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國軍隊向南攻齊。齊國土崩瓦解,這樣,中國歷史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出現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秦滅六國以後,除了在原來政權機構的基礎上調整和完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嚴密的統治機構和封建官僚制度外,還採取了一系列其它措施,其中有一條就是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成十二個重千石的銅人,立於咸陽。
這十二個大銅人,屹立於秦都咸陽阿房殿前,因為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作“金人”。他們身著外族服裝,每個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個個耀武揚威,精神抖擻,英勇無比,日夜守護著秦王宮殿。銅人造形之大,製作之精巧考究,為歷史上所罕見。在這方面,有很多歷史書籍記載。據《三輔黃圖》載:“營朝宮於渭南上林苑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銷鋒鏑以為盎人十二,立於宮門”。
又據史書記載,銅人背後銘刻著李斯篆、蒙恬書:“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等字樣。《史記·秦始皇本紀》也記載:“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遷宮中。”賈誼的《過秦論》也有“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的記錄。
秦代一石約摺合現今三十七點五公斤,以此推算,十二個大銅人就重達四十五萬公斤。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十二個如此巨大的銅人?圍繞這個問題,存在這幾種主要說法。有人認為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始終在憂慮和思考著如何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而要坐穩天下、江山水固,首先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應該收繳和銷燬流散在民間的各種兵器。應該說,秦始皇收兵器造銅人,完全是出於政治上安定的考慮。
也有人認為秦始皇鑄造銅人是出於迷信,是為了“祥瑞”。秦始皇相當迷信,曾封泰山,禪梁父,訪神州,求仙人,輕信方土之言,竭力搜尋長生之藥。《漢書·五行志》也記載:“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天戒若曰,勿大為夷狄之行,將受其禍。是歲始皇初並六國,反喜以為瑞,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這種說法有一定依據,但也有疑點,那就是秦始完全可以徵集天下一般銅料作為鑄造的原料,何必非要下令收繳天下的兵器呢?一部分學者還認為認為,秦始皇銷燬兵器、鑄造銅人,是表明今後不再將銅兵器作為主要作戰武器。但是,這種說法同樣就有疑點,那就是雖然鐵製兵器始於秦始皇之前,但到漢代才普遍化。秦始皇統一天下時,便決然把青銅武器廢除不用,使百萬軍隊全部換上鐵製武器,以當時的制鐵水平來說,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讓人信服的說法是:秦始皇這一舉措的目的,有兩方面:一是為了誇耀武功、粉飾太平;二是為了防止人民反抗。實際上,秦統一後,曾採取不少措施防止人民反抗,而收繳天下兵器的做法,也是有先例的。《左傳·襄公十九年》載,春秋時魯國的季武子曾經“以所得於齊之兵,作林鐘,而銘魯功焉”。秦始皇鑄銅人只是做得更為徹底,把民間的兵器也收繳了。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統一後,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不封國置王,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於是“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這裡把“收天下兵”與“求其寧息”聯絡在一起,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意圖是為了太平無事。他宣佈“大酮”,舉國同慶這一偉大勝利,表現出好大喜功的情緒,而銅人、鍾鐻也是象徵吉祥、天下太平的意思。此外,秦始皇巡遊各地的刻辭,也都是誇耀武功、粉飾太平之語。
令人遺憾的是,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這12個銅人的蹤影了。那麼,它們究竟到哪裡去了呢?目前,關於金人的下落問題存在著三種猜測:有人認為,當初楚霸王項羽在攻克秦都咸陽後,曾經火燒阿房宮。在火燒阿房宮時,連同象徵秦王朝永固的這12個金人也一起燒燬了。這種說法始於元明時期,證據並不充分。
還有一些歷史學者指出,這12個金人是毀在董卓和苻堅的手上。據《後漢書》和《三國志》記載: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取洛陽及長安銅人、鍾鐻、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晉人潘岳《關中記》:“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徙清門裡。”
也就是董卓將其中的10個銅人銷燬,並鑄成銅錢,而剩下的兩個被他下令遷到長安城清門裡。到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下令把這兩個銅人運到洛陽。當成千上百的工匠們運到霸城時,由於金人的重量太沉,不得不放棄了這個巨大的工程,於是就停止了搬運。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的石季龍又把這兩個多人運到了鄴城。後來前秦的秦王苻堅統一北方,他又把這兩個金人從鄴城運回長安銷燬。至那時,存在於世間約600年的12個金人全部被銷燬了。
還有一種比較樂觀的看法,那就是因為12個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愛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營造好後,這12個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寶一起隨著秦始皇的死去被當作隨葬品葬於陵墓中了。現在,由於一些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發掘工作暫時還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問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也許到了我們的考古技術達到秦始皇陵墓開掘的那一天,這個歷史上的未解之謎才有可能被解開。
秦始皇兵馬俑裡全是男?女的去哪了?
印度總理莫迪看完兵馬俑問“咋全是男的”這則新聞已經瞬間引起熱議,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的中國人也紛紛開始尋思,女兵馬俑呢?
中國傳統重男輕女的思想讓人們在潛意識裡習慣性的忽略了女兵這一群體,所以很難會想到為什麼沒有女兵馬俑這個問題。那麼為啥印度人會注意到這個話題呢?這和兩國古代迥異的文化有關,中國人認為打仗是男人的事兒,在中國說起戰神人們會想到的一定是刑天、武聖關羽、呂布、二郎神等,這些戰神無一不是男性。在古印度的軍隊中卻存在大量的女兵,這些女兵並非如一般人所想的那樣負責醫療、後勤等工作,而是真真正正的女戰士,印度的戰神也是由一位女性(杜爾迦)來擔當。因此不應以我們的價值觀去衡量別人的判斷,除了印度外歐洲神話中戰神也是一位女神(帕拉斯·雅典娜)。
不過這並不代表中國古代沒有女兵,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花木蘭之外,早在兵馬俑產生之前就已經有了婦好這樣的女軍事家。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大放異彩的巾幗紅顏並不在少數,除了為人所熟知花木蘭外,還有楊家將中的佘太君以及大名鼎鼎的秦良玉等。為什麼現在的兵馬俑中看不見女兵?現在還沒有發現並不代表不存在。兵馬俑的挖掘工作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一號坑的第三次挖掘在2009年才剛剛開始,二號坑、三號坑的挖掘工作基本沒有展開,而且兵馬俑還有存在一定爭議的四號坑。這一古代文化的瑰寶向人們展露出的僅僅是冰山一角,現在還沒有發現的女兵馬俑說不定就藏在下一個被挖掘的坑洞之中。
揭:秦陵兵馬俑為何都不戴頭盔的真相
1974年3月,秦始皇兵馬俑在陝西省臨潼縣得以重見天日,由於規模宏大、栩栩如生,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近日,一些考古專家提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兵馬俑中計程車兵沒有一個人戴頭盔,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衝在戰爭第一線計程車兵和將領不戴頭盔?秦國能夠統一六國,為什麼連頭盔都不給士兵配備?
秦國士兵上戰場時袒胸赤膊,根本就無所謂生死
兵馬俑的一些士兵都是戴著一種小圓帽,據考古人員證實,這是一種麻布做的頭巾。
軍官模樣的戴著牛皮做的板狀帽子。更多計程車兵則把長髮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髮髻。但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是軍費緊缺還是其他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西北大學歷史系主任、秦漢史專家徐衛民教授就此問題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秦國本身就是個崇尚武力的民族,這就好比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一樣,都是一個民族的精神。
《史記》上說:秦,帶甲百萬。意思是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這裡的甲也僅僅是指盔甲,但是卻不包括頭盔,不同的兵種穿的盔甲不同,基本上這些盔甲是皮質的,很簡潔,這些都是為了顯示出他們的這種尚武的精神。
這種尚武的精神從其他著作中都能感受到。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記錄了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他說,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
當時一個著名的說客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
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同樣記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
秦國士兵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主要動力源於可以進爵。
既然崇尚武力,為什麼不戴頭盔更好地保護自己?徐教授說,不戴頭盔是為了在戰場上顯出英勇的氣勢,可以壓倒敵人。並且商鞅的兩次變法都有針對軍隊的改革,最重要的兩條就是:“頒發法律,制定連坐法,輕罪用重刑;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級制度。”
這些都規定了秦國計程車兵在戰場上必須英勇殺敵,而真正在戰場上立了軍功計程車兵就可以加封爵位。徐教授說,商鞅規定:秦國計程車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那麼,整個生活跟打仗掛鉤了。
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
對於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人來說,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加封進爵,這是秦國士兵在戰場上可以英勇殺敵的主要動力。據史書上記載,秦國直到統一六國的時候,共殺死敵人約有160萬人。
除了軍功授爵外,什麼原因造成這個民族嗜殺成性?
記者問徐教授,除了根據首級授爵的原因外,還有沒有別的原因造成了這個民族崇尚武力?是不是秦國本身就是一個野蠻的民族?
徐教授解釋道,秦國的崇尚武力,和秦國整個發展過程密不可分,秦國原本是坐落在東海邊的一個小國,但是由於其他國家的擠壓,被迫遷徙到西邊。而中原國家一直把這個秦國當成戎族,也就是少數民族來對待,很瞧不起它,認為它是個沒有開化的民族。可以說,秦國是在一種很艱難的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
除此而外這還跟它的地理環境有關係。因為秦國地處西邊,靠遊牧民族比較近,也可以說是在這些遊牧民族的包圍中發展起來的,而遊牧民族比較擅長在馬上射獵,這個對秦國的影響比較大,所以,耳濡目染的就會形成這種崇尚武力的民族精神。
山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漢史專家安作璋也同樣認為,秦國的崇尚武力,這個跟其民族的發展是有緊密的關係。由於秦國地處西邊,一直被中原各國視為偏僻的小國,在春秋時期都沒有參加中原各國的盟會,就是因為瞧不起秦國,稱它為西北蠻夷之邦。所以,秦國一直以來的國策就是獎勵耕作、發展農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加強軍隊的訓練。長此以往,就形成了秦國崇尚武力的精神。
秦陵16大驚天謎團:兵馬俑暗藏詛咒
作為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也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不過這位“千古一帝”的陵墓在外界眼中卻始終是迷霧團團,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考古團隊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搪塞外界……難道秦始皇陵墓真的中藏著不為外界所知的驚天之謎?
謎團一:秦始皇靈魂仍可統治一切?
眾所周知,秦始皇一直想要長生不老。傳言一說秦始皇曾多次派人四處求取仙丹,而且令人驚奇的是,仙丹最終找到了!但是,秦始皇發現,他必須在繼續當皇帝與長生不老之間做出選擇。於是,他以出巡為藉口詐死,其實,他至今依然生活在華夏大地之上。(聽起來好懸~~)
傳言二說秦始皇死後躺在純金打就的棺材裡,在水銀的河上飄來飄去,並且秦始皇遺體完好無損,用靈魂統治著一切。
據1974年春季發現了秦始皇陵以來,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是否是有人在發掘過程中發現了有關秦始皇的驚天內幕?或者上面有人在刻意隱藏我們不為人知的真相?這一切的一切我們都不得而知。
謎團二:秦陵暗藏“九層妖塔”?
坐在飛機俯視秦陵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一個正方形錐體,所以美國人叫它“黃土金字塔”。其實美國人錯了,秦始皇陵不是三層臺階式“覆鬥形封土”,而是建造在九層夯土之上的中華土木大金字塔,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
還不僅如此,秦陵地宮也是一個同等規模的“倒金字塔”。更讓人難解的是,封土臺九層夯土似乎暗合了“九層妖塔”之說,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九層妖塔” 雖是小說之言,但是空穴來風。《老子》講哲學以建築作比喻,有“九層之臺,始於壘土”之說,可見在春秋就有“九層之臺”建築了,可惜還沒有發現東周“九層之臺”遺蹟。
秦始皇是個怪人,他在地宮修建30米高樓,僅僅是供靈魂出遊地宮的,至於地表造“九層妖塔”之謎,看來要求救考古發現了。
謎團三: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
透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儘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
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資料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四:地宮設有幾道門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似乎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
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這裡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五:“上具天文”作何解釋?
秦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出自《史記》,其含義是什麼?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儲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
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
由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
在這座有著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裡,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著這裡的一切。
謎團六:地宮埋“水銀”之謎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
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取樣。經過反覆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
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現代科技終於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
至於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原來是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
謎團七: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 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
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瞭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八:秦陵地宮有無飛雁之謎
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有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有一位三國太守張善還見到了這隻金雁。
瀏覽史書,我們發現司馬遷和班固都留下“黃金為鳧雁”之說。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能飛到天空,一直飛到宋國城牆上。
不過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要像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都成問題。
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如果這個奇聞不是傳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
謎團九: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
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 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裡“漆塗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
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塗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十: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瞭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彙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
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 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十一: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儲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儲存下來。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儲存下來呢?
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
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燻人的腥味,經過50余天的長途顛簸,屍骨才運回咸陽發喪。
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儲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謎團十二:自動發射器?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定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而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
《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指的是這裡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
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當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
當外界物體碰到弓便會自動發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也是一大謎。
謎團十三:兵馬俑伉被焚之謎
考古人員在清理兵馬俑坑時發現,一、二號坑中有很多火燒的痕跡,陵區有大面積的火燒土分佈,同樣考古人員在對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發現了大量火燒土和殘餘焦木,坑中的棚木基本上都被化為灰燼。究竟是誰對兵馬俑坑進行了如此巨大的破壞?
從文獻資料推測,破壞兵馬俑的人應當是項羽。由於項羽的祖父項燕在秦滅楚時被秦將王翦所殺,叔父項梁亦死於秦將手下,因此與秦始皇結下深仇大恨。
但如果是項羽火燒了秦陵,陪葬坑裡完好儲存著精美的銅鶴、銅鵝、銅鴨子等珍寶一件都沒有被運走卻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謎團十四:兵馬俑詛咒之謎
在秦末亂世,秦始皇兵馬俑軍團原型的秦京師軍下落不明,至今無從解答。
另據野史記載,曾經擊垮了秦帝國的楚霸王項羽,最後卻死於“兵馬俑”之手。最後在烏江邊斬殺項羽的5位騎兵將士,都是關中地區出身的秦人,也都是舊秦軍將士,都是秦兵馬俑的原型。
垓下之戰,漢軍60萬,楊喜、楊武、呂勝、王翳、呂馬童這5名騎士能夠留下名字,已經是奇蹟了。在十二萬分之一的機率中脫穎而出的5人,卻是百分之百的舊秦軍的將士,而且官職都合於秦京師軍,更是決非偶然了。
所謂史事鎖鏈一環緊扣一環,最後竟然在項羽之死和兵馬俑之間找到歷史連結點,引出“兵馬俑”殺死了項羽一事來,使人感到了歷史的深沉和神奇。
謎團十五:秦陵封土取自何處?
眾所周知,皇陵的封土,是用方夯白灰、砂土、黃土摻合成的三合土,又用糯米湯澆固,加了鐵釘。不怕風吹雨打,十分的堅固。當時盜墓,一鑿子下去就一白點,用炸藥都炸不開。
體積龐大的秦始皇陵封土堆堪稱國內之最,封土堆呈覆鬥形,高76米,長和寬各約350米,如此大規模的封土堆在國內堪稱之最。但它的土究竟是取自秦始皇墓中,還是挖自魚池一帶?
《史記·秦始皇本紀》:“復土驪山”。《正義》曰:“謂出土為陵,即成,還復其土,故言復土。”意思是說把原來從墓穴中挖出來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
而在臨潼地區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封土堆的土是從咸陽運來的,因經過燒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現在在秦始皇陵也看到,封土堆上石榴樹密佈,灌木叢生。
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土究竟來自何方?這個謎團還有待考古學家們進一步查證。
謎團十六:“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
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修建秦陵地宮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
科技人員運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證實地宮就在封土堆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地宮雖然被定位,但史料記載“旁行三百丈”究竟何意?
地質調查人員在秦陵區進行探測時,發現在封土堆南約700米處出現了重力異常的現象,按地質理論說明該異常區與周圍土質存有差異。
因此可以猜測,秦始皇陵地宮最初挖掘點可能位於這個異常區,因土中含有大量礫石,修陵人無法挖掘,最後不得不順著礫石層改向挖掘,即所謂的‘旁行三百丈’。
秦始皇的私生活:嬴政一生收藏了多少女人
先吃苦後富貴的人往往有著共同的特點:貪婪,且又吝嗇。早年在邯鄲與母親相依為命吃盡苦頭的嬴政也不例外,而且這種特點表現得格外明顯。
因為,一、他是至高無上的秦王乃至於始皇帝,具有滿足惡性膨脹慾望的雄厚基礎;二、他不像過去那些秦王們那樣受過嚴格的宮廷教育,與祖父與父親也只有短暫的相處,屬於單親媽媽養大的苦孩子,自私多疑孤僻任性,藐視各種清規戒律的束縛;三、自從他清除了外戚權貴的勢力並親政以後,憑著暴虐剛愎的天性,進入到一種我行我素、獨斷專行的自由境界;四、他具有極強的戀母情結,而這個自己最愛的媽媽又很不檢點,導致他心中幾乎無愛可言,只能是自私地去愛自己,導致無限的自大自戀傾向。
嬴政是個貪婪無度的收藏家。他一生最著迷的收藏主要是三樣東西:女人、財富、宮殿。他回到咸陽時還是個孩子,在親政時已經儼然是個男子漢大丈夫了,儘管長個雞胸脯,體形不佳,但這絲毫不妨礙他對女色的偏愛。
嬴政年輕時的私生活如何,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但是我們可以推斷,他很早熟,而且“性”致勃勃。他四十九歲死時,已經有二十多個成年的兒子,最小的兒子胡亥也二十歲了。此外還有不少女兒。在高生育率、低成活率的時代,能夠有如此之多的成年子女,必然要有數量驚人的後宮佳麗。
嬴政年輕時的私生活如何,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但是我們可以推斷,他很早熟,而且“性”致勃勃。他四十九歲死時,已經有二十多個成年的兒子,最小的兒子胡亥也二十歲了。此外還有不少女兒。在高生育率、低成活率的時代,能夠有如此之多的成年子女,必然要有數量驚人的後宮佳麗。
同時,將其積攢了數百年的珍奇國寶、金銀財富作為戰利品運回秦國,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把戰敗國的後宮佳麗和王宮貴族的子女悉數劫掠,奉獻給秦王。
於是,齊、楚、燕、韓、趙、魏等等各具特色的宮殿,在秦都附近相繼建成,每個宮殿就是一座具有地域特色的寶物和藝術品博物館,同時也是居住著各具特色的異國佳麗的宮苑,說白了,就是秦王嬴政縱慾狂歡的離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