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和朋友釣魚的時候他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村裡有一個荒廢的小水庫,裡面鯽魚密度很高,剛開始去釣的時候還經常能上二三兩的,但後面是越釣越小,大概釣了四五天以後就全變成了麻將鯽,這是為什麼?
我:哪有為什麼,都被你釣光了唄,大魚釣完了,肯定就只剩小魚了啊
朋友:我才釣了幾條魚啊,而且這好歹是個水庫,雖然範圍不大,但也不可能只有一兩百條魚吧。
我:那要麼是被電工“掃蕩”過了,或者網過也沒準。
朋友:不可能,這個鬼地方偏的很,正常人不會上去,我去了那麼多次別說電工網工了,連釣魚的人都沒有。
我:那意思是說你不是人咯,至少不是個正常人?
朋友:......
同一位置連續作釣多天,為何魚越釣越小?
水庫也好、魚塘也好,甚至江河之中都有這種現象發生,即剛開始能釣到很多魚、魚的個頭也偏大,但天天釣,魚就越釣越小、也越釣越少。江河範圍廣、跨度大而且水是在流動的,故情況比較複雜咱們先不說,先來說說水庫和魚塘吧,這類地方相對比較封閉,講起來也方便理解。
水庫和魚塘,只要是沒人養殖的,那可以確定裡面魚的數量就是固定的,所以釣一條就少一條,釣得人越多、水面越小、魚總體的數量越少,那麼資源敗的就越快,可能幾天後漁獲就會變差甚至空軍而歸。當你的魚越釣越小、越釣越少或者空軍開始變多的時候,並不能說裡面的大魚一條都沒了,有肯定是有的,光靠垂釣就想把水裡的大魚全釣完那是件很難的事,釣況變差的原因只是大魚數量少了以後,其他個體大的魚就會比較警惕,進窩吃鉤的機率也會變低。
尤其是那些被鉤傷錨跑的魚,它並沒有離開,還在窩子附近徘徊,只不過不再輕易吃鉤。魚兒們生活在一個水域,不可能全部扎堆在一個地方,它們也有領地劃分,除非你把這個地方的魚全部釣完,那其他地方的魚可能會過來佔位,如果你沒把這個地方的魚釣完,只是把它鉤傷了,那它就不再輕易吃鉤,但地方它還是佔著,其他魚也不會過來。當然這也得看魚,得是那些領地意識比較強烈的或者個體比較大的魚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我朋友說他釣的那個水庫比較偏,電魚網魚的沒有,其他垂釣的人也沒有,水庫鯽魚的密度比較大,可是釣了幾天就不行了,魚越釣越小。我問過他去那麼多次是不是都坐一個位置,他說是的,因為那水庫沒人打理、地方又偏,所以雜草樹枝很多,沒幾個地方能坐,他也懶得重新開闢釣位,每次只在一個地方釣。
水庫沒人管、魚的密度又高,那麼裡面的魚應該比較缺吃的,所以剛開始釣能釣好並不奇怪,釣了幾天以後,魚個頭變小了,不是水庫沒大魚了,而是他那釣位附近的稍大個體的魚被釣得差不多了,而且他每次也不打窩,直接是用餌料抽窩,釣完也是直接走,不補窩。
無論在哪裡,大魚的數量總要比小魚的數量少,而且個頭越大的魚也越警惕,假設他的釣位附近原先有100條二三兩的鯽魚,但80條都被他釣完了,那剩下的20條吃食就比較警惕了,即使想吃也搶不過成群的小鯽魚。
面對魚越釣越小,應該如何應對,你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調整
像我朋友這種情況,整個水庫說大不大但說小也不小,裡面鯽魚密度很高,而釣的人只有他一個,那明顯可以確定裡面大鯽魚還是有的,這種情況下要改變現狀比較容易,那就是換個釣位。
正如上面所說,一個水域中的魚不可能都扎堆在一塊地方,肯定是分佈在各個角落、且遠近深淺都有,一個地方的魚被你釣得差不多了,那就換個地方再釣,第一天釣不著沒關係,打個隔夜窩,第二天早點來肯定有收穫。
如果釣位太少不想挪地方,那就換一隻長竿,魚竿越長釣得越遠,相對來說也是擴大了搜尋範圍。有經驗的釣友應該遇到過這種情況,某個水域本來很好釣,但由於釣的人太多、魚明顯不夠分了,於是有人就開始用長竿,比別人釣得更遠、魚個頭和數量都會有所提升。
不換位、不挪窩、不用長竿,還想釣大一點的魚怎麼辦?
不止是我朋友遇到的這種情況,比如說一個小野塘,資源很好大魚也很多,但由於釣得人太多,把大魚都釣光了,後面再去釣都只有小鯽魚、小餐條咬鉤,這種情況也可以用我接下來要說的辦法。
我上面說了,一個塘只要不電不網不用抽水機,那要想把大魚完全釣完是不太可能的,至少短時間內不可能,釣不到只是因為大魚數量減少或者魚變滑、不再輕易進窩吃食。這種情況下咱們一定要改變窩料和餌料,鉤線漂能細當然好,但我覺得這不是關鍵,你先更改打窩思路和用餌,如果不行再配合小鉤細線。
在大魚數量少小魚鬧窩嚴重的情況下,窩料我認為是不用打多,但一定要打硬一點、不容易被啃食的東西,比如穀子、麥子、老玉米,最好能夠發酵一下,因為發酵的味道可以模擬水下食物腐爛的味道,能夠降低魚的警惕性。用谷麥等雜糧打窩,每個窩只需要一兩把即可,有條件最好做三五個窩,沒條件就算了,打完窩不要急於開釣,要給大魚一個試探時間。
大概半小時至一小時以後就可以下杆了,餌料也不要用商品餌,最好也是用麥子、玉米這種東西掛鉤,釣鯽魚可以用米飯,或者你用白麵單開,搓一個小小的餌團在鉤上即可。如果這個時候有小魚鬧窩,你不需要用太心急,把浮漂調高點,前期儘量減少起杆,遇到強有力的頓口或黑漂再起杆,目的是把頻率降低,這樣才有利於大魚進窩,如果你用麥子米飯掛鉤,小魚不鬧、大魚也不吃,那可以適當逗一下,提逗、平拖都可以,幅度不宜過大,五六分鐘逗一次即可。
說完水庫和野塘咱們再來說說江河
江河也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但相對會好一點,因為江河範圍大、跨度大、水又在流通,所以魚也是在動的,有些位置附近沒有魚、也沒有魚窩,你能釣到只是因為這個地方是魚道,魚在巡遊的時候路過才進窩吃餌。
如果是一些範圍很小的野河,水不怎麼流動,同時水下地形複雜、障礙物很多,那麼魚就會做窩,它就會像上面說的水庫、野塘那樣劃分區域,在自己的地盤待著,這種情況下你要是連續在一個地方釣好多天就會出現大魚被釣得越來越少、漁獲越來越差的現象。怎麼才能改變現狀呢?通常要等下一場大雨,河水上漲、下游的魚逆流而上,這樣情況才會發生好轉,老釣位又會有新魚補充。
如果不下雨不漲水,魚越釣越小越釣越少,能夠採取的辦法基本和上面一樣,要麼換個位置釣,要麼轉變做窩思路和更換餌料,把窩點附近剩下的幾條魚給釣走。
如果是樺尖、寬變窄窄變寬、岸邊樹蔭區等等的地方,這種地方一般魚不做窩,只是會巡遊路過或是短暫停留,那麼漁獲可能不會特別好,但釣起來並不難,你只要每次釣完以後再補充足夠多的窩料就可以。只要晚上不走水、沒人去釣或是電,那麼第二天你再去一般馬上能釣到,因為有吃的,魚就會留在附近,夏天溫度高、水溫變化大可能不明顯,春季冬季很明顯。
舉個例子:
前年冬天,我在村口的野河連續釣了好幾天,我選的一個位置岸邊都是水草,窩點外面又是一堆水草,也就是說我就釣水草與水草的縫隙中,這種地方基本都是魚必經之路,水深雖然只有一米多,但我釣得卻很好。我釣的第一天漁獲其實很平常,就一二兩的鯽魚釣了七八條,釣完後我用發酵麥子打窩,打了三四把,第二天再去釣魚個頭就大了,三四兩半斤的都上了,後面就一直延續這個套路,釣完就用麥子打窩,餌料就是蚯蚓,每天釣每天有,一斤重的大板鯽都上了兩條。
過了幾天我回杭州工作就釣不了了。但是後來我才知道,我走後第二天就有人去接窩,他那天釣了幾十條大鯽魚,野河能有這個收穫任誰都開心,於是他天天去,但可惜的是後面一天比一天慘淡,就釣了兩三次吧就不行了,原因也很簡單,他每天釣完就走,不打窩,只是下杆的時候撒兩把酒米,這樣誘魚的效率就降低了很多,和我文章開頭提到的朋友那情況差不多。
寫在最後
總結一下我的觀點,一個地方釣久了魚越釣越小,要麼是整個水域裡的大魚數量減少了,所以增加了作釣難度;要麼是這個釣位附近的大魚被你釣得差不多了。應對的辦法有:1、換位;2、換長竿;3、換打窩方法和餌料;4、找魚道,每次釣完後補適量窩料,增加誘魚的時間。
文章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寫的,不一定對,畢竟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魚情,希望大家能夠客觀看待。
【作者簡介】:小飛,一個90後釣魚愛好者,希望用文字記錄垂釣的美好、把心得留給需要幫助的人,歡迎漁友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