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嬰兒的哭泣是令人不愉快的。這並不是像古老的傳說中所說的那樣,嬰兒的哭泣是在練習肺臟。你應該馬上作出努力,設法使嬰兒高興起來。你應走到嬰兒的身邊,找到他不舒服的原因,並加以解決。決不能採取“隨他哭去”的態度。這條建議在嬰兒的最初九個月或十個月尤為重要,因為這是你的孩子發展形成相信人或不相信人的概念的時候。這個概念基於當他發出請求的哭聲時,人們做出反應,使他滿足的經歷。如果你有反應,嬰兒會知道你會再一次做出反相信人們能幫助他。
因為你的嬰兒在被抱起的時候會表現出非常高興,那麼最好下個結論,你的嬰兒需要人抱。嬰兒在被抱著的時候能夠得到更多的視覺刺激、觸覺刺激、透過運動得到動覺刺激。嬰兒會用力依偎抱他的人,在感覺到刺激的時候,嬰兒會高興起來。因此,在孩子哭了兒分鐘後你當然要把他抱起來,就像他在夢中要翻身一樣。
研究證明嬰兒抱得時間長,哭得時間就短。我記得這個研究始於要找出嬰兒在一天中什麼時候最煩燥。透過這個試驗注意到,被試驗的嬰兒們在要哭的時候被抱了起來,當他們被抱了一小會之後,他就不哭也不像剛才那樣煩燥了。試驗的結果當然是抱著嬰兒能滿足他對刺激的要求,並且有助於補償婆兒的不滿足和減少煩燥。
但如果你讓你的嬰兒哭了好長一段時間,最終他就會認為別人再不會來幫助他。如果這種經歷重複幾次,如果這種無益身心的哭聲持續下去,嬰兒就會試圖透過其它途徑而不是向人來求得他需要的滿足。那些不得不自己來應付不幸的嬰兒,常常自已去尋求自我刺激,採取諸如前後晃動或搖頭晃腦的辦法。他們在遭受挫折的時候就想睡覺。
如果睡眠和自我刺激能夠幫助嬰兒減少不適,這種行為方式就會被固定下來。嬰兒就會逐漸產生一種不是變得內向就是迴避現實的習性。可以理解,嬰兒沒學會向人們尋求幫助。這種性格延續到成年會造成人的精神分裂。有時,在嬰兒哭泣時,他似乎是要一看到有人靠近他,他就會自動停下來,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嬰兒出生的六個月以後。雖然嬰兒在一開始需要用抱——這種肉體的接觸來獲得安慰,稍後他又會時時看著你。
在一年之後,他開始學走路的時候,他可能就不需要你總在他身邊了。他可能只需要你不時照看一下,這就是為什麼孩子有時停止玩耍,然後回過頭看你是否在身邊然後再繼續玩要的原因。孩子停止對肉體接觸的需要的傾向證實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一旦孩子最初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後,他就能應付在他以後的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挫折。
此外,強迫一個不能自立的新生兒去自立是不明智的。自立只有在他的依賴感得到滿足之後才能學會。我一次又一次地聽到父母們和受過訓練的護士們說,“小孩子哭就是想要人抱,別慣著他”。他們認為讓孩子有焦慮感是很重要的。所以,他們對孩子哭放任不管,並認為哭是人生道路上必須邁出的“正確的一步”,這是行不通的。
確實,挫折有助於認識生活,但必須考慮到挫折的嚴重程度、個人的忍受能力和出現挫折的前因後果。過於嚴重的挫折並不有利於認識生活。所以當家長們的認為,他們在教導較小的嬰兒忍受挫折時,嬰兒所學到的都是不要相信自己的家長會給自已以幫助。在孩子沒有自理能力時直接滿足他們的要求,幫助他克服困難是非常明智的。以後,隨著孩子不斷長大和隨之表現出來的應付挫折的能力的不斷增長,你就可以教誨他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