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和張獻忠都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正是他們的互相響應和配合才使得明末統治者疲於奔命,大明近三百年的江山社稷甚至還因此轟然倒塌。比較有意思的是,明朝末年,李自成和張獻忠都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李自成的國號是“大順”,年號是“永昌”,而張獻忠的國號則是“大西”,年號是“大順”。眼尖的人已經看出來了,李自成的國號和張獻忠的年號竟然是一樣的,這難道只是個巧合嗎?
李自成和張獻忠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國號和年號的區別,國號指的是行使國家主權的政權名字,是代表一個國家法定統治政權的官方名稱,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國號是“夏”,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每一個朝代的名稱也就是當時的國號,比如說“唐”、“宋”、“明”、“清”等等。
清朝的國號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由漢武帝首創(其年號為建元),後世一個皇帝至少擁有一個年號(最初一些皇帝碰到大事就可能會更改年號,到了明清時期便不再更改,基本上都是一個皇帝用一個年號),比如朱元璋的年號是“洪武”,朱由檢的年號是“崇禎”,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是“康熙”等等。
錢幣上的年號
言歸正傳,既然李自成的國號和張獻忠的年號都是“大順”,那麼就必定存在到底是誰先使用這個名稱的問題。據歷史記載,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稱帝,建立“大順”國,年號為“永昌”,同年11月16日,張獻忠在成都正式稱帝,建立“大西”國,年號為“大順”。所以說是李自成先用“大順”這個名稱,那既然這個名字已經被用了,張獻忠為何還執意要用同樣的名稱呢?
李自成
至於李自成“大順”國號的由來,我們不得不提明初一則關於劉伯溫的寓言故事,據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曾經讓劉伯溫占卜一下明朝壽命的長短,劉伯溫占卜以後只說了一句話“遇順則止”,意思就是說明朝遇到“順”會滅亡。據說劉伯溫的作品《燒餅歌》中,就有“遇順則止”這句讖語,至今還在廣為流傳。
燒餅歌
李自成的軍師宋獻策是一個“精於六壬、奇門遁法及圖讖諸數”的人,此人文化水平雖然不怎麼樣,但占卜算卦卻比較在行,對劉伯溫也頗有研究,而且“順”還有“應天順民”的意思,所以作為李自成集團的重要決策人之一,他建議將國號定為“大順”也就不奇怪了,其中意思就是說“大順”取代“大明”是歷史的必然趨勢!至於張獻忠後來為何又將“大順”定為年號,或許是因為當時李自成已經被大清軍隊打得先後退出北京和西安(“大順”國於1644年正月建立,四月失守北京,次年正月失守西安),倉皇逃亡南方,張獻忠此時剛好有收攏李自成殘餘力量,大有接過其歷史接力棒的意思。
張獻忠
事實證明也是如此,李自成在湖北通城九宮山意外犧牲後,“大順”國由此滅亡(餘部被南明隆武集團招撫,改編為“忠貞營”,聯明抗清)。此後,農民起義軍中的“大西”國重新扛起了抗擊清軍的任務,張獻忠犧牲後,其義子李定國一度“兩闕名王(連續大敗大清的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謹親王尼堪),名震天下”,使南明抗清形勢一度出現了“中興”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