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地球日(International Mother Earth Day)。
地球麻麻的日子,過個節嘛,本來應該是一件挺開心的事兒,可我們的心情還是有些沉重。你可能還記得,就在上個月,一艘英國郵輪撞上了四王島的珊瑚礁擱淺,還因為後續的不當拖拽損毀了大面積的珊瑚,讓曾經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變成了一片廢墟。
這樣的事故確實觸目驚心,但比這更可怕的是那些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加深的傷害。在不斷的旅行和工作中,曾做了 7 年環保事業的資深旅行者木頭很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
木頭@巴基斯坦喬戈裡峰,攝影@悟空
作為現窮遊海外業務負責人、窮遊社群總版主的木頭,在加入窮遊前一直在瑞士一家公司從事國際環保事業,他幫四川山區的人家更換節柴灶、幫印度的小村莊利用雞糞發電、幫非洲馬拉維的小村淨過水... 在世界地球日的這天,木頭在百忙之中和錦囊君聊了聊他這些年對於環境的擔憂,以及對旅遊行業的一些思考。也許從這些故事中,我們能得到一些啟發。
從這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正在經歷的,地球的故事。
北極熊之都的夏天
Map by 窮遊錦囊編輯部
地圖中的那個小點兒叫“丘吉爾”(Churchill),它旁邊的大片海域就是直接連通北冰洋的哈德遜灣(Hudson Bay)。每年秋天,這個常住人口只有 800 人的小鎮就會迎來近千頭北極熊,也因此被人們譽為“世界北極熊之都”(Polar Bear Capital of the World)。
窮遊錦囊@丘吉爾
嚴格來說,丘吉爾並不算是極地,但這裡天氣寒冷,也是哈德遜灣最早結冰的地方。每年 10 月底到 11 月中,在周邊陸地上度過夏季的北極熊就會到聚集到這裡等待海灣結冰,那時它們就可以從這裡向北極進發,去冰面上捕食海豹。
夏季是它們最艱難的時候。這個季節不僅過於炎熱,而且由於缺乏在陸地上捕食的能力,北極熊們只能在林間的凍土上挖洞夏眠,醒來後也僅能依靠吃鳥蛋等易於獲取的食物勉強支撐它們龐大的身軀。
可怕的是:由於地球變暖,這裡的夏天越來越長了。
2016 年 11 月,當木頭從直升飛機裡俯瞰這片土地時,發現這與他預先了解中的丘吉爾完全不同。入冬後的丘吉爾本應該是一片銀白色的冰雪世界,可飛機下真實的丘吉爾卻更像是一片隔壁,陸地上只有星星點點的白雪,遠處的哈德遜灣也絲毫沒有要冰封的跡象。
這太不正常了!過於溫暖的氣候意味著北極熊們可能要在陸地上多呆幾天、十幾天,甚至更長的時間。而時間,就意味著死亡。
有些北極熊終究熬不過這個夏天了。
和家人失散的小熊在殘酷的環境中茫然無措,它還不具備任何捕食能力,而我們也不能施救。原因很殘忍,但不無道理——另一隻成年的北極熊也許可以把它作為食物,從而熬過這個漫長的夏天。
變暖的不只是丘吉爾。紐西蘭的冰川在縮小,幾年之前從山下徒步走上冰川的專案已經紛紛取消,沒有嚮導能保證遊客們在快速消融的冰川邊緣的安全。乞力馬扎羅山頂的積雪也在逐漸消失,數十年後,《乞力馬紮羅的雪》也許將會成為一個充滿了魔幻色彩的書名。
而在乞力馬紮羅的山腳下,也同樣上演著令人心傷的故事。
大草原上的雨季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非洲是一片比較陌生的大陸。不過你肯定早就從電視裡認識了大草原上最盛大的活動——動物大遷徙。成千上萬的羚牛爭相渡河,鱷魚在一旁伺機而動,驚險卻激動人心。也許你也曾默默許下心願,希望有一天可以親眼看到這一切?
事情逐漸變得不那麼簡單了。
眾所周知,食草動物們總是逐水草而居,哪裡下雨,哪裡草木旺盛就向哪裡遷徙。每年的 7、8 月份,當塞倫蓋蒂國家公園(Serengeti National Park)的旱季來臨之時,近兩百萬頭角馬、斑馬、羚羊便會遵循著自然規律,向北遷往馬賽馬拉(Maasai Mara),而等到 11 月,它們又會向南遷徙……週而復始,往復不止。
可是近年來,降水規律逐漸發生了改變,甚至是混亂,草原上千百年來形成的平衡正在被逐漸打破。旅行者們能否看到大遷徙有了更多的運氣成分——按照規律前往常常會失望而歸,沒有計劃去看的卻有可能剛好碰上。
氣候的改變是幾十億人甚至更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無論是在國內國外,我們都在嘗試為這個複雜系統的改善作出努力。與氣候改變相比,另一些行為對自然的傷害可能還要直接的多,比如偷獵。看上去很難改變嗎?但我們並非無能為力。
救助犀牛
本影片建議在 Wi-Fi 下觀看。影片中一隻被割去角的犀牛正在接受救助人員救治,但令人難過的是,它終究沒有能夠活下來。
在即將離開馬賽馬拉國家公園的時候,開著車的嚮導突然指著遠處的樹叢說:那裡可能會有一些東西,要不要過去看看?開近了才發現,那竟然是幾頭母獅和小獅子。
慢慢靠近,熄滅引擎,純自然狀態下的獅子就那樣靜靜地趴著,這裡是它們的家,它們自然絲毫沒有要走的意思。車上的遊客們就和獅子們在幾米的距離內對視,耳畔只能聽到風吹草地的聲音。過了一會兒,遊客們又靜悄悄地走了。
當天結束的時候,木頭給了嚮導 100 美元作為小費。“常常有人問小費應該給多少,而在這樣的地方,我覺得如果你對他的服務滿意,應該在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內儘量多給。” 對於當地嚮導來說,小費是支撐生活的重要收入。如果每個遊客都可以稍微慷慨一些,那就足夠他改善生活。如果生活可以得到改善,那又何必要去偷獵?畢竟,在這偷獵的第一環中,這些當地人並不能夠獲得多少收入。
從看大象表演到給大象洗澡
圖:窮遊 er@zhangnicn
另一些動物就遠沒有草原上的同伴那樣幸運了。
到了泰國,就彷彿走進了一個大象之國。對於許多旅行者來說,無論是在南部的海島,還是泰北的叢林,無論預算多少,行程是否緊張,要是不和大象乾點兒什麼,就覺得怪怪的。
多年前起,為了吸引遊客,泰國旅遊業就在說哪裡的大象會畫畫,哪裡的大象是個藝術家……可表演並非大象的天性。如果你仔細看,在這些大象繪畫的背後,很可能是象夫用鐵鉤勾住耳朵指揮的畫面,更可怕的是舞臺下更加殘忍的訓練。
圖:窮遊 er@小一看世界
看似好一點的“騎大象”也同樣有著這個問題。雖然身形高大,但一頭成年大象背上最多也僅可承擔 150 公斤的重量 4 個小時。可在騎乘專案當中,許多大象營會在大象背上綁上金屬座椅,通常一次會有至少兩個遊客坐在大象上,而大象一天的工作時間遠不止 4 個小時。為了讓大象馴服,殘忍的馴象過程依然是必須的。
窮遊的清邁 Q-Home 剛開沒多久的時候,常有人來問:“哪有騎大象的呀?” 這時候木頭就會說:“這兒有個更好玩的體驗,你要不要看看?” 這是對於有親近動物的想法的遊客一個更友好的推薦。
事實上,大象一天的生活特別簡單,就是吃、睡、洗澡、散步這麼幾件事兒(總的來說就和錦囊君夢想中的生活差不多)。那為什麼不選擇加入到它們的生活中去呢?
圖:窮遊 er@sylvia314
圖:窮遊 er@casper 之之
在泰國各地的很多大象保護中心,你可以陪著大象從住的地方走到小河旁,途中給它喂上一些香蕉(就和你在當地集市買來吃的那些一樣),再和它一起下到河裡給它洗個澡。同樣是和大象在一起,這聽起來是不是滿滿都是愛?
雖然仍然有很多人看大象表演,有很多人騎大象,但至少你可以決定把自己的錢花在哪裡。從 2016 年底到 2017 年初,終於遊客們經常來問的問題變成了:“哪裡可以給大象洗澡啊?” 這便是我們作為旅遊業的一員,一點點微小的成就感。
俗話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故事之外,我們也聊了聊別的
錦囊君:在你看來,旅行和環保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木頭:我認為深入大自然的旅行本身就是一種認識這個世界非常好的方式,比如你花上幾天時間去國家公園裡徒步,早上在帳篷裡被周圍的鳥叫醒,拿著水杯去泉眼接水喝……一旦你親身感受到這種美好,就會發自內心的有保護它的慾望。另一方面,當你親眼看到人類行為對地球產生的破壞的時候,也會發自內心地去反省。在旅行中,你可能不由自主就會關注到你周圍的環境。
錦囊君:那我們可以透過旅行來改善當地的環境嗎?
木頭:當然可以。我一直認為做環保不能依靠說教,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他們都是需要獲得經濟上的好處的。做環保的時候,我更多的是用間接的經濟手段來改善當地的環境,但作為旅行者,你可以直接透過生態旅行的方式去消費,去支援這個地方可持續的發展。
木頭@巴基斯坦喬戈裡峰,攝影@悟空
錦囊君:對於旅行者來說,在旅途中可以透過一些什麼具體的行為來更好地保護環境?
木頭:我們一直在強調“負責任的旅行”,不過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在這裡我特別想強調兩點。第一是:如果可能,請大家儘量選擇對自然環境更加友好的旅行方式和旅行專案。也許這些專案會更貴一些,那是因為它們需要消費者來負擔一些環境保護的成本,比如大象們更加充裕的活動空間、更有營養的伙食都是需要費用來支撐的。如果你的經濟實力允許,不妨用消費的方式支援一下。
第二是:如果是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的旅行,請儘量保持一個順其自然的心態。隨機性本來就是大自然的魅力之一。如果過分強調看全、看完,也許會引導你的嚮導做出破壞環境的舉動,比如潛水教練可能會為了讓你滿意而在潛水前先把某個小生物藏在只有他才知道的地方。雖然嚮導、監管方都有很大的責任,但我們其實可以透過自己的心態與言行來減少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機率。
作為一個個渺小的個體,也許我們的努力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我們依然可以透過節約用水、節約能源、拒絕動物表演,支援當地經濟等很多方式來為這個地球作出一點點貢獻,我們的消費方式,由我們自己做出選擇。
總而言之,無論走到世界的哪個角落,對於我們而言,負責任的旅行態度都不可或缺。換言之,我們應當以一種心懷尊重,並能對旅行地居民、文化及環境有益的方式旅行,這也是負責任的旅行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我們也要勇敢地探索新的道路。有句老話說的好:
“讓喜馬拉雅山去改變你,而不要去改變喜馬拉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