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歷史上最厲害的海盜頭目

  海盜頭領·No.1

  方國珍

  劫官糧歸順明朝成英豪

  年代:元末

  綽號:“ 海精 ”

  勢力範圍:浙江和江蘇

  經營手段:搶劫官糧

  方國珍是浙東臺州人,史書說他“身長七尺,貌魁梧,面黑體白,堅毅沉勇,力逐奔馬”。有歌謠說“洋嶼青,出海精”,這為方國珍起義作了輿論準備,於是他便以“海精”為綽號。

  公元1348年,方國珍在海上起兵,轉戰浙蘇,20年間佔領浙東三郡。勢力橫行海上,搶劫糧運,在推翻元朝的武裝鬥爭中起了重大作用。方國珍後來歸順朱元璋,降而又反,反後再降。他死後朱元璋親自設祭。


  海盜頭領·No.2

  王直有功不獎反被殺

  年代:明朝

  綽號:“淨海王”、“徽王”

  勢力範圍:舟山群島、日本海域

  從《加勒比海盜1》到《加勒比海盜3》,海盜風在視聽界越吹越烈,而現實生活中也偶爾會有一兩件海盜事件出現在媒體的新聞中,海盜離我們似遠似近。

  經營手段:走私,擅長“黑吃黑”

  王直是徽州歙縣人,年輕時很有俠義精神和智謀。

  王直長期從事海外走私貿易,他既是海商集團首領,又是海盜魁首。那時,江浙海上海盜分群分黨,王直依仗強大實力,攻滅多股海盜,千里海疆悉歸王直控制。

  王直淨海有功,多次上疏請求朝廷開放海上通商貿易,被拒絕,反遭官府水師圍攻。王直突圍逃到日本,重整旗鼓。不久,王直率龐大武裝船隊進犯東南沿海,攻城略地,江浙為之動搖,官軍望風披靡。


  明朝廷武力征剿失敗,就改換手法,逮捕了王直家人作為人質,又設計誘捕王直。王直後來被朝廷斬殺。當時有人說王直“以威信雄海上,無他罪狀,殺之無理”。

  海盜頭領·No.3

  鄭芝龍身兼商盜官號令十萬部眾

  年代:明末

  綽號:“ 海上大王 ”

  勢力範圍:福建沿海、臺灣島、日本海域

  經營手段:主業海盜,擅長“黑吃黑”,兼營海外貿易,亦商亦盜

  鄭芝龍,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父親。他在海上拼搏幾十年,自稱“海上大王”。早年背井離鄉闖世界;繼而當海盜,兼營海商,亦商亦盜;最後由盜而官,亦商亦官。像他這樣身兼商、盜、官三種名分與經歷的人,中國歷史上實不多見。


  鄭芝龍從事海商活動範圍廣泛,從海上到陸地,從國內到國外,同日本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有過接觸。當海盜時,擁有千艘艦船與十萬部眾,入仕明王朝後控制各種海船萬艘,能號集大海船三千艘,可稱為世界史上第一個船王。

  在海外商業競爭中,他善於經商,大獲其利,成為富可敵國的大海商。明末,鄭芝龍率領武裝船隊縱橫海上,衝擊閉關鎖國的明王朝,屢次打敗官兵,擊退荷蘭殖民者,消滅其他海盜集團,統一海洋,威震東南海上。後入仕任海疆將官,壟斷海外貿易。

  海盜頭領·No.4

  張保仔香港開荒不搶鄉人專劫洋艦

  年代:清朝

  綽號:“第二鄭成功”

  勢力範圍:香港島,珠江三角洲,南海海域及東南亞、新加坡

  經營手段:專劫官船、糧船和洋船,搶劫東印度公司及葡、西、荷、英等國船艦


  張保仔可以說是中國版的海盜王,新上映的電影《加勒比海盜3——世界的盡頭》中,由周潤發飾演的華人海盜嘯風的原型就是他。

  張保仔原名張保,廣東江門人,以捕魚為生,因抗拒清朝水師勒索,船被擊毀,全家失散。張保仔靠漁民撫養,少時習武藝。他15歲時隨眾出海捕魚,被海盜擄去。海盜頭見張保仔聰明機警,收留他在身邊。張保仔就這樣被迫“落水”,成為“海盜”。

  海盜頭死後,大權逐漸落到張保仔手中。他以香港為根據地,開荒生產,標榜自己為“第二鄭成功”。還常與海外華僑往來,使當時荒涼的香港島興旺起來,居民達20多萬。

  清嘉慶中葉,張保仔共擁有大船800艘、小船過千、徒眾數萬,活動於珠江出海口香港的大嶼山一帶,後稱霸珠江三角洲,隊伍迅速發展壯大,最盛時,聚眾達10萬人。

  張保仔不喜歡搶劫鄉人。他的船隊往來香港、澳門各處,專劫歐人商船,奪其軍火。一次在南海與葡萄牙船隊發生衝突,全殲葡隊,發現葡艦上的財物全是襲擊擄掠中國客船得來,張保仔極憤慨。於是常集結大隊縱橫海上,襲擊侵犯我國領海的葡、西、荷、英等國船艦,使殖民者提起張保仔都心驚。

  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九月十七日,張保仔擄獲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囚船主索贖,得款萬元及鴉片煙土兩箱、火藥兩箱等物。被清政府聯合英、葡帝國主義者的聯軍圍攻。

  後來張保仔投降清廷,升官晉爵。


  揭秘震動全球的海盜 手段絕對嚇懵你

  “陛下,給我一條縱帆船出海一戰吧,讓我把英國佬打得靈魂出竅。”

  假如這是在中世紀,這樣敢於挑戰大不列顛的軍官固然有些魯莽,至少會獲得勇敢剛毅的美名。

  然而,當德國皇家海軍菲力克斯.馮.盧克納爾少校當面向威廉二世皇帝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時光已經到了1916年,且不說德國海軍在日德蘭海戰剛被英國人打得縮回基爾港口不敢出門,這位少校提出要用來和英國人交戰的居然是要一艘帆船!

  這個時候,對於大多數水手來說,帆船早已成為一種古董了。

  因此,從上述要求判斷,馮.盧克納爾少校需要的大概不是一條帆船,而是一個比較好的精神病醫生吧。

  菲力克斯.馮.盧克納爾伯爵和他的夫人


  日德蘭海戰後德國海軍一直避戰不出

  然而,威廉二世卻認真的聽取著這位少校的“瘋話。

  不是每一個帝國的少校都有機會和皇帝陛下來一番這樣的懇談,但是盧克納爾不是一個平常的少校,他是德國著名貴族盧克納爾家族的長子,普魯士伯爵,他的家族世代盛產驍勇善戰的騎兵將領。

  更讓威廉二世相信他沒有瘋的原因是這位皇帝對此人的經歷瞭如指掌。盧克納爾伯爵相貌堂堂,是德國貴族中的另類,他從小富於反叛精神,膽大心細,善於獨出心裁。此人13歲就混上遠洋輪船,用假名當過貨船的侍者,燈塔看守員,救世軍團員。。。

  甚至還混到墨西哥的軍隊裡當過兵,他還當過鐵道工人甚至農民,純粹是為了鍛鍊自己。這傢伙沒有在墨西哥的內戰中把性命送掉,相反發了一筆小財,說明盧克納爾天生就是那種冒險家。

  此後,伯爵進入航海學校,當了八年海軍士官,從海軍出來,先後五次見義勇為,搶救落水兒童–錯了,不僅是兒童,還有婦女和尋短見的。(邪了,老薩活了這麼大,一回也沒有碰上,怎麼他老碰上往水裡掉的人啊,。。。)



  因為這些事蹟目擊證人們要求給他授獎,他卻學雷鋒拒絕領獎。當然最後這些事蹟還是被宣傳了出去,以至傳到了皇帝的耳朵裡。戰爭爆發的時候,盧克納爾伯爵正以少校身份在公海艦隊服役,親身參加了驚心動魄的日德蘭大海戰

  威廉二世因此認定盧克納爾少校的獨出心裁並非發瘋,而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

  盧克納爾的確有自己的主意,他向威廉二世再次解釋–“我們海軍的頭兒們認為我是在發瘋,既然我們自己人都認為這樣的計劃是天方夜譚,那麼,英國人一定想不到我們會這樣乾的吧,那麼,我認為我可以成功的用古老的帆船給他們一個教訓。”

  這段話充分體現了盧克納爾獨特的思維,他的想象力浪漫而實用。

  一位被他俘虜的義大利船長寫過自己被俘的經過,也能夠反映盧克納爾的狡詐–“那艘帆船的船長很客氣的請我到他的船上做客,我們走進他的船長室,在桌子前坐下。就在這時,整個桌子忽然落下–原來這桌子下面是一個電動的升降臺!等我明白過來,周圍已經有二十隻槍指著我的腦袋,而那位風度瀟灑的船長則脫去制服,露出了德國海軍的軍裝,宣佈我和我的船成了他的俘虜。。。”


  

 

  伯爵選中的船,一艘十分老式的木質帆船,即海鷹號

  這自然是伯爵的手筆了,把飯桌變成可以升降的籠子,既體現了盧克納爾的想象力,也體現了德國人熱衷機械的特點。

  威廉二世被說動了,他同意了盧克納爾的計劃,用一條帆船去襲擊英國人的海上航線,指揮官當然就是盧克納爾本人。--他賭對了,盧克納爾沒有瘋,倒是幾乎讓大英帝國的海軍部差點兒瘋掉。

  得到皇帝的支援,盧克納爾終於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了–用一條古老的風帆戰艦充當水面襲擊艦,在英國佬的後腰上狠狠捅上一刀。這個離奇而富有古老浪漫主義的計劃讓盧克納爾幹勁兒倍增,不過,事情還是有很多麻煩的。



  完成這個計劃要找到一條合適的船。不幸的是德國這個工業化程序迅速的國家沒有保留多少古老的風帆戰艦,風帆遊艇倒是不少,無奈噸位太小,不適合出海作戰。勉強找到的幾艘大型帆船造型上又都有著鮮明的德國風格。

  盧克納爾開始羨慕英國人了。英國因為是老牌殖民帝國,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保留著不少老式的帆船,要是能借來一艘。。。

  無巧不成書,盧克納爾伯爵正在傷腦筋的時候,前幾天還把他當瘋子的海軍部來幫忙了–他們想起來1915年的時候德國潛艇曾經抓來過一條英國大帆船,給盧克納爾用正合適。

  這艘英國船就是格拉斯哥建造的“巴馬哈通行證”號(英國人這條船的名字怎麼這麼彆扭呢?)三桅縱帆船,排水量1,571噸,它在1915年懸掛美國旗從紐約開往阿爾漢格爾斯克途中,被英國海軍徵用,不料沒走幾里就碰上了德國潛艇。

  因為掛著英國旗,德國海軍不由分說連人帶船就一鍋端了,還繳獲了一船美國棉花。

  用商船改造成偽裝巡洋艦再出海打獵是德國海軍的拿手好戲,不過沒人動過這艘船的主意,這玩藝兒是1888年的老古董,而且下水的時候就已經落後了,那時候中國建造的平遠號裝甲巡洋艦已經蒸汽鐵甲,威風凜凜啦!


  中國1888年建造的平遠號巡洋艦,比盧克納爾的愛艦先進多了。

  現在盧克納爾提出了古怪的要求,人家就想起來了,對了,這兒還有一條廢物,你要,就拿去吧。

  盧克納爾可不嫌棄,相反如獲至寶,這種純血統的英國帆船,可是最理想的偽裝,他不但立刻收下了這條船,而且給它起了個響亮的名字–“海鷹號”。

  於是,在盧克納爾爵士的親自設計監督下,這艘老艦就被送進了船塢,開始古怪的改造工程。

  改造中的海鷹號,附近還有幾條備用帆船,不過都因為德國味太濃,不能為伯爵所中意。

  盧克納爾的要求處處和普通的船隻不同,他設計了一個精美的船長室–包括那個古怪的飯桌升降機,而船舶的武器庫和兩門107毫米炮藏的十分隱蔽,就是登艦檢查,如果不知道暗門在那裡,也很難發現它們的存在。

  十分珍貴的一張照片,圖為藏在海鷹號側面擋板中的火炮


  同時,他下令建成特別巨大的能儲存燃料和飲料水的艙室,船員住艙之外還準備了多達400張床鋪的特殊住艙–您說伯爵你要開旅館阿?沒錯,盧克納爾船長考慮的十分周到,他想的是碰上了海上的英國船,自然不會客氣,可是俘虜的船員總得讓人家吃好睡好吧。

  要不怎麼說盧克納爾伯爵被稱作“古代騎士”呢?他還是很崇尚騎士精神的,英國人對這一點也很欽佩,不過“古代騎士”的稱呼只是私下裡說說,官面兒上還是把這個神出鬼沒的傢伙叫做“海上幽靈”。

  不過準備四百張床,伯爵的胃口未免大了點兒。。。

  這條改裝的襲擊艦還裝上了兩臺蒸汽發動機–打起來總不能真的靠帆追敵人的汽船吧。

  最後,盧克納爾讓小夥子們在船艙面上覆蓋滿雜亂的原木,外人眼裡,“海鷹號”就成了地地道道老式木材運輸船,說不定人家還要想–都是因為戰爭啊,連這種老掉牙的傢伙也要出來拉貨了。他們不知道這老傢伙實際上有小夥子都不如的好牙口。

  看著偽裝巧妙的海鷹號,伯爵志得意滿,就等著出海打獵了。

  當時,德國的海口已經都被英國海軍封鎖,要出港除了硬闖,就要裝扮成中立國的船隻了。盧克納爾把海鷹號裝扮成了一條挪威船。



  偽造航海日誌未免危險,盧克納爾伯爵這回當了一次間諜,他在德國特工幫助下,在哥本哈根冒港務監督埃克曼之名,單身溜上了一條很象海鷹號的挪威帆船馬耳他號,從船長室偷出了一套完整的航海日誌。

  在他的心裡,這種冒險遊戲顯然很對胃口,而馬耳他號粗心大意的船長做夢也不會想到他這樣一條老式帆船的航海日誌丟失,和正在進行的戰爭有何關係。

  海鷹號做好了出擊的準備。

  盧克納爾伯爵的準備可算天衣無縫,但是上帝卻想和他開個玩笑,在他等待出港的時候,德國間諜報告,那條真正的馬耳他號已經出海,行蹤不明。這下子熱鬧了,如果英國海軍同時在兩個地方,比如大西洋和紐西蘭,碰上兩條馬耳他號,盧克納爾的把戲馬上就要穿幫。

  不過這難不住德國人,盧克納爾找來專家對那本航海日誌進行了修改,海鷹號就搖身一變,成了“挪威帆船伊爾馬號”。12月16日,海鷹號滿載補給品,開始了遠征,目標是協約國在大西洋上的運輸線。

  選擇這個時間出海是有原因的,這時正是北大西洋狂風駭浪的季節,有利於海鷹號避開英國海軍在北海封鎖線上執勤的艦艇,同時,盧克納爾還有一個想法,那就是馬上就到聖誕節了,英國人不回家過節麼?



  他這是盯著人家回家過年呢,這想法和黃世仁一模一樣,您看,歐洲的老財和亞洲的思維上沒多大區別。

  說起來我要是英國人,真的可能回家過年了,因為英國為了封鎖德國海岸,不但派遣了大批艦艇晝夜監控各條水道,而且佈設了數萬顆水雷。

  英國人的水雷的確戰功卓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潛艇被英國水雷炸沉了44艘,據各種兵器擊沉數量之首。後來,受到戰果鼓勵,美國參戰後,英美在設德蘭群島和挪威西南角之間海域所佈設的“北海大雷障”,成為歷史上最長的雷陣。

  有這樣一條水雷長城頂著,英國人應該高枕無憂才對。

  實際上,英國水雷的戰果在北海的並不多,雖然這裡的水雷最多,最密。

  北海的雷陣對德國人威脅不大,因為它佈設的方位和數量,都被德國間諜準確的報告回去了,所以海鷹號穿越英國人的水雷長城不費吹灰之力–這也多虧了它的水兵技術精湛,操縱靈活。

  那時候有經驗的帆船水手已經和現在能用編譯語言程式設計的軟體工程師一樣鳳毛麟角,盧克納爾哪兒找來這麼多好水手呢?

  原來幸好德國海軍為了保持水兵的堅毅精神,對水兵依然保留有古老的帆船遠航訓練專案,所以,海鷹號能夠從軍中找到足夠的熟練水兵來操縱它的帆纜。今天,帆船遠航訓練依然是一些國家海軍的標準訓練專案。



  12月24日聖誕夜,海鷹號順利突破英國海上封鎖線,抵達冰島水域,大西洋航線已經在望,盧克納爾鬆了一口氣,覺得自己的運氣還不壞。

  然而,25日,聖誕節的晨光剛剛籠罩海面,海鷹號就發現在自己的前方駛來一艘大型戰艦,那桅杆上赫然飄揚著大不列顛的米字旗!

  來者,是英國皇家海軍輔助巡洋艦復仇號。原來,英國人也不傻,該過年過年,但是估摸著德國人會乘這機會玩點兒花樣,所以,巡邏上不但沒有放鬆,而且特別加強了對於北海航道的監視。

  海鷹號和復仇號狹路相逢。

  海鷹號的火力只有兩門107毫米炮,硬拼顯然不是對手。然而,盧克納爾並不緊張,他鎮定自若的按照英國人的要求停船,迎接英國的檢查員登船檢查。

  英國的檢查人員乘坐小艇登上了“挪威帆船伊爾馬號”,德國人緊張,英國人可不緊張,他們情緒不高,只不過是例行公事罷了,如果認為這樣一條古老的縱帆船是德國人的襲擊艦實在滑稽,這種想法大概和中國足球隊會奪取世界盃一樣荒唐。

  英國人是理智民族,沒有這種失去理性的想法。

  果然,盧克納爾的這個古為今用的招數,除了他自己,十個有九個會認為是發瘋。



  挪威船長盧克納爾熱情而自然的回答英國人的各種問題,航海日誌有點兒模糊?可不是,都是這鬼天氣搞的,上次我的船長室進水,所有檔案都被泡湯啦。想看看船員艙室?沒問題,跟我來。

  盧克納爾的船員都結結巴巴的能講一口英語,可是帶著濃厚的挪威口音,和英國人交流起來很困難–苦功夫的訓練派上了用場。

  英國人在船艙裡看到牆壁上貼著挪威的風景,桌子上是給奧斯陸大學女朋友寫的家信。。。哎,聖誕節還要出海,苦命阿。同病相憐的英國檢查人員和盧克納爾船長握握手,雙方互致旅途愉快的訊號後,英國水兵又忙著去找“真正的”德國襲擊艦去了。

  看著復仇號遠去的艦影,盧克納爾點上一袋煙。

  遠望大西洋上的船影,伯爵刀刻一樣的面孔上露出了一個猙獰的笑容,潔白的牙齒顯露出食肉動物的本相。

  1月9日,英國大型運輸船皇家加蒂斯號在阿德雷斯群島水面看到一條孤零零的老式帆船,這時,皇家加蒂斯號正照例從英國開往阿根廷,船上裝載著5,000噸煤炭。那條帆船發現皇家加蒂斯號以後,打出了一個訊號–“請告知正確的時間”

  皇家加蒂斯號的波特老船長看到對方的桅杆上飄揚著中立國挪威的旗幟,感到頗為同情,也就是他這個歲數,還能夠記得年輕的時候駕駛帆船是怎樣的不容易–因為長期出海,如果時鐘出了什麼問題,無法搞清時間可是個大麻煩。



  波特船長不疑有他,漸漸駛近對方。

  無庸多說,這條“時鐘出了問題的挪威帆船”,正是盧克納爾的“海鷹號”,皇家加蒂斯號正是他遇到的第一個獵物。

  盧克納爾已經觀察了皇家加蒂斯號很久,儘管它沒有懸掛國旗,還是判斷出了它是一條英國船。不過,鑑於獵物太大,且看來馬力強勁,盧克納爾爵士可不想和它來一次賽跑,於是,就拿出了這個請君入甕的招數。

  正當皇家加蒂斯號忙碌的用旗語向對方通報正確時間之時,一個意想不到的場面發生了。那艘挪威帆船的國旗忽然落下,取而代之的是德國的海軍旗!與此同時,帆船側面的護板落下,亮出了閃光的炮口。

  盧克納爾下令–向來船前方炮擊警告停船!

  轟!海鷹號第一發炮彈出膛了。

  奇怪的是,面對炮擊,皇家加蒂斯號卻擺出一副毫無反應的姿態,既沒有尊令停船,也沒有加速逃跑,依然大大咧咧的開了過來。

  這個反常的架勢,倒把盧克納爾嚇了一跳。



  炮彈出膛以後,盧克納爾等了好幾分鐘,但是皇家加蒂斯號毫無動靜,船上的水手各忙各的接著發訊號通知海鷹號現在是格林威治時間幾點幾分,彷彿德國人放得不是大炮而是炮仗!

  盧克納爾下令第二次發炮警告,這次的炮彈直接打在了皇家加蒂斯號的船頭前方。

  英國人終於有了反應,但不是停船投降,而是船頭左右搖擺,象跳小步舞一樣走起之字型的反潛航線來。

  莫名其妙的的德國人連發兩炮,一發打在皇家加蒂斯號船尾後方,一發超越桅頂。按照國際公法,攔截敵國商船,四發警告射擊之後如果對方還要逃逸,就可以擊沉了。

  還好,英國人好像突然醒悟過來,乖乖的掛起了白旗,停船投降了。

  皇家加蒂斯號是海鷹號的第一個犧牲品。



  盧克納爾很有紳士風度的請英國人的所有船員轉到海鷹號來,然後派一個小分隊登上比海鷹號大三四倍的皇家加蒂斯號,炸開通海門,把它送進了海底。

  眼看著這條大船漸漸翻沉,盧克納爾才饒有興味的把還在傷心的波特船長請來了,坐下,倒上咖啡問–我開炮你怎麼不停船阿?多危險吶。

  波特船長苦笑一聲,他到現在還以為自己在做夢呢,居然糊里糊塗讓一條博物館裡出來的老古董給俘虜了。

  原來,海鷹號的偽裝太逼真了,以至於它亮出德國海軍水面襲擊艦的身份,波特船長根本就沒有注意到,海鷹號第一次開炮,他的理解是對方在放禮炮,還覺得這位挪威船長很古典。

  海鷹號第二次開炮,因為炮彈在他前面爆炸,波特船長總算明白過來這不是禮節,但是他還是沒意識到“海鷹號”是敵人,而認為是挪威人發現了德國潛艇,提醒他注意呢,所以他馬上改走之字航線,躲避潛艇。



  然而海鷹號接著又是兩炮,他這才如夢方醒,發現對方的桅杆上換成了德國海軍旗,大炮正對著自己的駕駛室呢!

  從皇家加蒂斯號開始,協約國的船隻在大西洋上就開始接二連三的落入盧克納爾手中。

  10日,海鷹號的瞭望哨發現了一條沒有國旗和船名的輪船迎面駛來,但是從船體特徵看,這顯然是一條英國船。

  盧克納爾變了一個新的花樣,他掉轉航向,做出要橫穿那條船前方航線的姿態。一般來說,對方船長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減速讓道,因為帆船畢竟比不了汽船那樣機動靈活,這是對弱者的照顧。

  就像馬路上,如果您看見一輛汽車後窗戶上貼著“磨合”,總會讓三分一樣,是一種文明禮貌。如果對方減速,盧克納爾就會順勢派人跳幫奪船

  不幸的是這條船的船長顯然沒有紳士精神,它大大咧咧的開過來,毫無減速的跡象,幸好德國水兵技術精湛,否則就要被這莽撞的傢伙擦上了。



  怎麼淨碰上這樣的軸人呢?盧克納爾未必不會這樣琢磨。

  伯爵畢竟是海上老手,他索性操舵一個左轉,和來船形成了平行的航向,同時,升旗,放警告炮,喊話--我是德意志皇家海軍,來船停航!

  四發炮彈飛過,那條船猛然一頓,立即掉轉航向,提升馬力沒命的逃跑。這還了得,面對人家的大炮,這麼近還敢跑?我的船是追不上你,我的炮還能追不上你麼?盧克納爾下令開火。

  第一彈就擊中對方煙囪,第二彈給船身開了個大窟窿,對方–滿載法國陸軍用砂糖的英國輪船倫蒂島號終於停了下來。

  一隊德國兵氣勢洶洶,如臨大敵的就衝了上去,心想這船長真夠橫–逆會冒煙就以為餓們賣布的好欺負阿,不把餓們當菜阿!



  等衝進倫蒂島號的船長室,才發現船長哆嗦的跟樹葉子似的,哪有半點兒橫勁兒啊。德國人不解了–你害怕還不趕緊停船,跑什麼阿?

  船長光哆嗦不說話。。。

  倫蒂島號動作莽撞的逃跑行動使盧克納爾以為會碰上一個膽大包天的英國船長,誰知道對方不但膽子不大而且很緊張。他詳細的查問之後,才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原來這位船長實在是一個倒黴蛋,就在幾個月前,他的船剛剛碰上了德國偽裝襲擊艦梅沃號,當然是人被抓,船被沉,而且還被迫簽署了一份宣告,表示不再參與英德戰事。

  這當然是權宜之計。過後,船長換了份工作,又登上了倫蒂島號,哪知道屁股還沒坐熱又碰上了盧克納爾這個海上幽靈,他想著自己那份宣告還在德國人手裡,這要是再被抓去還能有好麼?之所以拼命逃跑,他不是膽量大,是嚇過頭了。

  盧克納爾聳聳肩,對這位船長撫慰了一番,讓他和倫蒂島號的船員轉到海鷹號上來–他心裡明白這種強人所難的宣告一文不值,所以也不深究。

  倫蒂島號呢?那就不要客氣了,海鷹號的廚房裡裝滿計劃給法國兵吃的砂糖以後,一陣炮擊,這條運氣不好的輪船就找海龍王開Party去了。


  鄭和七下西洋到底為了啥?揭秘驚人真相

  鄭和世稱三保太監,是我國明朝初期偉大的航海家。曾率領一支來自大明王朝、由200多艘船隻和兩萬七八千人組成的巨大船隊,以當時各國航海者無法想象的恢弘氣勢,打通了東西方的海上航線。

  可以說,鄭和下西洋對當今世界的交流產生的影響至今依舊存在,然而,那些航海的過程卻顯得撲朔迷離:鄭和是誰,他如何就成為了創造人類海上奇蹟的英雄?鄭和為什麼要七下西洋?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

  鄭和本來姓馬,雲南省昆陽人,幼年時期入宮後改姓鄭。明成祖選中他負責遠航是因為他既有能力,又是穆斯林。1405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船舶長44丈,寬18丈的就有60多艘,所載人員有2.7萬多人,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從1445年到1433年,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克服了重重困難,率船隊七次出海,進行大規摸的遠洋航行,途中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總共到過南洋、印度洋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南到達了爪哇,西北到了波斯灣和紅海、最西到達非洲東海岸,是歷史上人類征服海洋的空前壯舉。

  由於鄭和出使東西洋各國的詳細資料被燒燬,致使後人對鄭和下西洋知之不詳,對其下西洋的目的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猜測一:尋找建文帝?

  當年,燕王朱棣高擎“靖難”旗幟攻入京都應天(即南京)金川門時,建文帝見大勢已去。為了能順利地化裝潛逃,火焚皇后馬氏與太子朱文奎以製造假象。

  建文帝這一瞞天過海的高招為自己一時躲避追殺贏得了有利時機,但隨後朱棣很快便從屍體手上的一枚戒指辨明瞭死者的身份。不過,精明的朱棣不但沒有馬上揭穿事實真相,反而借題發揮,特意釋出詔告,向全國宣佈建文帝已“闔宮自焚” 。此舉目的就是能名正言順地登上皇位。


  建文帝是死於自焚?還是逃亡在外?這一歷史懸案,在眾多人的杜撰下,後來演變出建文帝流亡西南等不少版本,致使幾百年來史學界始終爭論不休。

  隨著1991年,南京建鄴路拓寬工地發現規模宏大的地下水道;1998年,又發現建文帝出逃的涵洞,目前基本上可以蓋棺定論:時年,建文帝並沒有死。

  於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便顯而易見地與尋找建文帝聯絡在了一起。

  虎口脫險的建文帝到底去了哪裡?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有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於是,鄭和下西洋是帶著皇帝使命的--尋找建文帝行蹤。

  而這一說法很快被學界推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範金民教授認為,把明成祖下決心派鄭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尋找建文帝這一說法過於牽強。


  其一,建文帝其人忠厚羸弱,被朱棣從帝位上趕下後,即使逃到國外也沒什麼能耐。這些情況朱棣應當明白,何必三番五次派鄭和率領二萬餘人的龐大船隊興師動眾出海尋找?

  其二,建文帝是否逃出南京城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不少跡象表明,建文帝在南京城被攻陷已經死於大火。

  其三,鄭和尋找建文帝缺乏充分的史實依據。《明史·鄭和傳》雖有記載,但即使《明史》也是處處矛盾。由於建文帝的下落無人知曉,《明史》的編撰者們就根據自己的看法來修正史。

  猜測二:耀威異域?

  《明史·鄭和傳》中曾有載: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異域”,這一說法也成了國外學者“鄭和侵略說”眾口一詞的觀點。但潘群經過反覆研究考證後得出結論:是“耀威異域”而非“耀兵異域”。


  潘群強調,“威”與“兵”,前者是揚我國威,是中國傳統的思想;而後者則是用兵打仗,是指軍事行動。這一字之差,牽涉到不同的政治見解。

  “鄭和侵略說”為“中國威脅論”提供依據。但史實充分證明,中國在鄭和時代就沒有侵略,沒有威脅,明成祖主張“厚往薄來”、“宣教化”,他說過對待別國千萬不能用兵,用兵是下下策。

  其實,鄭和七下西洋28年間只有過三次戰役,而真正意義上的軍事行動僅一次,還是被迫自衛反擊戰。從這一點來看,潘群的“耀威異域”還是有理有據的。

  潘群在研究調查中還發現,鄭和在第三次下西洋回國後,途經福建雪峰寺時曾拜望過建文帝。


  明朝遺民查繼佐所著,成書於康熙年間的《罪惟錄》中有驚人的記載,該書志卷三十二上的《建文逸記》說:“建文帝攜一子至浦江鄭氏家,後又納一妾,生四子……走住福州雷峰寺。三保下洋過之,泣拜於地,為之摩足。帝微囑三保舉事,泣對不能,別去。”

  無力迴天的建文帝削髮為僧,在幾個忠臣陪伴下從燕雀湖後宰門的一個涵洞口倉皇逃離京城。然後,被僧錄司左善世 (相當於今天的佛教協會會長)道衍和尚轉移到了一個最安全的地方。


  “這個安全的地方就是福建的雪峰寺。這段話記載了‘靖難’之後,逃出南京的建文帝的行蹤:他先後去了浙江浦江、福建福州,在這過程中,還娶妻生子,最後隱居在福建雪峰寺中。

  而巧合的是,鄭和在第三次下西洋回來後,在寺中遇見了建文帝,在這位前任帝王面前,鄭和哭著拜倒在地。建文帝要求他起兵反對永樂帝,幫助自己奪回帝位,但鄭和哭著對建文帝說,自己不能夠這樣做!”

  一方是以前的皇帝,雖被推翻,但總歸是正統,一方是追隨征戰南北的永樂帝,到底如何抉擇?只好“泣對不能”,這也似乎說明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尋找建文帝。

  猜測三:迎取佛牙?

  潘群教授曾向相關媒體透露過他的新發現:即鄭和第三次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迎取佛牙。據潘群介紹說,明成祖的重要謀士姚廣孝曾經隨鄭和下過一次西洋。


  編纂於民國二十年(即1931年)的《姚氏族譜》,記錄了姚廣孝這一明初名人的事蹟。族譜中說,永樂七年(1490年),姚廣孝全程參與了鄭和船隊的出航,經過今天的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

  姚廣孝是何人?他是朱棣王朝“智囊團”中最重要的一位。據《明史》記載,自從永樂年間,姚廣孝被朱棣召到京城之後,就一直是朱棣最為倚重和信賴的謀士。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推翻建文帝,姚廣孝出謀劃策,居功至偉。

  朱棣即位之後論功行賞,姚廣孝排在所有功臣的第一位,權傾朝野。姚廣孝去世時,朱棣還親自給他撰寫了神道碑碑文。厚遇如此,可見姚廣孝是永樂朝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

  “姚廣孝隨鄭和一起下西洋,足以說明船隊執行的是一項極為重要卻又萬分保密的使命。”潘教授說,很多古籍資料都記錄朱棣曾派人尋訪建文帝下落,由此許多人推理說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此事,甚至有些說鄭和在某次航海中找到過建文帝,只是向皇帝隱瞞了事實。


  雖然如此,潘群認為,鄭和下西洋的主要使命是迎佛牙。這是因為姚廣孝是一位級別非常高的官員,派遣這樣的官員出行,說明朱棣對第三次下西洋進行過謹慎的策劃,而迎回佛牙的事實以及當時隆重非凡的景象記載,也說明這一趟出航不僅順利完成了使命,而且得到皇帝的高度重視。

  古書中對迎佛牙之事的記述極富傳奇色彩。《大唐西域記》則記載了佛牙迎回以後,朱棣專門派人“於皇城內莊嚴檀金剛寶座貯之”。由此推測,說遠航的主要目的是迎佛牙,更加貼切。

  猜測四:招藩來貢?

  其實,中國和海外國家的貿易關係,自張騫出使西域開始就從未間斷過。到了明朝,明成祖派遣鄭和大規模地進行海外出訪,重燃一度在洪武末期停止入貢的貿易活動。

  從1405年到1433年這28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所贏得的成果遠遠超出最初的預想。至此,明朝不僅在南洋、西亞地區盛名遠播,更加深了中國對南洋一帶的風土人情的瞭解,為中外交往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418 字。

轉載請註明: 揭秘歷史上最厲害的海盜頭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