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 齊桓公與管仲是什麼關係?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

據《三國志》裡的記載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樂毅,周圍的人還很信服。這是正史的記載,並不是《三國演義》這樣民間小說的杜撰,那麼事實上這樣嗎?諸葛亮即使再有才華,在講究謙虛謹慎的古代,這樣大張旗鼓的宣傳自己,不是有吹噓的嫌疑嗎?這可是古代讀書人的禁忌啊。

諸葛亮漫畫像

我想這其中有幾個原因,一是當時諸葛亮隱居南陽,躬耕隴畝,心裡其實是很鬱悶的,並不是那樣表面看起來的瀟灑的。因為諸葛亮作為讀書人的代表,學而優則仕,他當然想找到一個明君,好施展他的才華,只是他身處三國亂世之中,暫時沒有出現讓他眼前一亮的人物,所以只好隱居鄉下。再有諸葛亮有著讀書人的清高,他這麼說也是為了宣傳自己,他不願意自己屈尊去尋找明君,而是希望明君給他面子,親自來請他,這樣他便有臺階下,才顯示出他的高風亮節,你看不是我願意出山的,是人家幾次請我我不得已才出山的,文人的這點心思,最後便宜了劉備。

還有我懷疑諸葛亮不可能時時刻刻這麼吹噓自己的,如果是這樣,那周圍的朋友早就厭煩他了。他可能在某個場合下這麼說了一次,加上週圍朋友的宣傳,就變成他常常這麼比喻了,他也不解釋就默認了,從此孔明先生智慧化身的名號打出去了,才有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成就了一番佳話。

齊桓公與管仲

春秋時期齊桓公與管仲的故事一直被當做君主知人善任,不計前嫌與臣子誓死報恩,權利輔佐的典型,一直為後人所稱讚。齊桓公與管仲之間和諧的君臣關係也是極為難得的,不過這種關係的形成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管仲拜相

齊桓公的心裡也未必毫無芥蒂的,只是管仲是真的有才,齊桓公為了圖謀霸業必須要用上管仲,管仲能為他抵擋來自舊貴族的很大阻力,因為管仲出身平民,沒有什麼背景,也跟朝廷中各勢力之間都沒有交際,所以任用管仲所遇到的阻力要小一些,管仲改革的時候也不會顧及那些反對者的意見,所以齊桓公用著放心,這也是齊桓公能夠善任的一種很重要的原因。

從後來齊桓公與管仲的相處情形來看,他們之間的關係也不是很融洽的,管仲一開始並不被重用,後來管仲藉著齊國動盪的機會向齊桓公進諫,才有了展露頭角的機會。管仲趁機向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幫助齊桓公稱霸,這真迎合了齊桓公想成就千秋霸業的夢想。所以說下屬有時候不光要能琢磨事,還要能琢磨人,摸透領導的心思,領導也不用為一點小過節而斤斤計較,因為太糾結於小事上,往往就會矇蔽了雙眼,就會埋沒了真正的人才,領導與下屬是一種相互成就的關係,哪一頭出了問題都不行。這便是我們從歷史學到的經驗。

管仲非仁者與

《管仲非仁者與》文章中主要記錄的是孔子與他的弟子對管仲的一些評價和議論。文章開頭子貢向孔子提問,關於管仲能不能算得上是一位仁人的問題,子貢很困惑,齊襄公死後管仲本致力於幫助公子糾取得王位,但公子糾最終敗給小白,小白最後成為了齊桓公而且殺了公子糾,而管仲不僅沒有為公子糾殉死反謀,而做了齊桓公丞相。

管仲紀念館前的雕像

對於子貢的困惑孔子解釋說:“如果不是管仲利用自己的才能幫助齊國變得強盛,那麼齊國的百姓就不會有這麼好的生活,就連你和我也會穿著胸口敞開的衣服死在山間的溝壑中,而不是像現在這樣。”

在這篇文章還記錄了公孫丑和曾西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公孫丑問曾西,如果曾西在齊國任職的話有沒有可能能夠和管仲相提並論,曾西和管仲誰更賢能呢?聽到公孫丑的話曾西非常的憤怒,他告訴公孫丑:“管仲得到了君主的信任,行使著國家的政權,但他為國家所做的功業卻太少了也太過卑微了,所以我不屑於和管仲比較。”

這一篇文章中記載的兩次討論,孔子與子貢的論述肯定了管仲為齊國所做的偉大功業,透過管仲為人民帶來了幸福的生活而確定了管仲的才能。而公孫丑與曾西的討論對管仲的功業卻是相反的態度,曾西認為管仲為國家所做的根本不算什麼。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管仲一生的功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判。


 

管仲改革的作用

管仲改革的作用和目的就是增強齊國國力,幫助齊桓公登上春秋霸主的寶座,這是客觀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不過管仲改革的作用遠不止於此,他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

管仲畫像

管仲首次改革的用人制度,就是透過民間推薦加政府考核來選用人才,這是後代察舉制和科舉制的雛形,齊國因此選用了一大批治國人才,朝廷上下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局面。他把全國的人口按士農工商劃分職業,避免了人民為生計奔波,也維護了社會的安定。管仲將製鹽業和鑄錢業收歸國有,運用這兩大槓桿工具,首次運用政府的力量來調節財政和稅收政策,開創了政府幹預經濟的新模式,這是史無前例的創舉,至今仍然沿用。

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聯合北方各諸侯國抵抗少數民族犬戎的侵擾,保全了中華民族的根基,使得華夏文明得以生生不息,從這個意義上說管仲不愧是華夏第一人,是為中華民族的延續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偉人,雖然管仲改革有其不徹底的地方,但是連近代學者梁啟超都稱讚他是華夏第一流人物,可見管仲改革的作用非常巨大。

管仲名言

管仲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管仲一生經歷坎坷,早年時候因家境貧困,懷才不遇,空有大智,卻報國無門。好不容易得到了公子糾的賞識,成為了公子糾的謀士,卻因為公子糾沒有爭得王位而淪為魯國階下囚,最終還好有好友鮑叔牙相救,才成為了齊桓公的宰相,從而一展宏圖大志。

管仲石像照

管仲一生之中寫下了諸多的名言,以供人識人自省。在政治方面的名言就是“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以及“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具命也。”這兩句流傳的最為廣泛。管仲的這兩句名言將法律的重要性充分的表露出來了,讓各國諸侯以及政治家們封為經典。

而在禮儀廉恥這一個方面,管仲也有名言留下。“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以及“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說明了禮義廉恥對於一個大國的重要性。如果一個國家的人都不懂得禮義廉恥,沒有教化,是走不遠的。只有成為了禮儀之邦,才能夠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可,才能有立足之地,從而不斷的發展壯大。

關於民生問題,管仲說了“均地分力,使民知時也。民乃知時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飢寒之至於身也。”表達出國家要將土地按一定的規則平均分配,讓百姓有土地可以使用,自然就可以安居樂業,還可以增強百姓的生產積極性,為國家增加稅收,提高綜合國力。

管仲三熏三沐見齊桓

管仲相齊的故事廣為流傳,管仲是春秋時期最傑出的丞相,因為在管仲的幫助下齊國逐漸富強併成為了春秋時期的霸主。齊桓公任用管仲實施政治改革,改革後齊國國內的氣象煥然一新。我們都知道管仲相齊在齊國大展才幹,但很少有人瞭解管仲三熏三沐見齊桓公的過程。

管仲和齊桓公議事的塑像

齊襄王死後管仲本來是幫助公子糾來爭奪皇位,可惜最後是小白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勝利,齊桓公登上皇位後在鮑叔牙的舉薦下不計前嫌決定重用管仲,管仲對於齊桓公很是感激。

當時的管仲由於曾幫助公子糾與齊桓公作對所以逃到了魯國,齊王的使臣到魯國以問罪的名義將管仲帶回了齊國,可入國後齊國人為管仲三熏三沐來表達尊敬之情,在當時的齊國人們對沐浴很看重,三熏三沐更是沐浴中最高的禮遇。齊桓公對管仲的禮遇和尊敬讓管仲很是感動,從此以後他作為齊國的丞相一心輔佐齊桓公,幫助齊桓公治理國家,最終使得齊國成為春秋時期最強盛的國家。

管仲三熏三沐見齊桓的故事被記入史冊廣為流傳,齊桓公不計前嫌的任用賢才,禮賢下士的故事也成為了後世君主的榜樣。管仲三熏三沐的故事不僅僅表現了齊桓公是一位明君,而且還向讀者們展示了春秋時期齊國對沐浴禮節的重視,事實證明只有懂禮的君主和懂禮的國家才能逐漸變得強大。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381 字。

轉載請註明: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 齊桓公與管仲是什麼關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