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的今天,才女林徽因出生了,從此開始了她非同尋常的一生,在她短暫的51年生命中,大師和天才紛紛路過,但最令人矚目的,依然是她和梁思成的情感歷程。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就讓我們跟隨這篇美文,再次走進這對傳奇伉儷的芳華歲月~
from十點君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四月天!”
春風拂過四月,總會想起“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的林徽因。
作為民國四大美女之一,她的愛情和婚姻總為世人津津樂道。
16歲的林徽因,在英國倫敦,遇上了天才詩人徐志摩。
而此時遠在清華的梁思成,一心等著她成為他的妻,梁思成對林徽因是一見鍾情,並認定她就是那個將要攜手一生的女人。
兩個男人,一個驚豔了時光,一個溫柔了歲月。
為什麼林徽因選擇和梁思成攜手一生?除了當時徐志摩的已婚身份,更多的是這段美好感情本身呈現給我們的答案。
愛是懂得 愛是包容
20世紀20年代的林徽因,可謂風華絕代。
同在美國留學的顧毓琇曾說:“林徽因的慕求者之多,有如過江之卿,競爭可謂異常激烈。”
追求林徽因的青年才俊雖多,但真正懂林徽因的人寥寥。
林徽因生性浪漫,但又理智清醒,她深知自己想要怎樣的愛情和人生。
所以當徐志摩,等林徽因許他一個未來時,她理智地拒絕了。
詩人追問:“就為了成就那虛無縹緲的道德?”
林徽因答:“道德不是枷鎖,而是對生命負責的態度。我不是沒有來,只是無緣留下。”
“路途的風景再美,也要捨得及時告別。因為它不屬於我。”
在林徽因的心中,除了愛情,還有夢想和抱負,還有對家、國的責任感。她的這種人生境界,是視愛情為生命的徐志摩所難以理解的,恰好梁思成能懂。
林徽因和梁思成,有著相似的出身和教養,生活趣味也十分相投,還懷揣著共同的建築夢想。他們有著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童年的林徽因生活在半封建的大家庭中,母親長期受冷落,她曾說:她愛父親卻恨他對母親的無情,她愛母親又恨她不爭氣。
這種家庭關係對林徽因的性格造成一定的影響,表現是急躁多於溫順,經常會和梁思成吵架。
而梁思成性格溫和、善解人意,像兄長一樣呵護她、體貼她,用愛和包容去抹平她內心的傷。
在建築設計方面,林徽因有著過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據他們一生的朋友費慰梅回憶,滿腦創意的林徽因,經常畫出一堆草圖便撂挑子給梁思成。
因為她知道,憑著他準確而熟練的繪圖功夫,肯定會將亂七八糟的草圖變成簡潔漂亮的作品。林徽因享受著這種被梁思成寵愛的感覺,而寵愛著林徽因的梁思成也是快樂的。
他們是愛人,更是知己。有時從對方的一個眼神中,就讀懂對方已瞭然自己的心思。有時他們相視一笑不說話,就懂得了對方的欲言又止。這種默契,讓他們的心貼得很近。
正如廖一梅寫在《柔軟》劇中的臺詞:“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愛情,完美地詮釋了“懂得”兩個字。
愛是相互扶持 愛是成就彼此
婚姻是人生一個新的起點,與什麼樣的人結婚,決定著婚後成就什麼樣的人生。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輝煌人生,是從他們牽手開始的。
1924年,為了兩人共同的事業和夢想,他們一起赴美國賓西法利亞大學攻讀建築學。
次年末,父親林長民在一起意外事件中,不幸中流彈身亡。突如其來的變故,曾使林徽因一度想放棄學業。梁思成堅定地站在她身後,一邊安撫她的喪父之痛,一邊為林徽因籌措她半官費留學的學費。
1928年,他們學成歸國,一起受聘於東北大學,組建中國第一個建築系,梁思成任建築系主任,林徽因任教授,開啟了他們攜手對建築孜孜追求的一生。
他們一起考察古建築,從1932年到1940年,他們的足跡踏遍了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實地勘察了2700餘處中國古代建築遺構。
當時日本建築學者斷言:中國境內已沒有唐代以前的古建築,要研究唐代建築,只能到日本奈良。
經過艱難跋涉,他們於1937年考察到當時國內唯一的一處唐代建築——五臺山佛光寺,找回了失落久遠的“民族建築歷史與文化精神”。
他們一起著書立說,在林徽因的協助下,梁思成著成破解被稱為“清代建築之謎”的專著《清式營造則例》、完成對宋朝李誡《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註釋、編寫中國建築專業的扛鼎之作《中國建築史》等。
梁思成在英文版《影象中國建築史》前言中說:
我要感謝我的妻子、同事和舊日的同窗林徽因......沒有她的合作與啟迪,無論本書的撰寫,還是我對中國建築的任何一項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的。
林徽因在中國建築史冊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一生最突出的三大成就:
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工作、為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設計紋飾和浮雕圖案、挽救了瀕臨停業的景泰藍傳統工藝。
這些成就的背後,有著梁思成默默地支援。
他們一生相互扶持、比翼雙飛,成就了中國最優秀的兩位建築大師。他們堪稱建築界的神鵰俠侶,亦如舒婷的那首詩: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愛是陪伴 愛是責任與擔當
婚前,林徽因曾在兩個男人之間彷徨過,她徵求父親林長民的意見,父親認為,梁思成是可以堪託死生的人。
林徽因懂了父親的意思。徐志摩才華橫溢、浪漫多情,但對妻子張幼儀態度決絕,在婚姻裡不夠有責任和擔當。
給得了浪漫的,給不了一世安穩,正如《上海灘》裡的馮程程註定不會嫁給許文強。林徽因嫁給了梁思成。
越是在經歷苦難的時候,越是能考驗真正的愛情。
抗戰期間,剛到李莊不久,林徽因肺結核復發,連續幾周高燒至四十度不退。
據女兒梁再冰回憶,當時李莊沒有任何醫療條件,病人只能憑體力慢慢煎熬。
無計可施的梁思成,擔起了醫生兼護士的角色,學會了靜脈注射,親自給林徽因打針。每看到咳成一團、嘴唇憋得發紫的林徽因,他心如刀絞,緊握她的手,小心地呵護著她,恨不得替她去生病。
在李莊的五年,林徽因一直臥病在床。梁思成學著蒸饅頭、煮飯、做菜,跟當地老百姓學著醃菜和用橘皮做果醬等。
家裡實在無錢可用了,只能去當賣稍值錢的物品,如衣物、派克筆、手錶等,都被“吃”掉了。梁思成常苦澀的逗笑:“把這隻表‘紅燒’了吧!這件衣服可以‘燉’嗎?”
雖然日子很苦,但梁思成從未想過逃脫或放棄,盡全力照顧林徽因,每次出門他總和朋友們提起,他惦記、擔心、心疼他那“可愛的病妻”。
躺在病床上的林徽因,一次又一次對生命悲觀失望......是梁思成一次又一次用愛燃起了她對生命的渴望,醫生曾斷言她活不過5年,她不僅比醫生預言的多活了5年,還做出了不朽的功勳。
想起他們結婚時,梁思成問:“有一句話,我只問這一次,以後都不會再問,為什麼是我?”
林徽因說:“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準備好聽我了嗎?”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他們用一生的愛和守護踐行了他們的愛情誓言。這大概就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吧。
愛是信任 愛是自由
林徽因繼承了父親善交際的特點,本身又是接受中西方文化教育的新時代女性,朋友甚多。
林徽因說過,她喜歡在思想和感情生機蓬勃的交流中領會生命的快樂。
她的家,北總布衚衕三號院,成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京城最吸引人的文人沙龍,聚集了當時最優秀的知識分子。作家沈從文、哲學家金嶽霖、政治學家張奚若、經濟學家陳岱孫等都是她家的常客。
他們有相似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專業結構,導致有不同的思想、見解和感受,在這裡融合碰撞。每逢此時,林徽因就會思路洞開、妙語連珠、靈感頻頻閃耀。
作家蕭乾曾憶當時,林徽因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梁思成常坐在一旁點頭稱是,時而與她相視一笑,眼裡滿是欣賞。
梁思成讓林徽因做一個自由的妻子,讓她的才華得到自由地發揮。除了建築,林徽因在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她的詩,唯美清新,是自然與心靈的契合,又總能讓人讀出人生的況味。
文學和藝術的修養,又助她在建築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品味。
真正的愛情,不是枷鎖,而是為你打開了新的視窗,讓你感受更多的愛與自由。
如果沒有心靈的自由,愛情是不能夠正常呼吸的。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礎上的自由,是婚姻保持新鮮和生命力的寶貴氧氣。
林徽因和梁思成這對學者伉儷,在相互扶持、相濡以沫中,攜手走過了風雨人生。
在林徽因離去後的二十年裡,梁思成沒被擊倒,為北京城市規劃以及古城保護嘔心瀝血,為他與林徽因共同的建築事業繼續傾盡了最後的心血。
在女兒梁再冰和兒子梁從誡的眼裡,他們是溫暖、親暱、充滿仁愛和責任的父母,他們給子女留下了世間最寶貴的財富—人格的力量,猶如一束光照耀著孩子們一生的路。
雖經歲月動盪,但孩子們始終不忘夢想與社會責任,分別在新聞和環保事業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婚姻冷暖,唯有自知。
梁思成說,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
林徽因說,如果她的人生可以重新安排,她仍然會選擇現在的家庭,因為這是理想的、完美的、充滿著詩意的家庭。
他們的一生雖歷經磨難,但始終不忘初心,用愛溫暖著彼此,也用愛成就了彼此。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遇到那個可以攜手一生的人,成就美好的愛情,也成就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