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聖地亞哥到底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論現實與精神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說,這篇小說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這本小說是依據真實故事寫的。親身經歷完一戰,海明威遷居古巴,在此結識了老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出海遭遇風暴,富恩特斯剛好救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與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經常一起出海捕魚。1936年,富恩特斯遠海捕到了一條大魚,但由於這條魚過於巨大,在海上消耗了很久,結果在歸程中被鯊魚襲擊,回來時只剩下了一副魚骨。海明威後來就據此寫下了《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紀中葉的古巴。風燭殘年的老漁夫聖地亞哥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哪怕一條魚,但他仍不願放棄,還是充滿著鬥志,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大魚力氣非常大,拖著船往海里遊,老人依然拉著魚線不肯放手。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經過兩天兩夜的搏鬥,他終於殺死大馬林魚,把它拴在了船的邊上。結果大魚的鮮血引來了許多鯊魚,他只好又開始了和鯊魚的搏鬥。到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能夠當做武器。沒有辦法,最終鯊魚吃光了大魚的肉,離去了。老人歷盡千辛,卻只拖回了一副魚骨。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
有人覺得聖地亞哥堅忍不拔勇敢頑強擁有超人的意志勇氣與力量是一位強悍的硬漢。這我是認同的,但如果說他是一位成功者,我並不很認同。擁有這些發光點,並不意味著成功。
從小的方面來說,聖地亞哥84天。連一條小魚都沒捉到,就已經透漏出了他的失敗,後來那次出海,他終於搞定了那條龐大的大馬林魚,但自己也險些置身危境。在鯊群的圍攻下,他仍不放棄,但那條魚已經只剩骨架了,可以說已經沒有了價值,已經沒有堅持下去的意義了。鯊魚吃光了魚肉自行離去,聖地亞哥只是堅持活了下來,並沒有戰勝鯊群。這次返航,他只是帶回了一大副魚骨,這並沒有給他帶來收益或食物,只是吸引了一些看客罷了,所以這次出航,仍然是失敗了。
從大的方面講,聖地亞哥忙活了這大半輩子,卻還沒有自己的家庭。住所,也只是一間簡陋的小屋子而已,只有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把他當一回事。聖地亞哥是貧窮的,他沒有像樣的,穩定的生活。
其實我們應該從作者的角度去看一下,海明威是一個消極的虛無主義者,若讀過他的《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答案自會心知肚明。
“海明威的人生哲學,趨於接受適者生存,優勝劣敗的基礎理論。他覺得人生道路極其殘忍,和平年代僅僅是戰爭的延續,一樣殘忍冷淡。不過他又堅信世界上還有一些天然美好的事物,可以作為緩解哀痛的調劑。”
“即使這一切被剝奪光了,還可以表現高度的勇敢和毅力,在重大壓力下保持一定的優雅風度。”重點就在於這所謂的“優雅風度”。
海明威想表現的,是這種明知走向失敗,走向末路,走向被命運打垮,卻又勇於鬥爭的精神,這種苦中作樂的心態,這種悲劇樂觀主義。
就好像角鬥場中的鬥士,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的那一刻,慘死的那一刻,正是他們此前拼搏的昇華,因悲劇而更加壯美,更加動人。
生活與鬥牛差不多。不是你戰勝牛,就是牛挑死你。而即使被挑死,我也要演繹出生命之舞。
所以聖地亞哥失敗了,被打垮了,但他雖敗猶榮,並因這失敗而格外顯得偉大。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每個人自己的獨特想法,不知道讀者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