人莫不歸心,誠見天命所在。願早正位號,以慰臣民之望。”說現在啊,四方群雄差不多都剷除乾淨了,遠近的人都心向著您,可見天命所在。希望吳王您早早地給自己一個名正言順的位號,以安慰大家的企盼之心啊!這是第一次勸進。這時候朱元璋覺得現在時機並不成熟,說:“一統之勢未成,四方之途尚梗。”現在很多地方還亂著呢!還沒形成統一。以前歷代皇帝,知道天命降臨,還要再三謙讓,如果我真得到天命眷顧,還著什麼急呢?現在我不過僅僅控制了天下的一個角落,還不是登位的時候。他就這樣拒絕了。這是一推讓。
到了十二月,也就是五個月過去了,這個時候,朱元璋即位的條件比原來更加成熟。戰場上的南北方向,都取得了勝利。應天城內一應登基準備已經就緒:新的歷書《戊申歲大統歷》已經頒佈,新的法律《律令》已經頒行,皇帝即位朝服、后妃官員朝賀禮服都已備好。皇帝即位的各項禮儀也都演習多遍了。很多人認為朱元璋這時候可以即位了,於是在十二月十一日,李善長再一次率領文武百官勸進,這個勸進表和上一次差不多,只是更為詳盡了:
“開基創業,既宏盛世之輿圖;應天順人,宜正大君之寶位。蒼生鹹仰,紅日方升。蓋聞以道化民者謂之皇,以德教民者謂之帝。……欽惟殿下,勇智自天,聰明冠世。掃除六合之風塵,拯救兆民於水火。……天下歸赴,若江漢之朝宗;邦域肇隆,有金湯之鞏固。既膺在躬之歷數,必當臨御於宸居。上以答於天心,下以符於人望。……臣善長等爰合群情,躬身勸進。……發政施仁,參贊兩間之化育;制禮作樂,開拓萬世之太平。謹奉表勸進以聞。”
但是朱元璋仍然沒有接受,他謙虛地說,我功德淺薄,還不足以擔當皇帝的大任。因為要當皇帝,要給萬民造福,我現在有這麼大本事嗎?沒有。所以我現在還不能當皇帝。
他一定要親耳再次聽到群臣的勸進。李善長這些人心裡很明白,於是再次叩頭說:“現在天生聖者而為民,如果您不登大位,誰來帶領大家除暴亂,救蒼生?只有吳王殿下您能夠帶領大家除暴亂,救生民,能夠救濟百姓,安定天下,如果吳王殿下您還不答應的話,我們以死相請。我們今天就死在你面前。”態度非常堅決。
天生聖哲,本以為民。……若不正大位,何以慰天下臣民之望。……今殿下除暴亂,救生民,功塞宇宙,德協天地,天命所在,誠不可違。臣等敢以死相請。
第二天,李善長等人再次帶領百官向朱元璋勸進,說:“殿下有謙讓的美德,四方都知道了,神明都感動了,但願您為了百姓要答應臣等的請求。”
朱元璋說:“既然是上天的旨意,百姓的要求,諸位又屢請不已,那麼我就勉從輿情,我就勉強聽了大家的話吧!但是這件事,事關重大,我們一定要隆重其事,不能草率。煩請諸位斟酌商定各項禮儀。”
於是他命劉基選擇吉日良辰。劉基選了哪一天呢?他選了一個正月初四,第二年的正月初四。可是就在他選日子的十二月份常常陰天,如果到了正月初四即位那天仍然陰天,豈不是有點不祥,到那一天能不能雲開霧散呢?朱元璋心裡頭有點不踏實。吳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遷居新宮,同時祭告上帝皇祇,說:
“明年正月四日,於鐘山之陽設壇備儀,昭告帝祇,惟簡在帝心。如臣可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祇來臨,天朗氣清;如臣不可,至日,當烈風異景,使臣知之。”
如果上天認為我可以做生民之主,即為那天就天氣晴朗,如果不行,就出現異常天氣,讓我知道。朱元璋當然期盼即位時天氣晴朗,但是從祭告這一天就開始陰天下雪。他忐忑不安地等待。一天、兩天過去了,一連十幾天雨雪不停。到了正月初一,雪忽然住了,朱元璋鬆了一口氣。正月初四,朱元璋心情非常好,滿城都是喜慶的氣氛。朱元璋在大隊儀仗的簇擁之下,浩浩蕩蕩前往郊祀壇。南京當時有一個郊祀壇,這個壇還不像後來天壇、地壇、日壇、月壇那樣分開,而是“天地合祀”。到了郊祀壇,告知天地,朱元璋要登位了。這天一早就是少有的好天,禮儀官員在進行“省牲”禮,檢查祭祀犧牲的時候,只見“雲陰悉斂,日光皎然”,陰雲散去,日光明亮;將要行即位禮的時候,更是“天宇廓清,星緯明朗”,天空萬里無雲,連遠方的星星都看得清清楚楚。天朗氣清是顯示上天批准朱元璋“為生民主”了。眾人無不歡欣慶幸。即位典禮順利舉行。朱元璋穿戴袞冕,帶領丞相百官,在郊壇之南面北行禮,向上天報告:“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新朝的國號叫大明,新皇帝的年號為洪武。
從此開始了一個新的朝代!
即位禮之後,朱元璋帶領世子和諸子前往太廟,追尊四代祖父母、父親、母親。過去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朱元璋登上皇位以後,百官向朱元璋山呼萬歲,他成為大明洪武皇帝,同時要追封他的四代先祖,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都要追封為皇帝、追封為皇后。
朱元璋是一個有深謀遠慮的人,他登上了皇位,並沒有頭腦發昏。第二天他對身邊的官員說:“創業之初其功實難,守成之後其事尤難。朕安敢懷宴安而忘艱難哉!”初六,他在奉天殿大宴群臣,再次說自己“尊居天位,念天下之廣,生民之眾,萬幾方殷,中夜寢不安枕,憂懸於心”。御史中丞劉基不免解勸,說:“往者四方未定,勞煩聖慮,今四海一家,宜少紓其憂。”但朱元璋不以為然,說:“處天下者,當以天下為憂;處一國者,當以一國為憂;處一家者,當以一家為憂。”他說,一身和天下相比,太小了。一人走不好還可能摔跤,飲食生活不當還會生病,何況身擔天下之重,“豈可頃刻而忘警畏耶?”他感到擔子很重,不可頃刻忘卻警惕畏懼。他說給自己聽,也是說給群臣聽。一定要以天下為憂,以國為憂,時刻警惕小心,謹慎行事,才能保有天下,才能夠長治久安。
統一全國的戰爭還在進行。
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和廣東都很順利地被平定了。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軍渡黃河,入陝西,克西安。陝西平定。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初八日,徐達大破擴廓帖木兒於甘肅定西縣北之沈兒峪,擒獲其王、公、平章等官員一千八百餘人,士卒八萬,繳獲戰馬五千餘匹。擴廓帖木兒僅攜其妻子數人北遁和林(今屬蒙古國)。於是,自河州以西,吐蕃、朵甘、烏斯藏等部全部歸附。
四月二十八日,元順帝妥歡帖睦爾死於開平以北的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在位三十六年。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嗣位為皇帝。
五月十六日,左副將軍李文忠自開平開赴應昌,俘獲元順帝孫買的裡八刺及后妃、諸王、官屬數百人,兵民五六萬人,愛猷識理達臘繼續向北逃去。
六月二十日,明朝以平定沙漠詔告天下。
徵虜大將軍徐達、左副將軍李文忠班師回朝,於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初七,來到南京城外的龍江。這是當年朱元璋帶徐達等初戰陳友諒的地方。往事如煙,如今已是天翻地覆了。朱元璋親赴龍江出迎慰勞,君臣相見歡喜非常。隨後,徐達等奉朱元璋車駕還宮。
第二天,徐達率諸將領前往宮中獻上《平沙漠表》,朱元璋登上奉天殿,皇太子和親王在朱元璋身邊,百官陪列。徐達的表稱讚“皇帝陛下,聖神合德,文武成能,天命所歸,人心攸戴。拯黎民於塗炭,布露雨於焦枯。奮六師而江漢奠安,揚九伐而荊吳底定。旋收淮甸遂略中原。齊魯十二之山河兼旬俱下。幽冀百年之腥穢一旦廓清。既驅氈(毯去炎換成擅去扌)行情之群,遂復衣冠之制”。“祗承明詔,恭行天罰”,“霆驅電擊,渠兇棄甲而遁逃。獸駭禽驚,虜眾望風而降。”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仰遵廟算之成”,所以才“幸獲大勳之集”。朱元璋的功德難名,只能以“祝萬年之壽”來表達。李文忠上表,同樣說“凡此勳庸之建豈因臣下之能?”一切因為皇帝“廣運如天宏謨蓋世,明鑑萬里之外”,才“成千載之功”。然後,皇太子、親王依次行禮祝賀,中書省左丞相李善長率文武百官上表祝賀。再一天,朱元璋在郊廟舉行儀式,把北伐得勝、掃平沙漠的訊息祭告天地,同時下令大都督府、兵部登入各位將領的功績,吏部確定勳爵,戶部準備賞物,禮部制定禮儀,翰林院撰寫誥敕,準備大封功臣。
十一月十一日,朱元璋登上奉天殿,大封功臣。李善長、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和常遇春之子常茂為公,湯和等二十八人為侯;後又封汪廣洋、劉基為伯。朱元璋說:“今日成此大業,是皆天地神明之眷佑,有非人力之所致。然自起兵以來,諸將從朕,披堅執銳以征討四方,戰勝攻取,其功何可忘哉?”十三日,朱元璋大宴功臣,又說了些創業艱難的話。他諄諄告誡群臣:“誠思天下大業,以艱難得之必當以艱難守之。卿等今安享爵位,優遊富貴,不可忘艱難之時。”他又說:“大抵人處富貴,欲不可縱,縱慾則奢;情不可佚,情佚則淫。奢淫之至憂危乘之。”“今日與卿等宴飲極歡,恐久而忘其艱難,故相戒勉也。”
朱元璋的頭腦是清醒的。他牢記創業艱難,謹慎勤勉。但這些跟隨他艱難創業、最終得到富貴的文武大臣們,能始終牢記創業的艱難嗎?朱元璋怎樣做到使他們也始終保持清醒呢?
這個大明好像是起義部眾盼望的光明世界
國號也許是詮釋一位開國者思想的最方便、最直接的途徑。以往的國號中,有的標註姓氏、家族,有的標明地望、徽號,當然,也有的國號寄託了開國者的理想。比如元朝,國號取自《周易》“大哉乾元”一句。這個頂天立地的“大”,不僅是元世祖的胸襟,也正是元朝最明顯的特徵。
朱元璋經過三次臣民的勸進,最後終於登上了皇位。他建立了一個大明國,把自己統治的帝國稱作大明,給自己定了一個年號叫做洪武。大家會提出一個問題,大明的“明”字是怎麼來的?這個國號有什麼深的含義嗎?
我們知道,在朱元璋起義的時候,他投入的第一支隊伍是紅巾軍,這個紅巾軍是怎麼組織起來的?當時劉福通這些人是用白蓮社這樣的組織,把民眾組織起來,對抗元朝的統治,白蓮社他們所信奉的是什麼呢?前面說過,他們所信奉的是明教,這個“明”和朱元璋所使用的明有沒有聯絡呢?
大明朝的“明”的確就是明教的“明”。
明教又稱為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創立。摩尼教是一個很複雜的宗教,它雜糅了祆教、基督教、佛教,它的經典有“二宗三際”之說。什麼叫“二宗”呢?“二宗”就是黑暗和光明,說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就要到來,光明必將戰勝黑暗;“三際”講的是過去、現在、未來,前際是過去,明暗相背;中際代表現在,明暗相混;後際就是未來,明暗分別。明就是善,就是理;暗就是惡,就是欲。摩尼教的這種觀念,提倡“明王出世”,說有一個明使,他是代表正義和光明,他出現以後,就可以使世界都得到安寧幸福,就可以進入光明世界。摩尼教很有號召力,很有鼓動性。為什麼?在大多數情況下,百姓生活困苦,希望改變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因此他們很容易相信那些能夠給他們帶來光明和希望的宗教。
摩尼教的經典在唐朝武則天的延載元年,也就是公元694年,傳入中國,摩尼教一度地位很高,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朝廷曾經利用它來籠絡回鶻人,回鶻人相信明教,唐朝朝廷要穩定邊境和少數民族,就要尊崇明教,可是後來回鶻被滅了,摩尼教也就被禁止了。
摩尼教被禁止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的反叛思想,它對於現實世界的否定,它要追求未來的光明,這是任何統治者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明教從此就轉入了地下。從唐朝以後,宋朝一直到元朝,摩尼教常常是在地下秘密流傳,可是摩尼教為了保護自己,不被政府鎮壓或禁止,他們往往要與佛教拉上關係,打著佛教的旗號,逃避朝廷的鎮壓,他們把自己和佛教的白蓮宗聯絡起來,因此就被稱為白蓮社或者白蓮教。可是白蓮社、白蓮教宣傳的宗旨仍然是否定現實統治,要迎接未來的光明。所以統治者不喜歡他們,一再鎮壓白蓮社、白蓮教,可是白蓮教所提倡的理念,在廣大民眾當中深入人心,白蓮社、白蓮教就成為聯絡民眾反抗朝廷的秘密社團。
明教徒詭稱他們所信奉的是佛教上乘宗,他們不吃葷,供奉摩尼夷數(耶穌)畫像。反對摩尼教的佛教徒和官府便說他們是“吃菜事魔”。五代後梁年間上乘宗曾發動起義,但遭到鎮壓,後晉時明教又在民間秘密傳播。北宋《二宗三際經》被編入《道藏》,明教一度廣泛流傳。但一遇水旱饑饉,百姓不滿,明教便被利用來聚眾造反,所以政府又不能不對它加以鎮壓。明教徒為了逃避鎮壓便一再改名或與其他宗教混合,到北宋末年便與出自佛教淨土宗的白蓮社、彌勒教合流了。而彌勒教假託彌勒降生,白蓮社以西方淨土白蓮池為引誘,也都有秘密聚眾反抗官府的傳統。元代宗教政策相對寬鬆,白蓮教一度可以公開傳播,到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又先後下令禁止白蓮社的佛事。白蓮社再次成為秘密結社。
元朝末年,百姓已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忍無可忍,期盼推翻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的元朝統治,他們希望回到原來沒有民族壓迫的大宋朝的統治之下,因此就提出了“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的口號。他們就捧出了一個大宋皇帝小明王韓林兒。他們以此號召各種反元勢力和窮苦百姓團結到自己的旗幟下。明王出世,戰勝黑暗,就會給老百姓帶來幸福。無疑幸福生活是所有人嚮往的,幸福生活對窮苦老百姓的誘惑十分強烈。而在元朝,老百姓受苦受難的根源則是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的統治者,推倒蒙元政權才能迎來光明世界。紅巾軍要壯大勢力達到奪取政權的目的,小明王就成為最好的旗幟。明王出世可以帶來光明,因此就要舉出一個明王來帶領大家推翻黑暗的現實,迎來未來的光明,這就是紅巾軍所信奉的宗教,也就是紅巾軍所提出的理念,迎接光明世界,迎接明王出世。
所以朱元璋的這個明,如果說和明教有關係,和小明王有關係的話,就是他希望給百姓帶來光明。
其實儒生們對“明”作了新的解釋
朱元璋投奔了韓林兒所帶領的紅巾軍,所以明教對他的影響極為深刻。但是,像我們在前面所指出的那樣,他在討伐張士誠的時候,曾經說過元朝末年,很多人“酷信彌勒之真有”,誤中了妖術,“聚為燒香之黨”,大家紛紛起兵,“焚燒城郭,殺戮士夫,無端萬狀”。這樣的沒有紀律,只能夠帶來破壞,只能夠給百姓帶來痛苦和災難,怎麼能夠會帶來光明世界呢?這個明如果是小明王的明,是摩尼教的明,儒家會排斥,這是怪力亂神。朱元璋和朱元璋的軍隊經過了儒家知識分子的改造,他們與依託白蓮社的紅巾軍漸行漸遠,向著奪取全國政權、向著天下正統的繼承者的方向大步前進。
這年十二月,朱元璋的部將廖永忠將小明王韓林兒沉於江,從此就與以“彌勒降生、明王出世”為號召的紅巾軍完全脫離。
但是,朱元璋還必須要這個“明”,為什麼呢?他不能夠拋棄那些為了追求光明世界而跟隨他的廣大部眾,不能讓他們失望,但是他同時又要改變信奉明教的紅巾軍部眾無組織、無紀律的狀態,要以行“仁義”得天下。為此,朱元璋身邊的那些儒者,就賦予了明這個字一個新的含義。
大家知道,儒家有一個優秀傳統,這個傳統用現在的哲學觀念說叫做唯物,不相信怪力亂神,所以孔子在《論語》當中,就有“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話。他說那些鬼、那些神我不知道,我不說,我們只是修人事,不修鬼事。因此儒家從本質上說,是反對迷信、反對神怪的。它既反對道教也反對佛教,反對各種宗教。
我們知道,朱元璋身邊有很多儒者,比如李善長、馮國用、劉基、宋濂、葉琛、章溢,都是飽學之士,是儒家學說的傳承者,他們為什麼能夠接受用“明”字來做國號呢?因為他們賦予了“明”這個字新的含義。明是什麼?
明就是日和月,中國古代有日月崇拜,中國的各朝首都都會有日壇、月壇,要祭祀朝日,祭祀夕月。中國的皇帝說自己做皇帝是奉天承運,皇權是神授的,因此要敬日、敬月,日月相合就是明。他們賦予了明字新的含義。這是第一層意思。
在中國傳統的思想觀念當中,陰陽五行觀念居於主導地位,按照陰陽五行之說,南方為火,北方為水,南方屬火,火神為祝融,北方屬水,水神為玄冥。每個皇朝都佔有五行中的一種德運,哪一種德運興盛,哪個皇朝就會興起。元朝起自北方為水德,明朝起自南方為火德,水火相剋,明朝取代了元朝,就是火克了水。這是第二層意思。
回想元朝末年,朱元璋出生的時候以及他在寺院裡做和尚的時候,正史和野史裡面一再宣傳的那些傳說和徵兆,我們就會理解他其實是在宣傳自己佔有了火德。
後來的各種史書裡,就有許多這樣的記載,比如:
上自始生,常有神光滿室,每一歲間,家內必數次夜驚,疑有火,急起視之,惟堂前供神之燈也,無他火。
上生,紅光滿室……自後數夜有光,鄰里遙見,驚以為火,皆奔散,至則無有,人或異之。
為了神化朱元璋,他們還把朱元璋的姓氏和遠古時代的火神相聯絡,火神祝融是顓頊之子,是帝嚳的火正,也就是掌管火的官,因為為天下立了大功,因此就以祝融作為姓氏,據說朱姓即是祝融之後,朱是赤色,正是火的顏色。他們還把明朝首都南京說成是祝融氏的故地,這樣朱元璋以大明為國號,就與一個古老的傳統相聯絡起來了。
(太祖)本姓朱,本祝融。祝融,帝顓頊之子,為帝嚳火正,有大勳於天下,故別為祝融。在國臣(柯)仲炯言:“……太祖定鼎金陵,則祝融之故墟也。故建國號大明……其有祖也。夫祝融大明,容光必照。……所以我太祖以大明建國,亦以大明光天。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所重民歷,以示三綱五常,以昭日月,以引趨光避兇。次皇明治天下,潛移默化之大旨。所以四海來朝,亦以是賜之耳。知此道者,其可以語我太祖取號大明之密義乎?鼓漢德若水,我皇明如日月之代明。漢得地道,我皇明得天道。三統之義,我皇明統於天矣。
這一番附會真是說得有板有眼,因此以“明”作為國號也得到信奉儒家學說的人的認可。前面我們講過,朱元璋出生的時候是在土地廟,有人說那裡一片紅光,好像著火了,大家趕去一看,沒有,原來是一個小孩出生;朱元璋在寺廟裡做和尚,常常有人看到寺廟裡頭一片火光,很多人急著來救火,走近一看沒有著火,原來是朱元璋在裡面讀書。後世的人把這些東西宣傳出來,這樣就表示朱元璋得了火德,因此得天下。那麼日月為明,南方為火,這些人把它和儒家所信奉的天命觀和中國自古以來的陰陽五行觀聯絡起來,“明”就有了新的概念。所以這個“明”不僅僅仍然被那些參加起義軍的人所接受,也被後來加入大明政權的儒家知識分子和廣大臣民普遍接受。
佔住“大明王”的位子,以後再也不許有明王了
朱元璋是絕對不能夠拋棄這個“明”字的,為什麼?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大多數人,都是紅巾軍的將領和戰士。這些人當時就是為了迎接明王出世,才來跟隨朱元璋的,現在要是把這個“明”,也就是他們的希望給切斷了,會傷很多人的心,“明”是口號,要保留,這個口號有很大的群眾基礎,韓林兒之所以被稱為小明王,也是為了宣示他就是明王出世,要給大家帶來光明。
我們知道,歷史上很多造反者,一旦有了十來個人,七八條槍,佔山為王,尚且要自稱“山大王”。可是為什麼韓林兒貴為宗主,卻被稱為小明王?誰稱他小?為什麼稱他為小?如果他是明王的話,他將要給信奉白蓮教的人帶來光明世界,這些百姓會稱他為明王,也不會加上個“小”字。這個“小”字是誰給他加的呢?我懷疑是朱元璋給他加的,為什麼?朱元璋稱自己的朝為大明,這個明自己要佔領,要靠這個“明”字撐起大旗,所以韓林兒就成了“小”明王。
為什麼朱元璋一定還要保住這個明字呢?剛才我們說過,不能夠傷害那些最初投奔白蓮教紅巾軍的人,更主要的是還要佔住明王的位置,表明我朱元璋就是明王,我不但是明王,而且是“大”明王,我佔住這個大明王的位子,明王就出世了,任何人再也不可能利用白蓮社或者摩尼教再來宣傳什麼明王出世,反抗朝廷了。明王已經有了,就是我朱元璋。
所以我們再仔細分析為什麼他用“明”做國號,為什麼韓林兒成了小明王,為什麼朱元璋自己要做大明王,就可以理解了。
此外,明朝人認為,國號加“大”字始於元朝。元朝國號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大明,實際是繼承大元以後的稱號。但其中的深意是要用大明的大和小明王的小相對,突出朱元璋的地位。
朱元璋以大明為國號,宣佈明王已經出世了,他自己—大明皇帝,就是明王,那麼他究竟是不是可以給百姓帶來光明,帶來幸福生活呢?他提出了一個口號叫做“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拯救生民於水火”。他的幾句話都包含了哪些含義呢?
“驅逐韃虜”,就是推翻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的元朝統治,這一點他做到了。元朝大都陷落,元順帝帶領臣屬逃往大漠。
“恢復中華”,上面我們說了,恢復中華不是要壓迫蒙古人、色目人,而是恢復中華的道統,恢復中華傳統的政治理念和文化理念。
“立綱陳紀”,就是要建立秩序。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君主居於深宮,不瞭解百姓疾苦,大臣擅作威福,任意魚肉百姓,官員貪汙,富民橫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朱元璋要重新建立秩序,秩序是什麼?就是綱紀。沒有綱紀,社會不能穩定,百姓無法安生。
“救濟斯民”,是四句話中的最後一句話,也是最關鍵、最能吸引民心的一句話。所謂“救濟斯民”,就是把百姓從水深火熱當中拯救出來,讓他們過上安穩的日子。朱元璋生活在社會底層,曾經過著非常悲慘的生活,我們在前面講過,他在濠州,在“鍾離之東鄉”,房無片瓦,地無一壟,他看到過那些官員和富民是如何欺壓百姓的,他知道百姓生活的艱難,知道社會的弊病在哪裡,他要建立一個大明國,他不辜負明教所說的明王將給大家帶來光明世界,也不辜負儒家所說的天生聖人為民做君,“天聽自我民聽”,民心就是天心,也要不辜負所謂順天應人這樣的期盼,所以他在選擇了大明國號以後,要厲行他在北伐中原的時候提出的政治主張,要建立一個沒有壓迫的,有秩序的,廉潔的,能夠使百姓過上安定生活的,這樣一個社會。
朱元璋在登上皇位不久,他就著手提出恢復秩序,安撫百姓,使百姓在傷痛當中能夠解脫出來。他說過一句話,他說:“百姓財力俱困,如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在安養生息而已。”這個時候,百姓在長期戰亂中生活了這麼久,疲憊不堪了,滿目瘡痍,要安養生息,關鍵在於,“惟廉者能約己而愛人”,只有那些廉潔的人才能夠約束自己,才能夠愛護百姓。
朱元璋用“明”字表達了他的治國理想:他要做一個真正的明王,為天下蒼生創造一個幸福安康的光明世界。
金庸筆下中國古代“明教”的失蹤之謎
早在13世紀就已幾近絕跡的神秘宗教,竟在中國東南沿海頑強生存。它是飄洋過海而來,還是橫越大漠而來?歷史的塵埃湮沒了一切,僅剩幾座荒寺殘垣、幾卷殘破書頁。直到殘存的奇特風俗被世人關注,古代明教的千年興衰才漸漸露出冰山一角。
蒼南奇特風俗解密
在浙江溫州蒼南縣沿海炎亭、括山一帶,千百年來一直流傳著一些奇特風俗:穿一身素白衣服給死者做超度;一些老漁民每日早餐必先素食三口白飯,而後才用菜餚。還有一些老人至今堅持朝拜太陽,晚拜月亮。
當地人的祖上淵源,幾乎都可追溯到閩南或閩東,普遍信奉媽祖。然而媽祖信仰中,並沒有這種風俗。人們所熟知的其他宗教同樣沒有這樣的習俗淵源。
當地是否曾流傳過一種鮮為人知的已湮滅宗教?
1982年,浙江省第一次文物普查時,人們發現民國《平陽縣誌》中邑人孔克表的《選真寺記》寫道:“選真寺,為蘇鄰國之教者宅焉。”地點在“平陽郭南行百十里,有山曰鵬山。”
蘇鄰國即古波斯,蘇鄰國教即摩尼教,宋代以後華化的摩尼教就是明教。“平陽郭南”當時已劃入蒼南,應在金鄉、炎亭、括山一帶,正是有著淵源不明的奇特風俗流傳的地方。
穿素白衣服超度是明教徒白衣白冠的遺俗,而素食三口白飯,正是明教“長齋”習俗的變通:漁民長年在海上搏風斗浪,僅憑素食無法增強體質,不可能不喝酒吃肉,只好以三口白飯代替素食。
明教絕跡數百年,早已在人們的記憶中湮沒,惟有從塵土殘卷中尋找它的蹤跡。
古寺之謎:孤立稻田中的那一抹枯黃
1988年春節,平陽縣誌主編林順道去蒼南白沙的舅父張正光家拜年,談及此事,張正光老人自告奮勇去尋找選真寺。
括山下湯村外一座形如大鳥的小山包在不經意間走進了張正光的視線。當地人告訴老張,山名“鵬山”!
似乎離找到選真寺不遠了。
然而,當鵬山腳下眾多寺廟被一一確認排除後,選真寺依然沒有蹤跡。選真寺早已蕩然無存?抑或記載有誤?
此時,一座孤立在稻田中的黃色外牆平房引動了張正光的腳步。沿著田間小路走近,房門上赫然大書“選真禪寺”。寺前廢堂基和稻田交界處一塊1米多高、長滿苔蘚的石碑,進一步確認了它的身份,碑上刻的正是“選真寺記”,碑文與縣誌記載契合。
選真寺大悖中土寺廟依山而建的特點。它早已成為佛寺,規模很小,僅三間平房,一名僧人。寺中摩尼教教風格建築及古物均已蕩然無存,僅剩九根柱子是舊物。
它是何人所建?建於何時?它又經歷了怎樣的坎坷滄桑?
《選真寺記》落款時間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記載了當時當地彭氏族人彭如山擴建選真寺一事。
《選真寺記》反覆提及了彭如山為實現先人遺願的話語:“寺,吾祖創也”,“吾幸不墮先人遺緒”。
1997年1月,林順道在距選真寺4公里外的彭家堡村發現了1919年重修的《彭氏宗譜》,該譜全文收錄了《選真寺記》,還記載了彭如山的家世淵源。
彭氏先祖彭信,於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從今福建霞浦遷到蒼南金鄉鵬山,彭氏八世祖彭仲剛(1143年-1194年)為乾道二年(1166年)進士,曾任國子監丞等職。彭氏家族由此興盛,此後出仕為官者不乏其人。
選真寺初建時“故制樸陋”,這是彭如山要擴建的直接動因。選真寺是彭家未發達之前所建,而彭如山也不知道該寺是哪代先祖所建,可見建造者不是其熟知姓名的近祖。
家族未發跡之前、彭如山近祖生活年代之前、北宋宣和禁教之前,從這三個因素可以推斷,選真寺的建造年代最晚也在北宋宣和之前。
淵源之謎:溫州明教從何而來?
一個地方大規模的新宗教突然興起,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有組織地傳教,二是移民帶入。
地方文獻及相關史料均未有明教傳教士在溫州活動的記載,於是移民便成了溫州明教興起的唯一原因。
明教從波斯不遠萬里來到溫州,只有兩條路徑:一是沿絲綢之路西來中土再向南傳入溫州,二是沿海上絲綢之路從泉州上岸,經福建北上溫州。
溫州歷史上大規模的移民潮有三次:唐末五代閩東移民潮,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溫州洪水後官府動員大量閩人入浙,明末清初閩南移民入浙。
彭氏先祖是唐末五代的閩東移民,其祖居地福建霞浦一帶,是當時摩尼教的流行地。與彭氏同時代遷來的蒼南林、溫、蔡、陳、徐等族,在其族譜中也都能找到先人信仰明教的記載。
明代何喬遠《閩書》記載,唐武宗“會昌滅佛”中,連帶禁了摩尼教,有一位明教僧侶呼祿法師避難來到了福建繼續傳教。
當時海上絲綢之路已經繁盛,有很多波斯人、阿拉伯人來到泉州,閩浙一帶明教的持續興盛,與這些人也有密切關係。
選真寺所在地彭家山,位於今天金鄉鎮的西側,而古代金鄉是閩浙交通要道橫陽古道上的重鎮,又近海,歷來有“兩浙咽喉,八閩唇齒”之稱。因此,不管明教從海路還是陸路過來,都有可能把這一帶當作橋頭堡,再向北發展。
鼎盛之謎:明教家族信仰透視
彭氏這樣家族代代傳承的明教信仰,正是當年溫州明教信仰興盛的縮影。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在平陽、蒼南等地還有少數農民信奉明教。
史料記載,溫州明教鼎盛約在北宋時,有系統的教理和規範的崇拜儀式,當時溫州12萬戶人家中,正規明教寺院以外的“齋堂”就達40餘處。所謂“齋堂”,是設在居民家中的信徒聚會點。
而已確認的正規明教寺院,相去選真寺僅十里開外就有一處,至於湮沒無從考證的那就更多了。
元人陳高的《竹西樓記》中載錄:“溫之平陽,有地曰炎亭。……潛光院者,明教浮圖之宇也。”而潛光院早在民國初年修《平陽縣誌》時就已經蕩然無存。炎亭鎮洪家村91歲老人洪文廣稱他也沒看過這個寺,但省裡縣裡都有人來找過。專家們已一致認定,洪家村岙底自然村大崗山麓一處竹林幽深的所在,就是潛光院故址,前為民房,後有清代古墓。
《竹西樓記》詳細記載了當時潛光院周邊明教傳播的情形。當年,院裡住著一位明教上層僧侶石心上人,終日與當地士大夫“仰觀天空之曠宇,俯瞰林壑之幽深”,很是風雅。而當地士大夫也對石心上人稱讚有加,並對明教信仰表達了肯定和仰慕。當時對明教“甌閩人多奉之”,並且明教徒持戒律非常嚴格:絕對嚴格的素食、每天吃一餐、白天拜太陽晚上拜月亮、每晚準時參拜摩尼光佛。
在選真寺和潛光院遺址被確認之前,被學界確認的摩尼教寺院遺址只有福建晉江華表山草菴。
葵花之謎:明教太陽崇拜圖騰猜想
一座寺院改頭換面,一座蕩然無存,明教寺院的建造樣式始終不得而知。
此時,第三所遺址走進了人們的視線。它位於平陽之北的瑞安曹村鎮許岙村,寺名就叫“明教寺” ,距瑞安市區24公里。
雖然僅憑“明教寺”三字,並不足以證明它就是明教寺院。但許岙明教寺的山門是沒有斗拱的西式結構,門臺上“明教寺”三字上方有太陽及其光線圖案,正符合明教崇尚光明的含義,是浙南僅存的尚具明教特徵的宗教建築。
縣誌記載,明教寺建於904年,唐代末年“曹靄兄弟從福建長溪遷曹村定居,並在雙龍溪畔築明教寺以弘法揚教。”
該寺也是屢毀屢建,在32年前現任住持明女師太入寺時,僅存一座山門及茅屋一間,後來茅屋也在風雨中倒塌。
還有沒有足以證明其明教寺院身份的實物?明女師太破例向記者出示了她的秘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兩塊向日葵碎片,都是從山門頂上掉下摔碎的。
葵花跟明教是否有直接關係?林順道說,他也沒有見過,但據常理推測,應與太陽崇拜有關,如能確認,或將成為該寺確係明教寺的實物證據。
衰敗之謎:佛化道化是一把雙刃劍
無論是選真寺、潛光院還是明教寺,都有一種湮沒已久的衰敗與荒涼氣息。明教在溫州如何走向鼎盛,又因何沒落?
摩尼教本是吸收了佛教教義後創立的,在傳播過程中,中亞和東亞的摩尼傳教士和經卷譯者又使摩尼教教義和儀式佛教化。
公元694年,波斯僧侶拂多誕攜摩尼教經典《二宗經》來華,明教正式由官方傳入。
摩尼教傳入中國之初就積極依附佛教和道教以求生存。敦煌文書《老子化胡經》,就有老子西去波斯化身摩尼的說法。同樣的說法也記錄在中國道教典籍中。
摩尼教主動依附道教,而道教也主動吸納摩尼教企圖使之成為道教的一個分支。當時朝廷還把明教經典編入了《道藏》。
從唐代“會昌滅佛”以後,摩尼教便換了一箇中國化名稱出現:明教。明教就是完全漢化了的民間摩尼教,教義也由二宗三際理論演化為“清淨光明大力智慧”八個字。
對佛道的依附及自身教義的淺顯簡明使明教得以在民間廣泛傳播,由宋至元,官府或禁或弛,但明教始終沒有斷絕。只是侷限在了福建、浙江一帶沿海傳教。
元代明教有合法傳教的權利,因此與其他民間宗教距離甚遠。傳統的秘密活動形式“結社”也轉向了公開或半公開。
元代明教徒的另一種活動方式就是與世無爭的寺院式修行。
《竹西樓記》中的明教徒,內斂、虔誠而嚴謹,與長期以來明教徒形跡詭秘、易被煽動舉事的公眾形象大相徑庭。他們是寺院式修行的明教徒。
歷代參與農民起義、反抗官府的明教徒,主要是民間秘密結社者。這些民間秘密結社者往往同時還吸收其他民間宗教信仰。在歷代封建王朝統治者眼裡,秘密結社的民間宗教信徒便等同於造反分子,全部被扣上了“吃菜事魔”的帽子。
近來有人提出,方臘起義與明教徒風馬牛不相及,一個重要的理由是明教徒尚白而方臘起義軍以紅巾為標誌。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馬西沙、韓秉方兩位教授在《中國民間宗教史》一書認為,方臘軍裹紅巾恰恰是因為其中還融合了彌勒教等其他民間宗教的結果,此後的元末的白蓮教起義也是如此。
至明初,閩浙兩地已成為中國僅存的明教流行區。此時溫州明教依然活躍,引起了官府的注意。浙江按察司檢事熊鼎藉口明教上犯國號予以禁絕,明朝皇帝於是下旨“……明教、白雲宗會等,為首者絞”,明令禁止明教活動。
喪失了公開活動權利的明教,終於在明代中葉以後逐漸混同於佛道及其他宗教,很難再從外表上識別了。
明教因依附佛道而獲得頑強的生命力,最終也因為依附佛道而走向不可逆轉的沒落衰敗。
《倚天屠龍記》中趙敏原型元朝郡主嫁給了誰?
金庸的十五部武俠小說中,私以為以《倚天屠龍記》一書器局最大,其中不少人物栩栩如生,刻畫極為成功。其中最經典的角色,莫過於趙敏,可與黃蓉、小龍女並列為金庸筆下三大女主角。
閒來無事,翻翻史書,找找歷史上的趙敏痕跡。書中言明,趙敏名為敏敏特穆爾(帖木兒),為汝陽王察罕帖木兒之女,王保保之妹。這下一考察就有意思了。首先是察罕帖木兒,粗翻元史,他並沒有被封為汝陽王的記載,倒是他的父親阿魯溫晉封過汝陽王。而察罕帖木兒在被田豐、王士誠刺殺後,被追封潁川王。同時,元史上並無有女兒的記載。
那麼,要追查趙敏,便只有落到王保保的身上了。王保保,號稱元朝最後的名將,母親是察罕帖木兒的姐姐,而他後來被舅舅察罕帖木兒收為養子,後來元惠宗賜名擴廓帖木兒。
王保保的親屬見於記載的有一個弟弟脫因帖木兒和一個妹妹王氏。脫因帖木兒一直追隨哥哥王保保。妹妹王氏估計當時年紀較小,所以沒有跟哥哥到部隊中。她應該留在了老家河南沈丘或在哥哥王保保的食邑汝南或在幹爺爺梁王阿魯臺的封地汴梁,明軍佔領了河南,她也成了明朝的子民。
對王保保招降的失敗讓朱元璋更加敬重王保保了。他竟然把王保保的妹妹王氏嫁給了他的第二子秦王朱樉,洪武四年九月,“冊故元太傅中書右丞相河南王保保女弟為秦王妃”(《明實錄》)。洪武四年正是王保保在定西沈兒峪全軍覆沒後不久。朱元璋此舉一方面是對王保保的招降,另一方面也是對王保保的敬重。
保保的妹妹王氏成為天子的兒媳婦,本是件榮幸的事,但王保保的妹妹王氏顯然保持著其政治上的反對派的態度,對這門婚事進行了反抗。朱元璋卻置於不顧,正式釋出冊書,冊王氏為秦王正妃。
可是這個秦王卻屢次犯錯誤,受到朱元璋的斥責。死後朱元璋親自定其諡號為“愍”,是一個含有一定貶義的諡號。《明史秦王傳》載:“(秦王)其妃為元河南王王保保女弟,……洪武28年秦王薨,……王妃殉。”奇怪的是朱元璋其他的兒子死後都沒有發生妻子殉葬的事,為什麼偏偏只有秦王朱樉的王妃殉葬?
可能因為當時王保保已經去世多年,而且北方經過洪武21年捕魚兒海戰役,基本肅清了北元的殘餘勢力,所以王保保的妹妹也就不重要了。當然,朱元璋心狠手辣也是出了名的。
《倚天屠龍記》中主人公趙敏的原形大概也就是這個王保保的妹妹,同時也是秦王妃王氏了。生於亂世,無論是尋常百姓家還是將相王侯府,命運都是一樣的不堪呵。不知道金老爺子是不是很同情這個一代奇男子的不幸妹妹,所以才把倚天中的趙敏寫成了那樣光彩動人的一個角色。
金庸筆下的十大美少女:第一美女竟是她!
排名第十秦南琴
秦南琴何許人也?遍翻金庸小說三十六冊,並無此女。要不是倪匡先生專門撰文介紹,我們真的是就此略過。倪匡先生說金庸武俠小說三十六冊幾百個女子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人物是秦南琴。現在我們看到的金庸小說三十六冊,沒有秦南琴,原來秦南琴是金大俠在改寫《射鵰英雄傳》中時刪掉的人物。
捕蛇少女秦南琴的故事,在舊版《射鵰英雄傳》中有敘述。倪匡先生介紹說:郭靖與黃蓉因事分手,路見不平,救了捕蛇老漢,與他女兒南琴相遇。但郭靖去後,老漢還是難逃毒手,而南琴亦被擄去獻與楊康,遭他汙辱而懷孕。南琴誕下嬰兒不久即被毒蛇咬傷而死,臨終把嬰兒交給郭靖,取名“楊過”。
想起南琴,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她初遇郭靖,深宵伴他到密林之中;捕捉專鬥吃毒蛇膽的血鳥。書中對南琴容貌描畫無多,只記得說她終年不見陽光,肌膚了無半點血色;
加上輕盈沉靜,在月下林中的南琴,與南琴身世暗合。新版刪掉南琴,楊過改為穆念慈所生,大為遜色,況且穆念慈剛毅婀健,與楊過無半點相似。這一改,雖然使全書佈局比較緊湊,卻是犧牲了感人的情節人物氣氛。
南琴無母,自幼與父親相依為命,郭靖是她平生所見第一個溫厚可敬男子。
然而郭靖一心只牽著一個“蓉兒”,渾然不覺。在夜降血鳥的一段,黃蓉忽乘小紅馬至,雙臂因行功出了岔子而癱瘓,郭靖連忙扶她坐下助她打通血,兩人雙掌相抵,那時暴雨驟至,南琴持著雨傘遮蓋他倆,只見這黃蓉清麗絕俗,髮束金環,頸垂明珠,端坐含笑,恰如“晨露新聚,奇花初胎”,自己哪能相比?
再見郭、黃時,南琴已遭楊康汙辱,為目睹此事的穆念慈救出,兩人出家作了道姑,南琴心如死灰,只因郭靖關懷,便將經歷盡數,之後便返回故居產子,仍以捕蛇為活。第三次再見,是郭、黃過昔日血鳥出現的樹林、發現草叢中躺著一名嬰孩,手中捏著一條毒蛇,而南琴已被蛇咬將死。
南琴身遭百劫,卻始終漠然由他,彷彿與己無關,令讀者低迴不已,金庸若再改寫《射鵰》,定得讓南琴復活!按倪匡先生這麼介紹,我們真不能不在此書中記上這一筆。作為值得紀念的人物,在金大俠小說十大美少女排行榜中,我們給秦南琴一席之位,排名第十。
排名第九 梅蘭竹菊
《天龍八部》中靈鷲宮梅蘭竹菊四姊妹,人美似玉,笑靨勝花,更兼一片冰心,心無塵滓,簡直是世外仙姝,讓人欣羨不已。金大俠小說十大美少女上榜人物中,她們完全應該佔有一席之地。
靈鷲宮梅蘭竹菊四姊妹,原來是大雪山下的貧家女兒,其母已生下七個兒女,再加上一胎四女,實在無力養育,生下後便棄在雪地之中。適逢童姥在雪山採藥,聽到啼哭,見是相貌相同的四個女嬰,覺得有趣,便攜回靈鷲宮撫養長大,授以武功。
四姝從未下過縹緲峰一步,又怎懂得人情世故、大小輩分?她們生平只聽童姥一人吩咐。待虛竹為靈鷲宮主人,她們也就死心塌地地侍奉。只是虛竹溫和謙遜,遠不如童姥御下有威,她們對之就不怎麼懼怕,只知對主人忠心耿耿,渾不知胡鬧妄為有什麼不該。
虛竹初次入主靈鷲宮,和段譽糊塗一醉,次日醒轉,發覺睡在一張溫軟的床上,蘭劍和菊劍,二人要來服侍虛竹換衣,那一段寫得極有趣,也最能體現梅蘭竹菊四姊妹的妙處。
虛竹大窘,滿臉通紅,突然見自身穿著一套乾乾淨淨的月白小衣,著體輕柔,也不知是綾羅還是綢緞,但總之是貴重衣衫。菊劍笑著告訴虛竹,虛竹昨晚醉了,是她們四姊妹服侍虛竹洗澡更衣,而且是她們四姊妹替虛竹洗的。虛竹“啊”的一聲大叫,險些暈倒。
虛竹是個至誠君子,但靈鷲宮梅蘭竹菊四姊妹也是純粹本色,根本沒有俗世那些齷齪骯髒的汙染。梅蘭竹菊的想法很是簡單,她們四姊妹是虛竹的女奴,便為主人粉身碎骨也理所應當,虛竹不用她們服侍,梅蘭竹菊反而淚盈於眶,倒退著出去。
虛竹心中奇怪,便做出解釋,指手畫腳,說得情急,其意甚誠,這才使蘭菊破涕為笑。靈鷲宮中向無男人居住,梅蘭竹菊更從來沒見過男子。“主人是天,奴婢們是地,哪裡有什麼男女之別”一席話說得純潔之極,反倒顯出虛竹的迂腐和道學來。
不久梅劍與竹劍也走了進來,一個替他梳頭,一個替他洗臉。虛竹嚇得不敢做聲,臉色慘白,心中亂跳,只好任由她四姊妹擺佈,再也不敢提一句不要她們服侍的話。
後來虛竹去少林,梅蘭竹菊四姊妹私自下山,前去暗中服侍和保護虛竹,緣根對虛竹無禮,四姊妹狠狠地打了他幾頓,緣根才知道好歹,虛竹還以為是緣根轉了性。
鳩摩智偷襲虛竹,梅蘭菊竹四劍終於挺身而出,一片關愛和忠誠之心,溢於言表。虛竹這才恍然,緣根所以前倨後恭,原來是受她四姊妹的脅迫,她四人喬裝為僧,潛身寺中,已有多日。
少林寺中,梅蘭竹菊視他人如無物,眼中只有一個主人虛竹。菊劍道:“主人,你也別做什麼勞什子的和尚啦,大夥兒不如回縹緲峰去罷,在這兒青菜豆腐,沒半點油水,又得受人管束,有什麼好!”
竹劍指著玄慈道:“老和尚,你言語中對我們主人若有得罪,我四姊妹對你可也不客氣啦,你還是多加小心為妙。”虛竹連連喝止,說道:“你們不得無禮,怎麼到寺裡胡鬧?唉,快快住嘴。”
四姊妹卻你一言我一語,嘰嘰呱呱地,竟將玄慈等高僧視若無物。少林群僧相顧駭然,眼見四姊妹相貌一模一樣,明媚秀美,嬌憨活潑,一派無法無天,實不知是什麼來頭。
在十大美少女上榜人物中,梅蘭竹菊排名第九。
排名第八 蕭中慧
蕭中慧是《鴛鴦刀》一書中的女主角。《鴛鴦刀》一書雖然篇幅不長,對人物的性格特色沒有能夠較好地展開,但“美貌少女”蕭中慧還是給我們留下了清晰的印象。
蕭中慧是威名遠震江湖的大俠蕭半和的義女(當然蕭中慧一開始並不知道,一直到最後才揭露了這個謎底),蕭半和得到訊息,武林中失落多年的鴛鴦刀重現江湖,竟為川陝總督劉於義所得。
這對刀和蕭半和大有淵源,他非奪到手中不可,心下計議,料想劉於義定會將寶刀送往京師,呈獻皇帝,與其到西安府重兵駐守之地搶奪,不如攔路搶劫。
豈知那劉於義狡猾多智,一得到寶刀,便大布疑陣,假差官、假貢隊,派了一次又一次,使得覬覦這對寶刀的江湖豪士接連上當,反而折了不少人手。蕭半和想起自己五十生辰將屆,於是撒下英雄帖,廣邀秦晉冀魯四路好漢來喝一杯壽酒,但有些英雄帖中卻另有附言,囑託各人竭盡全力,務必將這對寶刀劫奪下來。
蕭中慧一聽父親說起這對寶刀,當即躍躍欲試。蕭中和派出徒兒四處撒英雄帖,她便也要去,蕭半和派人在陝西道上埋伏,她更加要去,但蕭半和不同意。蕭中慧便偷偷牽了一匹馬跑了出來,要自己去劫奪鴛鴦刀。
路上蕭中慧遇上了搞笑的太嶽四俠。太嶽四俠仰慕蕭半和的英名,要乘他五十誕辰前去拜壽。太嶽四俠少了一份賀禮,上不得門,因此要搶蕭中慧的坐騎去送禮。太嶽四俠和蕭中慧交上了手,少不得太嶽四俠大出其醜。
蕭中慧表面上有幾分江湖兒女的豪氣,實際上不過只是少女任性的心性。這次一個人偷偷出來,忽然間天地一寬,不受拘束,居然一個人學起喝酒來。可是她只喝了一口,嘴裡便辣辣的又麻又痛,這酒實在並不好喝,只是父親說女孩子不許喝酒,她非要反叛一下而已。
蕭中慧認識了書生形象的袁冠南,由相識到慢慢生出好感,彼此之間產生了那種少年男女朦朧愛慕的情愫。然而一個機緣使他們終於越靠越近,使他們明白了彼此的情感。
蕭中慧和袁冠南有了機會共同學習和演練“夫妻刀法”,只是初試乍練,就把大強敵卓天雄打跑了。
袁冠南刷的一刀砍去。蕭中慧見他這一刀左間露出空隙,不待卓天雄對攻,搶著揮刀護住他的肩頭。兩人事先並未練習,只因適才一個要對方先走,另一個卻又定要留下相伴,雙方動了俠義之心,臨敵時自然而然地互相迴護。林玉龍看得分明,叫道:“好,‘女貌郎才珠萬斛’,這夫妻刀法的第一招,用得妙極!”
袁蕭二人臉上都是一紅,沒想到情急之下,各人順手使出一招新學的刀法,竟然配合得天衣無縫。卓天雄橫過鐵棒,正要砸打,任飛燕叫道:“第二招,‘天教麗質為眷屬’!”蕭中慧依言搶攻,袁冠南橫刀守禦。
卓天雄勢在不能以攻為守,只得退了一步。林玉龍叫道:“第三招,‘清風引佩下瑤臺’!”袁蕭二人雙刀齊飛,颯颯生風。任飛燕道:“‘明月照妝成金屋’!”袁蕭二人相視一笑,刀光如月,照映嬌臉。卓天雄被逼得又退了一步。
只聽林任二人不住口地吆喝招數。一個道:“喜結絲羅在喬木。”一個道:“英雄無雙風流婿。”一個道:“卻扇洞房燃花燭。”一個道:“碧簫聲裡雙鳴鳳。”一個道:“今朝有女顏如玉。”林玉龍叫道:“千金一刻慶良宵。”任飛燕叫道:“占斷人間天上福。”
喝到這裡,那夫妻刀法的十二招以然使完,餘下尚有六十招,袁蕭二人卻未學過。袁冠南叫道:“從頭再來!”一刀砍出,又是第一招“女貌郎才珠萬斛”。二人初使那十二招時,搭配未熟,但卓天雄已是手忙腳亂,招架為難。
這時候從頭再來,二人靈犀暗通,想起這路夫妻刀法每一招都有個風光旖旎的名字,不自禁地又驚又喜,鴛鴦刀法的配合,更加緊了,使到第九招“碧簫聲裡雙鳴鳳”時,雙刀便如鳳舞鸞翔,靈動翻飛,卓天雄哪裡招架得住?“啊”的一聲,肩頭中刀,鮮血迸流。他自知難敵,再打下去定要將這條老命送在尼庵之中,鐵棒急封,縱身出牆而逃。
袁蕭二人脈脈相對,情愫暗生,一時不知說什麼好。忽聽得林玉龍大聲叫道:“妙極,妙極!女貌郎才珠萬斛!”他其實是在稱讚自己那套夫妻刀法,蕭中慧卻羞得滿臉通紅,低頭奔出尼庵,遠遠地去了。
蕭中慧榮登第八的寶座。
排名第七 楊不悔
楊不悔是一個奇特的少女,她竟然愛上了年紀可以做自己父親的殷梨亭,而且殷梨亭還是楊不悔的母親紀曉芙昔日的戀人,實在是有些出人意外。但事情的發生當然都有自己的邏輯和理由。楊不悔奇特的身世和遭遇,使她的行事和思考方式完全不同於一般的少女。她受創的精神和心靈,在正常的情況下也難以找到慰藉和解脫,因為她精神和感情的要求要比一般少女高得多。
殷梨亭的那種熾熱和豐富的內心,正是她所需要的。而恰逢殷梨亭受傷,她去照顧殷梨亭,這個奇特的機緣,正好起了催化的作用。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便是楊不悔為母親補過。連紀曉芙都自覺愧對殷梨亭,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抱歉,楊不悔作為旁觀者,自然對殷梨亭更有一種特別的“欠”意。當殷梨亭昏迷時拉著她的手叫“曉芙”,求她不要離開時;當殷梨亭醒來後的眼光仍是那麼熱切和悽苦時,楊不悔的心軟了,由憐生愛了。倪匡先生說,殷梨亭的弱點,也是他吸引人之處。正是這樣,殷梨亭的軟弱稚氣和慘苦的生活,使他另有一種悲劇的幻美,使楊不悔深墜其中再也不能自拔了。
在十大美少女上榜人物中,楊不悔排名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