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爭吵和父母的態度決定了他們參與集體活動的程度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當聽到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負時,家長往往怒不可遏。
小的時候,孩子之間的大吵大鬧,可能是不懂事,但是,更讓家長們擔心的是校園霸凌的出現,他對受害者身體和精神的傷害,可能伴隨終生,引發各種心理問題,讓人痛不欲生。
因此,當家長看到自家孩子被欺負,都會有自己的一些辦法,或者教孩子還手,或者找老師和對方家長,但是這些往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算從此以後,孩子不再受欺負,但是心理上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已經產生。
要想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沒有絕對的方法。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從孩子小時候就培養他們自尊自信不自私的品質:自尊自信可以不用去討好別人,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而不自私則可以避免被孤立。
這些品質不只是跟孩子口頭說說就能具備的,而是要在生活中實踐才能慢慢體會。
每天,小區裡常常見到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帶著自己的孩子圍在一起玩。這對於那些沒有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是一次難得的跟其他孩子交流玩耍的機會,同樣,也是矛盾發生的聚集區。
很多時候,孩子們會為了爭奪一個玩具而互不相讓,也有的孩子會為了別人說的一句話而嚎啕大哭。
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父母在這種情況下的態度影響孩子以後是否能夠參與到別人的團隊的態度。
這時,家長的反應多種多樣。有的家長會很生氣,帶著孩子轉身就走,有的家長會帶著孩子跟別的孩子提出各種要求,也有的家長會裝作沒看見,完全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什麼樣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例如,當兩個孩子競爭玩具時,玩具被對方搶走,他們的孩子渴望玩耍。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互相討論,我們可以一起玩嗎?”如果他們不同意,他們可以對他們的孩子說:“你可以用玩具換遊戲。”。另一個人不同意交換,讓孩子說,“等一下,你可以在他完成之前再玩一次。”或者“你們兩個同意一個人玩多長時間,讓另一個人玩。”。
即使以上的方法都不能讓孩子得到想玩的玩具,那也不要擔心,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得到一些建設性的建議和方法,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時,就具備處理能力了。
同時,他也感受到了父母對待這樣事情的積極態度:首先,孩子非常確定,媽媽支援自己在這裡跟小朋友玩,其次,孩子確定,媽媽是信任我的,而不是永遠在指責我,第三,媽媽對周圍人的態度是友好的,即使與別人有了矛盾、吵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可以修復。
這種積極的態度,會對孩子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決定孩子以後是不是願意參加到團隊活動中,是否有熱情和自信能處理好團隊之間的問題。
孩子之間的爭吵,是成長過程中比不可少的經歷,家長不應該將之視為洪水猛獸,而應該用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孩子將來面對同樣困擾時才能更有自信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