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3年9月21日,年僅52歲的清太宗皇太極突然駕崩,整個滿清上層集團陷入一片慌亂之中。為什麼大家如此驚慌?因為皇太極死得太突然,沒有指定接班人。國不可一日無君,誰來繼承大統,這是一個首要問題。
滿清入關前,實行的是八王議政制。就是由八位鐵帽子王,共同輔佐政務。這八個人中,就包括皇太極的長子、皇太極的第二任大福晉烏喇納喇氏所生的肅親王豪格以及皇太極的親弟弟睿親王多爾袞。
清朝並不是按照“嫡長子繼承製”來確定接班人的,所以理論上說,八位鐵帽子王都有資格爭奪皇位。當時的情況是,豪格的支持者比較多,因為豪格既是長子,又久經沙場,立下了許多功勞,所以兩黃旗許多將領以及圖爾格、索尼、鰲拜等重臣都傾向於豪格繼位。連八大王之中的鑲藍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禮親王代善,都是豪格的擁護者。
這些人擁護豪格的原因很簡單,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時滿清和明朝打交道也打得多,也受到了漢族立長的觀念的影響。而豪格本人也是志在必得,認為皇位非已莫屬。
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是一個權力慾很大、極有心機的人。他軍功顯赫,當時又主管吏部,所以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援。包括八王中的多鐸和阿濟格,都是他的支持者。特別是多鐸,與豪格的關係非常差,他認為如果多爾袞放棄的話,那就應該輪到自己或者代善來接班,怎麼著也不能讓豪格接班。
9月28日,八王議政會在崇政殿召開。這天天剛亮的時候,兩黃旗的人馬就聚集在大清門宣誓擁護豪格,圖爾格等人還率領了全付武裝的護軍,守衛在大清門外。
議政會上,多爾袞和鑲白、正白兩旗的代表堅決反對立豪格為君,雙方劍拔弩張,各不相讓。最後,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多爾袞和豪格都不要爭奪帝位,由六歲的皇子福臨接班,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輔政。這個方案最終被與會的所有人接受了。
這些大臣們之所以接受這個方案,是因為當時滿清還是僻處關外的一個小朝廷,以濟爾哈朗、代善為代表的王爺們都知道這個時候絕對不能因為皇位之爭大動干戈。反對這個決議的穎郡王阿達被鎮壓,歷經十七天的皇位之爭終於塵埃落定。
從結果上來看,多爾袞是贏家。他雖然沒有當上皇帝,但卻當了大權在握的攝政王,掌握了實權。而豪格是最大的輸家,因為豪格性格軟弱,優柔寡斷,缺少捨我其誰的霸氣。他這一退讓,終於將自己的性命搭了進去。就連支援多爾袞的多鐸事後也曾對豪格說:“和碩鄭親王初議立爾為君,因王性柔,力不勝眾議,遂寢。”
多爾袞掌權以後,採用策略,逐步分化瓦解當初發誓扶兩黃旗大臣。圖賴、圖爾格、遏必隆被廢黜,額亦都、譚泰倒向多爾袞,只有索尼、鰲拜等少數人沒有向多爾袞屈服。
順治五年,多爾袞派豪格進軍陝西,當豪格帶著射死張獻忠的大功回朝時,多爾袞指使豪格的手下希爾根檢舉豪格不遵祖制,起用罪臣揚善之弟吉賽為護軍統領,多爾袞乘機將豪格下獄。一個月後,豪格死於獄中。
豪格在當時佔據優勢的情況下,為什麼不堅持到底,反而接受濟爾哈朗的建議,讓福臨當皇帝,這是一個千古之謎。有人解釋說他是不想看到同室操戈,是高風亮節,是犧牲小我利益,是為了維護滿洲貴族集團的最高利益。但是做為一個政治人物,他不可能不知政治鬥爭中,失敗意味著什麼。雖然順治帝親政後,追念豪格生前的戰功,為豪格平反,重新封為和碩肅親王,但是人都死了,又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