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彈窗推送已成為人們獲取資訊的重要方式,但也愈發成為各路APP惡意引流博眼球的工具。近日,國家網信辦表示,將採取專項行動對彈窗推送亂象進行打擊。
資料圖 製圖宋溪
推送跑偏,很大程度在於流量異化。統計顯示,我國網民人均手機APP數量已達56個,各平臺對使用者時間的爭奪已進入白熱化。如何從“桌面”中脫穎而出,如何完成“開啟率”“日活量”等指標,面對這些難度日益提升的運營課題,直觀易感的彈窗推送,愈發成為平臺刷“存在感”的抓手。君不見,每當APP安裝後,平臺都會追著討要推送許可權,即便“拒絕”也會反覆彈出,內容也從必要的訊息告知,走向利用人性的弱點、迎合低階趣味。更有甚者,違規釋出虛假資訊,導向錯誤、價值虛無。
彈窗變騷擾,眼球思維、流量思維難辭其咎。平心而論,海量資訊的時代,引流吸粉無可厚非,追求流量變現也是企業常情。但倘若以流量至上為導向,放棄“把關”之責,肆意“推送”未經證實的熱點爆點,甚至不惜以低俗庸俗媚俗等劣質資訊增加“日活”,那行業責任何在?價值倫理何在?從這個意義上說,“通知欄”雖小,卻是網路空間能否清朗的重要環節,專項行動直指積弊,正當其時。
亂象頻仍,亟須猛藥去痾,如何建立監管體系釜底抽薪、扶正祛邪同樣需要重視。APP功能各異,對推送的需求各不相同,甚至推送功能本身的創新潛力還有待發掘。基於此,監管手段太粗則收效甚微,手段太細則不利於正常商業經營,一種軟體一種策略更不現實。在這方面,我國對於APP過度索權問題的管理方式值得借鑑。今年5月1日,監管部門將所有APP分為了39種類型,並逐一劃定了索取個人資訊的範圍。清晰的權責邊界迅速降低了檢查成本,提高了執法效率。同樣,彈窗推送也可以分門別類制定運營規則,對內容、頻次、演算法做出精細化指導,實現治標治本。
使用者至上不能空掛嘴邊。事實上,一些宛若騷擾電話的訊息推送,已經嚴重傷害了使用者的網路體驗,關閉推送功能乃至直接解除安裝軟體也已是家常便飯。沒有了使用者體驗,APP便沒有了意義,不擇手段收割流量,使用者終會用腳投票。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鮑南
流程編輯 U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