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點三國中三位大佬的用人觀,不喜歡劉備動不動就抹淚表關心的行為,也不喜歡孫權見誰都喊兄長、長輩的做法,相比之下,被稱為“一代梟雄”的曹操,其識人、用人的手段,才最具有借鑑意義,也被世人所稱道。
求才若渴、唯才是舉
在三國時期,互相攻伐、爭奪政權的程序中,曹操為羅致人才,共釋出過三次求賢令,這是同時代的其他人都沒有做過的。
第一次是建安十五年(210年),第二次是建安十九年,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當然,網羅人才自然不能靠一紙榜文就能解決,但這三道求賢令顯然也不是在做秀,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態真是躍然紙上,讓人心動。事實亦復如此。只要有高人來歸,曹操就情不自禁,喜形於色。
如初平二年(191年),荀彧棄紹投操,被操贊為“吾之子房”;又如建安五年,許攸棄紹投操,喜得曹操“聞攸來,跣出迎之,撫掌笑曰:‘子遠,卿來,吾事濟已!’”
集眾智,用眾力,不搞一言堂
漢魏之際,就用人本領而言,實無人能出曹操之右。在專制社會,最怕那些昏君權臣拒諫,搞一言堂,堵死群臣建言之路。曹操對此顯然有所認識,因而在建安十一年曾發出一道《求言令》,旨在敞開言路,鼓勵大家建言獻策。開明的曹操自己不搞一言堂,也堅決反對僚屬的“面從”。
而事實也證明,曹操從漢末群雄中勝出,決不是靠搞一言堂,而是靠廣泛採納諸多謀臣的建議,其中如荀彧、郭嘉、荀攸、賈詡、許攸等在關鍵時刻,都提出過重要建議,貢獻尤著。而每當戰勝克捷、論功行賞時,曹操對於麾下多謀善斷、積極建言獻策的荀彧、郭嘉等謀臣也沒有忘記,而是一再突出“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並給予重獎。
用人重大局、講團結
建安元年,劉備為呂布所敗,前來投奔曹操。曹的謀士程昱說:“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如果從把政治上的重要對手消滅於萌芽狀態這一角度考慮,程的想法不無道理。但曹另有一番考慮,他說:“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在漢室陵夷、群雄初起之時,曹操的這一人才大局觀明顯要高人一籌。用人重大局,必然要講團結。作為許下政治集團的核心,曹操常能做到以己度人,且賞功罰過非常嚴明,這對穩定軍心、鞏固內部隊伍而言,其作用不言而喻。
如在官渡之戰後,曹操發現袁紹軍中文書有若干是“許下及軍中人書”,這一發現肯定令他震驚不小,如果處理不當,也必定埋下內亂的種子。但曹操在震驚之餘,非常冷靜也非常果斷地決定“焚之”,並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乎?”這一句話,就給那些有問題的同夥吃了定心丸,也把團結問題解決了。
用人不拘一格,親仇不避
用親不必說,用仇用降很值得一提。茲以張繡為例,張於建安二年降曹,尋悔、復叛,一度把曹軍打得大敗,曹操本人也為流矢所中,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死於此役。
這可謂血海深仇,任誰也難嚥下這口氣。但到了建安四年,袁紹不聽謀士田豐、沮授等勸阻,率眾十餘萬南向許昌、準備一舉滅曹之時,為袁紹賣命的張繡卻在官渡大戰前夕,復棄紹而降操。
曹操居然能像沒事人一樣,不計前嫌,不僅允降,而且還對張繡加官進爵,封為列侯。這種用人雅量真正難得,充分反映了曹操非凡的政治家氣度。
這對於那些一直在與他作對的對手而言,正好起到一種心靈感化與心理威懾作用,同時也襯托出曹操的政治家氣度。因而,此舉恰恰映襯出曹操對網羅人才問題的思考苦心孤詣,非凡夫俗子所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