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花翎為何那麼貴重,整個清朝只有7人獲得,和珅都沒得到

據《清文稿》記載,從乾隆至清末,被皇帝賜予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乾隆朝的傅恆、福康安,嘉慶朝的和琳,道光朝的長齡、禧恩,光緒朝的李鴻章、徐桐等7人。即便有幸得到雙眼花翎的有功大臣,整個大清朝也不過20餘人。這對於國祚綿延近300年,朝臣浩如星辰的清王朝來說,能獲得賞賜花翎的人,簡直就是滄海一粟。

三眼花翎為何那麼貴重,整個清朝只有7人獲得,和珅都沒得到
那麼,花翎究竟為何物?為何大臣們獲得花翎如此之難?
在一些古裝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部分大臣或王公貴族的禮冠上,不但鑲嵌著閃閃發光的珍珠寶石,還拖著一根插在管子裡五顏六色的羽毛,這就是清代官員極為重視的冠飾——花翎。
而且,花翎還和官員的政績以及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如果大臣犯錯時,帝王往往都會龍顏震怒地下旨:“摘去他的頂戴花翎!”
相反,當臣子們屢立奇功後,皇帝又會大方地吆喝道:“賞雙眼花翎。”
花翎在等級森嚴的封建官場上,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誌,不是隨便哪個官員都能佩戴的。只有有功之臣,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被皇上明令賞賜後,才有資格佩戴花翎。
翎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是鶡鳥翎,花翎是孔雀翎,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所謂“眼”,就是孔雀翎上眼狀的圓花紋,一個圓圈就算作一眼,翎眼的多少,反映了官員等級的差別。
據《清史稿》記載,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的人,是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駙。清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貴族,還有和碩額駙,可以佩戴戴雙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官員,必須是在皇帝身邊,出身於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的內大臣、前鋒、護軍統領或者參領,才有資格佩戴單眼花翎。
藍翎是和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以鶡鳥羽毛製成,沒有眼,一般賞給六品以下的官員,或者在皇宮王府的侍衛官。也可以賞給地位不高但功勳獨特的下層武將。

三眼花翎為何那麼貴重,整個清朝只有7人獲得,和珅都沒得到
由此可知,花翎對於清代官員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榮譽,三眼花翎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至高獎賞。即便是生在帝王之家的王公貴族,也並非一生下來就能佩戴三眼花翎的。這些皇室成員大約在10歲左右,要接受皇上對他們的騎射和文化考核,在得到皇帝的首肯和賞賜後,才能佩戴三眼花翎。
清朝初年,對花翎的賞賜極為嚴格,據《嘯亭續錄》記載:“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到了後期,花翎賞賜的範圍才逐漸有所擴大,從單一的只重軍功、“非軍功不準保薦”,擴充套件到在其它方面有特殊貢獻的人,也可以保薦給皇上以獲賜花翎。
正是因為賞賜花翎的慎重性,以及獲取花翎的苛刻條件。因此,整個清朝獲此殊榮的官員為數不多,甚至包括乾隆的寵臣和珅,雖身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沒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
乾隆時期的軍機大臣傅恆,身兼保和殿大學士和太子太保,在平叛金川和抗擊準噶爾的戰鬥中立下奇功,為康乾盛世立下汗馬功勞。乾隆感念他的不世之功,曾賞賜他雙眼花翎兩次和三眼花翎一次。傅恆深知花翎代表的尊榮,每次被乾隆賞賜時都感激涕零又誠惶誠恐,多次上書推辭,不敢輕易佩戴。
康熙年間,鄭芝龍部將施琅在歸降清朝後,為平定臺灣立下了赫赫戰功,並上書建議屯兵臺灣,有備無患,得到康熙的盛讚,被封為靖海侯,賜御用袍子。但施琅居然力辭不受,轉而懇求“照前此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

三眼花翎為何那麼貴重,整個清朝只有7人獲得,和珅都沒得到
按制,外任武將沒有賜花翎之先例。但康熙還是滿足了施琅的乞求,詔令“以開疆海外,削平僭偽之元勳,賞翎弗及、以澤後世”。可見,在大臣們的眼中,一支花翎遠比封侯拜爵還要重要。
雖然獲賞花翎十分艱難,但也有幸運兒在不經意間就中了頭彩,意外地獲得了人人夢寐以求的這份榮譽。
道光年間,清廷在平叛新疆時,活捉了叛將張格爾,道光皇帝“望捷若渴”。恰逢捷報到來時天色已晚,兵部官員們都已回家,找不到人呈送皇上。只有一位綽號為“寒傖翁”的官員尚未離去,因此他成了報捷的不二人選。
當“寒傖翁”輾轉將平叛捷報報呈道光時,道光喜出望外,當即下詔:“賞戴花翎,著軍機處行走。”他由此成為了獲賜花翎最輕鬆的人。
後來,隨著清朝的敗落,出現了捐例制度,花翎也在捐例之列。最開始捐例花翎需白銀一萬兩,藍翎也要5000兩,而且還可以參照捐官之項進行折扣。個別富商在捐出足夠的銀兩後,就可以佩戴花翎。及至發展到後來,花翎的身價暴跌至200兩,這時的花翎,已完全失去了它昔日的榮耀,賤如隨意買賣的商品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會典事例》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19 字。

轉載請註明: 三眼花翎為何那麼貴重,整個清朝只有7人獲得,和珅都沒得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