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孔子 文化名人孔子故居在哪

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一生中大概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至於孔子究竟是什麼家?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他是我國曆史上的一位偉大教育家,他的教育工作,對我國古代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偉大教育家孔子雕像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始者。關於他的祖先,曾是宋國的貴族,那時由於遭到遭難,遷居到魯國。在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十七歲時,母親也離他而去。他一生的教育全靠自己自讀自修,好學的他還拜了好多個師傅,所以不論是禮儀還是音樂、射箭,他都是樣樣精通。

他的一生在政治上沒有較多的貢獻,年輕的他做過微不足道的芝麻小官,直到五十多歲的時候才當上了魯國的宰相一職。可惜光景不長,由於政治上意見不統一,於是一氣之下就離開了魯國,開始了他的周遊列國之行。近十年的時間才回到魯國,埋頭於講學和正立古書籍。

他的思想核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同時提倡“愛人”,要求統治者相親相愛,愛惜民力。其次,還主張嚴格遵守“禮”的規定。之後周朝就利用這“禮”的原則來區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級的典章制度。自漢以後,成為兩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孔子在教育這方面,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舊傳統,推出私人講學的風氣。還提出“有教無類的口號”,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對今天的教育意義是極其大的。

文化名人孔子故居在哪

眾所周知,孔子是我國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為我國文化史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他的故居也成為山東一大著名景點,令不少遊客爭相前往,只為欣賞和感受故居中依舊存留的文化氣息。

孔子故居

孔子故居位於山東曲阜市,孔子故居分為孔廟、孔府、孔林,無一不是令人稱讚的建築。

迄今為止,孔廟是儲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物群之一。孔廟佔地約200畝,南北長達1千多米,是眾人供奉祭祀孔子的廟宇,令不少遊客慕名前來。

衍聖公府,俗稱“孔府”,是我國現在唯一一座較完整的明代公爵府,據有號稱“天下第一人家”的說法。而衍聖公是孔子嫡裔子孫、世襲爵位,其職責是管理孔子的祀事及孔氏的族務。初期,孔府只有三間宅子,只是後來伴隨著孔子地位的提高,才逐漸擴大形成的。孔府中每一處建築都具有濃重的文化氣息,遊覽其中都會感受豐厚的文化底蘊,並且孔府中記憶體中國延時最久、儲存最完整的私家文書檔案近30萬件。

孔林本稱至聖林,是孔氏家族的墓地,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墓地。孔子死後,他的弟子把他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那時候還是“墓而不墳”,只是後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成為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建築。

1994年孔廟、孔府、孔林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後人所懷念孔子,感受當時儒家氛圍所必去的一所名築。

孔子論孝講述了什麼道理

孝這個字,是一個上下結構的字,上邊有老,下邊有子,而老代表著兩個年老的雙親,而子代表他們下面的子女們。因此孝就是身為子女,就要孝順父母;而且又有子揹著老的意思,意味著在父母年老之後,行動不便,子女們需要揹著父母代步,充滿著感恩之情。

孔子跟弟子論孝

關於孝,在《論語》中,孔子曾多次提到,並且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跟自己的弟子討論孝的真諦。

孔子說:“當我們的父親在世的時候,我們要觀察他的志向;在父親去世了的時候,得觀察他的所作所為;假如你能做到三年不去改變父親的方向,那這就是孝。”在他的眼裡,孝就是對父親的百依百順,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來改變他的行為,對他有所不滿,這就是不孝。

子游曾問過孔子,什麼才是孝,孔子說:“如今什麼才是有孝的人呢,那就是能夠贍養自己的父母。人雖然能夠養活的了狗和馬,但是對它們不尊敬,這又有何區別呢。”可見孔子認為在贍養父母的同時,還得需要對他們尊敬,是晚輩對長者的尊敬,即位孝。

孔子說:“你的父母都還在活在人世,作為子女的就不應該出遠門,如果非得出遠門,那就去一定的地方,一定要回去。”孝是日常的,需要對父母不斷地贍養,需要常常服侍在父母左右,而不能出遠門,讓他們擔憂。

孔子說:“關於父母到底是多少歲,我們是不能不知道的。一方面替他們長壽感到竊喜,另一方面對他們年老了感到憂傷。”子女需要在意父母的年齡,對他們年齡的關心,就是孝。


孔子說的人生三戒是什麼

孔子不僅是歷史上的思想家、政冶家、教育家,而且對於養生還是有一套的。據歷史資料的記載,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不僅進生活質量差,而且還經常缺衣少藥,人均壽命也很短,而孔老夫子卻能享年72歲,在那個時代也算是長壽了。那麼,孔子為什麼能活這麼大歲數呢?

孔子影象

追溯相關的《論語》記載,其中就有一篇關於養生的文章就是《三戒》。其中的主要內容就是告誡君子不能做的三件事情,他們分別是: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在這裡面,,孔子勸告人們在少年時期到老年時期的時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簡單的從字面上來看,他提出來的“三戒”看似針對的人群是少年、青年、壯年、老年。但實質上這一理論對於身處補貨之年的男性老說,更為重要一些。同時他也是在提醒大家要戒的東西往往是我們自己最喜歡,最在乎的東西。在年輕的時候認為愛情是最在乎的,可以為了愛情拋棄所有,甚至可以是生命。中年時期,認為最在乎的就是事業,為了名利而鬥得你死我活。老年時期,金錢無疑是那些老人或半老人最在乎的東西。所以孔子在這裡提出《三戒》就是讓人們懂得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善待自己,不要到老了才後悔。或許正是這樣的原因,孔子才會比那時的人長壽。

聖人孔子的生平事蹟簡述

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魯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時,孔子出生於春秋末期的魯國陬邑,也就是當今的山東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學派思想的始祖。孔子是從宋國逃出來的殷遺貴族的後裔,宋國夏邑是其祖籍,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雕像

孔子自小過著清貧的生活。三歲時,父親就離開人世。母親顏氏就帶著他離開出生地尼山,來到闕里。生活拮据的他,做過許多工作來補貼家用。雖然經濟上困難,但也抵擋不了孔子對求學的熱情。孔子聰明早慧,對知識非常的渴求,經常去拜訪各位名師,請他們指教,向他們學習。

17歲時,孔子的母親顏氏離開人世。孔子多方打聽才將父母親合葬在一起。19歲時,給貴族擔任職事,管理東西。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後一年便有了第一個兒子孔鯉。23歲,孔子開始招收徒弟,在民間進行講學,開設了私人講學之風,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還到各國去周遊講學,推廣“仁”“禮”的思想,傳播教育文化,開創了儒家思想。除此之外,曾擔任國家官職,與權貴鬥爭;雖然多次遭遇艱險,但還是有幸的存活下來。

晚年被接回魯國,雖未得到重用,但在期間,他專心編著了《春秋》等書籍。73歲逝世,死後葬在了泗水。他多姿多彩的傳奇一生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儒家孔子的禮學思想是什麼

中國素來被稱為禮儀之邦,禮一直都是我們中國崇尚的文化,它代表一個國家的內涵、深度及強大。俗話說“禮尚往來”,“先禮後兵”……,禮已經成為我們中國文化不可割捨的一部分。孔子的禮一直是我們尊崇的文化,也是我國禮文化的奠基石。孔子的禮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孔子的禮

 

首先是“克己復禮”,要看一個人的文化素質修養及所謂的家教,那就要觀察他平時的行為交往,禮一般都是隱蘊其之中。懂得剋制自己的行為,在禮的範圍內做規範的事,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學識、有內涵的人。在自尊的基礎上還要學會尊重理解他人,懂禮用禮是必不可缺的,這是前提條件。

其次“以和為貴”,一個人有修養內涵還不都,在人人往來的社會環境中,以禮待人,以禮和人,特是極其重要的。家庭、社會,上至國家,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和”。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庭和諧了,人人交往和諧相處,社會也會跟著和諧,國家就會達到一個太平盛世的境界。

最後是“以禮治國”,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拯救和恢復西周的“禮”一直是他的夢想和追求,他主張以禮治人,以禮服人,反對“法治”,他相通道德的力量比刑法更有說服力,更能使人民信服。這一思想在他的種種行為中皆有體現。

孔子的“禮”一直是我們推崇的文化,“禮”從古存留至今,是一種摸不著看得到的文化。它對我們生活文化乃至方方面面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96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孔子 文化名人孔子故居在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