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鎖國的原因
閉關鎖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清朝和明朝政府實行的嚴格限制對外交流活動的一項政策,其中包括對外國人來華商務活動的禁止和對中國人出國的禁止,而閉關鎖國的原因根本上是因為中國古代處於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整個國民經濟都是閉塞的落後的,統治者不接納國外新鮮事物。
明閉關鎖國時期朱元璋畫像
後代歷史學家認為閉關鎖國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最重要的封建王朝經濟自給自足,還有統治者出於維護政權穩定的需要,從而限制人民出海活動,當時明朝中期日本的倭寇侵擾東南沿海地區,在清朝中期一些西方殖民者也開始向東方擴張,清朝和明朝統治者敏銳地看到了這種趨勢,所以實行消極的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他們來華擴張。
中國統治者認為如果硬性隔絕人民和外界的聯絡,有利於封建政權的穩定,也有利於緩解國內的民族矛盾,當時滿清統治者和漢族之間矛盾非常尖銳,統治者認為如果採用閉關鎖國的辦法讓國內的漢人得不到外界的支援,那麼民族矛盾就會緩解,但是這個說法顯然得不到後來歷史學家認可。
關於閉關鎖國的原因這個問題後世歷史學家給出了很多種解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上幾個,其他包括統治者個人因素和人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當時國內自然經濟能勉強維持國家運轉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
閉關鎖國的表現
閉關鎖國是一種封閉的國家政策,該政策嚴格限制了國家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對外交流。閉關鎖國的表現主要有國家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下令將沿海的居民向內地遷了數十里,並規定民眾不得擅自出海。這一政策影響了眾多在沿海地區生活的人民,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環境以及生存條件。同時國家還禁止商船出海通商,規定不得與外國建立通商關係,這使國家間的交流受到嚴重迫害。其實國家想以此來限制民眾與外界的交流,減少國家因動亂造成的問題的出現。
閉關鎖國時期的乾隆畫像
另外,國家由最初開放的4個對外通商口岸減少到只有一個,這也導致國家的經濟貿易受到限制。而且通商口岸的減少大大的封閉了人們的生活,對國家後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不利的影響。
還有就是國家嚴格限制了進口貨物的種類。這種限制壓制了國家商業貿易的發展,也對國家對外的交流、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同時因為進口物品種類的限制,不利於國家之間的合作與發展,也阻礙了文化的交流。
從這些表現來看,閉關鎖國限制了對外貿易的往來和商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同時透露出統治階級自負的心理,以及盲目自大、堅持排外,沒有上進心的做事風格。而這些措施嚴重阻礙了中國與外界進行多方面的交流,使外界的技術、文化等無法及時地傳入中國。
閉關鎖國的是誰
關於閉關鎖國是誰引發的,有一些爭議。有人認為是乾隆皇帝,也有人認為是朱元璋。
朱元璋畫像
有史料稱最先明確提出閉關鎖國,禁止大臣、百姓與外來國家來往的是朱元璋。在1371年,朱元璋釋出公文稱:我認為海洋道路可以與外界相通,所以為防止一些問題的出現,應該嚴禁國內外的來往。如果不採取嚴禁措施的話,會有人受到利益的誘惑而違背國家的利益,陷入危難的情形,所以說朱元璋是最早提出閉關鎖國的人。
另外一些人認為提出閉關鎖國的是乾隆皇帝,因為與朱元璋相比,乾隆皇帝從多方面進行了限制,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海禁政策的層面。在乾隆皇帝所處的時代,人們能在經濟上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且在統治者眼中,自己的國家地大物博,什麼都不缺。同時為了保護當地的經濟順利發展,避免受到外來勢力的威脅。同時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說,乾隆皇帝想從早期開始就防止中外勢力之間的勾結,所以提出閉關鎖國政策。
閉關鎖國是誰開始的,是以乾隆皇帝1757年頒佈的“一口通商”的法令為標誌的。從此,清朝上下都奉行這一政策,人們不僅從沿海地區遷入內地數十里,還被限制出海,不得與外來人做生意。而乾隆皇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在很多地方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包括文化、貿易、經濟等方面的影響。
所以相較而言,兩人提出的政策都有一些相似之處,但乾隆皇帝涉及的內容更廣。
閉關鎖國的危害
清朝在落後的自然經濟中出現閉關鎖國,那麼閉關鎖國的危害有哪些呢?
閉關鎖國時期的明成祖畫像
閉關鎖國的危害在於它限制了中外正當往來,遏制了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早在明朝的中後時期,中國的經濟內部系統已經孕育出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商品經濟也隨之發展,遵循著這種歷史軌道的話,資本主義萌芽最終會生長成為真正的資本主義。但是,長期的重農政策以及閉關鎖國的危害使得萌芽無法衝破束縛,生長為與封建經濟不相符合的資本關係,而事實恰恰是封建經濟得到了廣闊的發展機會,商品經濟沒有得到發展反而落後。
這種做法不僅在當時遏制了歷史程序,同時對於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這項政策不僅阻礙了中外友好的交流,同時對於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消極影響,關閉了向別國學習優秀文化與技術的大門,而這本身便是一種作繭自縛的做法,使中國與發展隔絕,與世界隔絕。
清朝的封建統治者被封鎖在一個有限的小小天地中,沾沾自喜,從不睜眼看世界,極度缺乏發展和持續的眼光,頑固而守舊,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國的閉塞,使得中國在這個時期始終處於滯留狀態,在別國經濟蓬勃雄厚的發展中,我國大大落後於世界。閉關鎖國嚴重遏制了中國社會的持續發展以及進步。它阻礙了中國從農耕經濟向商業和工業經濟的邁進,使得原先地大物博的中國落後於西方國家。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是封建經濟的自給自足性。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社會,其經濟模式就是自給自足式,與世界的經濟往來很少。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經說過,天朝地大物博,根本不需要與夷人互通有無。
康熙皇帝雕像
閉關政策最初的實施與清朝收復臺灣有關係。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位的時候,臺灣的鄭經經常派兵騷擾沿海。當時清廷正忙於同北方的葛爾丹交戰,無暇顧及東南沿海,為了解除臺灣的威脅,清朝實施海禁政策,不允許任何人出海,這是閉關鎖國政策的起源。
閉關鎖國政策雖然起源於戰爭,但是其本質還是由封建經濟的屬性決定的。在封建時代,商品非常少,商業並不受重視,因此經濟的屬性是自給自足性。清朝實行海禁後,內地完全可以自產自銷,用不著同海外進行貿易。
在乾隆時期,清廷完全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允許西方商人在廣州虎門進行貿易往來,整個龐大的中國,只有一個通商口岸。閉關鎖國這項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失去了同世界交往的機會,逐漸落後於世界。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有多重考慮,清朝是滿人統治漢人,這種統治結構激起了很多漢人的反抗,而當時的南洋各地有很多的中華移民,清朝實現閉關鎖國政策的一重考慮就是要隔斷國內反清勢力與國外反清勢力的聯絡。雖然清廷有著這樣的考慮,但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還是因為封建經濟的自給自足性,並不是因為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