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麼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縱觀歷史上每一次的改革,都是因為經濟滯後引發的社會矛盾尖銳和突出,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身的政權,要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改革,旨在恢復國家的生產力和生產水平。有的國家因為改革走上了國富民強的道路,比如商鞅改革和李悝變法。
孝文帝畫像
孝文帝登基後,北魏的弊端日益顯露,這引起了孝文帝的重視。為了鞏固北魏統治者的政權,孝文帝決定在北魏實行改革。
首先,北魏政權是由孝文帝的祖先們在馬背上建立起來的。在鬥爭和兼併的過程中,民族矛盾日益尖銳,這威脅了北魏的政權統治。北魏中期時候,雖然民族矛盾沒有早年尖銳,但是統治階級對底層百姓不斷進行剝削和壓迫,這引發了貴族階層和市民階層的矛盾。公元445年,胡人蓋吳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將近10萬多百姓響應蓋吳的號召,北魏政府動用了大批士兵進行鎮壓。雖然,這場農民起義以蓋吳被殺而得到了鎮壓,但是也讓統治階級看到了階層矛盾的尖銳性。隨後,農民起義不斷爆發,拓跋宏即位後,意識到改革的迫切性。
其次,北魏經濟滯後,以放牧為主的鮮卑族人意識到畜牧業的薄弱性。國家生產水平低下,百姓的生活沒有基本的保障,這極大的阻礙了北魏的發展。第三,北魏政治腐敗,官吏們借用職位之便大量搜刮百姓的財產,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獻文帝的長子,5歲的時候已經即位了,是比較年輕有為的皇帝。在他執政的過程中是讓北魏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的,所以在政策上面是有著卓出的貢獻的。主要是在官員俸祿上面和土地方面以及在民族文化上面做出了很大的調整,對於之後的民族大融合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劇照
孝文帝改變了之前不給當地官員的俸祿的措施,定時的會發給官員一定的俸祿,這樣官員就不能夠無限制的對於百姓進行搜刮了。從根本上面改變了百姓的生活,這樣才能夠漸漸的改善生活。
之後就是按照既定的人口進行分配土地,這樣就能夠在保證百姓的溫飽的前提下,還能夠保證朝廷的賦稅。所有人需要學習漢語和漢族的文化,允許鮮卑族和漢族能夠通婚。
這些措施加強了鮮卑族和漢族的融合,有著很大的積極作用。後人們為什麼極力稱讚孝文帝是一代明君呢?這些漢化改革是對當時的北方經濟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的,在農作物方面還是生產工具上面有了很大的突破。
這些政策是能夠緩解民族矛盾的,促使了國家走向了統一的趨勢。從上面的所有的政策我們是可以看出孝文帝的魄力的,後人在評論的時候認為孝文帝是一代的明君,對於中國的歷史和推進是有著很大的貢獻的。
孝文帝不僅在政策上面是比較果斷的,而且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本身就是一位孝子,這也是他孝文帝稱號的由來。為了拯救自己的父親能夠捨棄自己的性命,所以他身上的美德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
歷代的帝王的政績好不好是後人稱讚的主要條件之一,北魏時期的孝文帝是一位比較有魄力的君王,在自己當政的時候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從而影響了之後的時代格局。那麼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具體的內容有哪些呢?
北魏孝文帝石像
當時的局勢是比交複雜的,吏治混亂,朝廷的財政支出也有很大的困難,尤其是經常受到了遊牧民族的威脅,所以在這樣的局勢中孝文帝選擇了漢化改革。主要的內容主要是:首先需要改革吏治,通俗點說就是制定一系列的俸祿的管理辦法,這樣是能夠從根本上面改變貪汙的現象的。因為在改革之前,所有的官吏朝廷是不會發俸祿給他們的,那麼他們主要是從當地的百姓中進行剝奪和搜刮。所以朝廷能夠定時的發俸祿給他們,那麼有些官吏就不會剝奪百姓的,百姓的生活也會得到一定的改善的。
其次,當時的百姓都是靠著土地農活生活的,所以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中有一項是均田制,就是暗按照既定的人口進行分配土地,這樣一方面既能夠幫助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另外一方面就是能夠定時的向朝廷提供一定的賦稅,所謂是一舉兩得的政策。
最後,孝文帝遷都洛陽,這樣的目的就是能夠加強對於中原的控制,之前他們生活的環境是比較惡劣的,不利於農作物的存活,遷都洛陽這邊的環境是比較溼潤的,不像山西那邊乾燥。
上面就是有關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的具體內容了,從上面的任何一項措施都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魄力,正是因為這些措施才能夠奠定之後的繁榮的盛況。
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
後人在評價北魏孝文帝改革時,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其中,孝文帝在推行改革中,最重要的也是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項措施便是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這是由於這兩項政策,才得以促進民族融合,為後來民族統一奠定了堅實、強有力的基礎。
孝文帝雕塑
孝文帝5歲登基後,母親馮太后便為孝文帝找來了漢族老師,來教導孝文帝。孝文帝在漢族老師的潛移默化之下,對漢族文化有了濃厚的興趣。孝文帝從中認識到,只有儒家文化才能鞏固統治者的政權。
孝文帝親政後,決定實行漢化政策,為了讓百姓了便利地接受漢族文化的薰陶,孝文帝準備將都城遷往洛陽。孝文帝說出這一舉措後,引來朝廷保守派的反對。在馮太后的支援下,孝文帝順利地將都城前往洛陽,為民族融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為了讓鮮卑人徹底的漢化,孝文帝在全國推行漢化政策。主要的內容有:通漢婚、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等。孝文帝為了讓百姓堅信自己漢化政策的決心,孝文帝將本名“拓跋宏”改為“元宏”。在孝文帝長期推行下,漢化政策越來越深入人心,鮮卑族和漢族逐漸沒有了界限。對孝文帝來說,他加強了黃河流域的統治,為後來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是因為改革者持之以恆的決心,讓民族融合的果實深入人心,鮮卑人和漢族人在生產生活上相互學習和發展,開啟了民族融合的大門。
北魏孝文帝改革內容
北魏孝文帝是隋唐時期偉大的少數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叫做孝文漢化,指的是在五代十國中間孝文帝所推行的政治上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漢化運動。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方案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加強了國家的統治,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緩解了社會的矛盾。
孝文帝改革石刻
漢化運動是指在朝廷之中一定要說漢語,不可以說鮮卑語,還有官員和官員家屬要統一穿漢族的服飾,並且要把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的姓氏,皇族原本姓拓跋,在漢化運動實行之後則改為姓元,同時兩族人要支援兩族人的聯婚,並採用漢族的統治方式,沿用他們的官場慣例與傳統,還要學漢族的儀容儀表,尊重老人,並要學習孔子的以孝治國的思想,使胡漢融為一體,奠定隋唐的盛業。
在政治方面,孝文帝採用的是俸祿制和三長制,俸祿制是為了穩定政治局面,三長制是為了清楚的知道徵收租條有根據和準則,同時又能查清大量的隱匿人口。孝文帝的改革內容實施之後,便有了很好的反響,不僅順利的發展了時代潮流,並且促進了鮮卑族的封建文化程序,同時又為隋唐時期鼎盛的局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不得不承認孝文帝的改革政策為隋唐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凡事有兩面,有利就有弊,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既不能否認他們原有的文化,也不能過於認同他人的觀點全都是對的,那樣並不一定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