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盡)。死後被追諡為敬侯,後又被追贈太尉。
荀彧簡介 三國荀彧資料 荀彧的家族
荀彧是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縣)潁陰縣(治所在今河南許昌市)人。潁川這個地方現在看來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尤其在政治和文化上對中國更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是,在荀彧生活的那個時代,這個地方几乎成為帝國政治和文化的心臟,用舉足輕重形容也毫不為過。當時有“汝領多奇士”的說法。無疑,中國是一個官僚本位、權力本位的國家,懼怕形形色色的官員以及附著在他們身上的大大小小的權力,似乎是中國人最大的特點,大多數情況下,中國人價值判斷的標準是官位和權力。所以說,官位的高低、權力的輕重,決定了一個人受尊敬的程度,也決定著家族的榮辱興衰。不過,凡事總有例外。二世紀後期,腐朽的東漢帝國肢體上滋生著—種新的社會現象,人們對那些儒雅風流,敢於對抗權力計程車人們崇拜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而且,這種現象從當時的文化中心——汝潁地區,逐漸輻射到帝國的各個角落,並進一步衝擊、改變著人們的傳統觀念。這位荀彧的出仕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利的背景。荀彧的祖父淑荀是東漢歷期的—位碩學鴻儒,用現在話來說,就是知識淵博的大知識分子。在荀彧之前,這個家族的政治地位卻談不上顯赫。他的祖父荀淑曾做過相當於縣長一級的侯相。但為時不久,便棄宮回家務農;他的叔父荀爽倒是做了相當於總理級別的司空,但任期只有五個多月就病逝了。家族多名成員被宦官殺害。荀彧生活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和“個特殊的家庭,社會環境、家庭背景”已經為他選擇了今後要走的道路,也決定廠他以後不可更改的悲劇結局。
三國荀彧慧眼識曹操
荀彧出生於公元163年,距離黨人之禍發生只有四個年頭。到公九189年宦官被誅除,他二十—七歲。可以說,他是在仕人與宦官的慘烈的鬥爭中長大成人的。他本人從未親歷過殘酷的爭鬥,但是,家庭的大多數成員都牽涉其中,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時,他幼小的心靈受到了怎樣的震撼可以想見。伯叔的言行甚至鮮血使他從小就明白丁什麼是正義,們麼是邪惡,也讓他明白了何者當為,何者木當為。宦宵被誅除的這一年,荀彧但任了位於現在位於山東境內的一個縣的縣令。不過,新的混亂很快到來了,關西軍閥董卓控制了荀彧朝中大權,誅戮士人,廢立皇帝。他的叔叔荀爽走了—條曲線救國的道路,而荀彧眼見朝政混亂,拒絕合作,棄官返鄉。荀彧並不是一個消極遁世的隱士,他有著一顆擁劉扶漢、濟困救民的雄心。問題的關鍵是,在軍閥混戰,群雄割據的動盪歲月裡,到哪裡去尋找一個能夠實現自己理想的明主呢?
一、曹操與袁紹個人能力的對比
荀彧一度與袁紹近在咫尺。荀彧北上途中,冀州形勢發生了變化,袁紹奪取了韓馥的州牧之職。荀彧到達冀州後,袁紹待以上賓之禮;但是,荀彧很快離開了袁紹,轉投駐東郡(治所在今山東傢俱西南)的曹操,而與他一起到達冀州的潁川同鄉全部擔任了袁紹的官職。從各方面條件分析,似乎荀彧沒有任何理由棄袁從曹。從名聲看,哀紹家族四世三公,門第顯赫;而曹操的父親則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屬於名士抨擊的“閹宦餘孽”這一點使曹操一直受到一些人的詬病。從地位看,袁紹時任車騎將軍,曹操則只是一個奮武將軍,兩者相差兩級。從實力看,袁紹當時佔據了今山東、河北、山西的大片地區,可謂兵強馬壯;但曹操則只佔據了以東郡為中心的一片不大的區域,兵力薄弱。從荀彧與二人的淵源看,他和袁紹的家鄉毗鄰,就大地域概念而言,二人屬豫州同鄉,而且袁紹的父親袁逢曾聘任荀彧的叔父荀爽擔任官職,這應該是相當重要的社會關係;曹操是徐州人,與荀彧家族沒有任何淵源,相反,可能還存在某些過節,因為荀氏家族是當時的大名士,以反宦官著稱;而曹操的祖父曹騰是宦官隊伍中很重要的一員;甚至就相貌比較曹操也頗不如袁紹,袁紹儀表堂堂,相貌威嚴;而曹操則身材矮小,輕挑隨便。
經過以上:比較,即使智力稍有殘缺的人,也可以看出兩人的高下優劣了。荀彧以頭腦冷靜、洞察世事著稱,何至於饋昏糊塗到優劣不分的地步呢?實際上,荀彧超常的判斷能力以及擁劉扶漢的遠大抱負正是在棄袁從曹上體現出來的。對荀彧而言,擁劉扶漢的第一步就是蕩除遍佈各地的分裂割據勢力: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當前的實力固然重要,但發展前景更為關鍵。尤其是領導人的能力,根據荀彧的判斷,曹操遠勝於袁紹,這在他以後分析曹,袁的優劣就可以看得出來。
二、曹操於袁紹對待漢庭的態度
荀彧棄袁從曹,與袁、曹對漢室的不同態度有關。蕩平分裂割據勢力只是手段,並不是目的。荀彧畢生有著一個最高的理想和追求:那就是恢復劉姓皇帝的權威,維持漢室的統治,這可能是受到了祖父和伯叔的影響。如果所託之人有篡逆之心,自己的理想就將成為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即使蕩平群雄,又有什麼意義呢?因此,對漢廷的態度,是荀彧選擇明主的第二個標準。在這方面,袁紹顯然不能令荀彧滿意:公正地說,不能說在荀彧到達冀州之前,袁紹就有了取劉氏而代之的不臣之心,下這樣的斷語,袁紹在九泉之下大概也會喊冤叫屈。但是,說他缺少對漢室起碼的尊重和忠誠,即使起他於地下,他大概也會無言以對的。袁紹對漢室的不忠,首先表現在公元190年關東諸侯討伐董卓一事上。當時董卓在洛陽挾持了漢獻帝,袁紹沾了祖先的餘蔭,被關東諸侯推為討伐董卓的盟主。按說他身為盟主,對拯救蒙難的漢獻帝擁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其表現實在不能令人滿意。內於畏懼董卓兵強,他逡巡不進,致使漢獻帝最終被董卓挾持到長安。更令人失望的是,盟主之職成為他謀取私利的工具。他不但置漢獻帝於不顧,而且利用自己的名聲和威望,帶頭與關東諸將商議擁個新君,以撈取更大的政治資本。只是由於曹操等人的反對,以及被擁立者堅決拒絕,這一計謀才沒有得逞。可見,漢獻帝的安危,帝聞的命運,袁紹根本就沒有當回事。以後,袁紹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他在沒有漢獻帝授權的情況下,相繼兼併了名義上還尊奉漢廷的韓馥和公孫瓚,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擴充套件至河北、遼寧、內蒙一帶的廣闊區域。
曹操在對錶紹等人密謀擁立新帝取代漢獻帝時,其態度就十分明朗了;他對袁紹等人嚴辭譴責,認為關東諸侯起兵的昌首要目的是解救身處危難的漢獻帝,現在漢獻帝只是受制於董卓,並沒有亡國的跡象.一旦廢舊立新,將失去人心,導致天下動盪不安。正常情況下,維護漢獻帝的地位,就是對漢室的忠誡。曹操的表白,元疑與荀彧的終生追求不謀而合,從而贏得了荀彧的好感。雖然此時荀彧還沒有投奔曹操,但這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堅定了荀彧棄袁從曹的決心。曹操更為感人的行為.發生在關東諸侯時伐董卓的行動時:參加這次行動的,都是據有實權的地方軍政長官,他們的級別分別相當於現今的省長、市長。只有曹操是個例外,他的奮武將軍是一個級別不高的虛銜,他的軍隊則是以散盡家命財產為代價招募而來的。以這樣的身份,只要聽從盟主或其他諳候的命令就是了,無論出現什麼樣的問題,責任都不會找到他的頭上。可是,曹操偏偏犯了傻氣:關東各路諸侯又相觀望,畏懼不前時,曹操對他們痛加指斥,獨自一人率兵西進:以曹操一支偏軍抵抗驍勇善戰的關西軍、結果可想而知。若不是他的堂弟曹洪舍死相救,曹操也回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