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將張廷玉究竟怎麼死的 張廷玉後人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張廷玉怎麼死的

張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輔佐不同的皇帝遭受著不同的境遇,早年雍正時期,備受賞識得到重用,可晚期由於得罪乾隆而屢屢碰壁受到冷遇,他沒能安享晚年,卻在死後得到至高的殊榮。然而作為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一位大臣,張廷玉是怎麼死的呢?

張廷玉畫像

1749年,張廷玉已身處晚年,乾隆為了將其換掉,名義上假借其已是花甲之年,特許他每逢天氣糟糕的時日可以不用上朝,實際上還特意找人代其職。張廷玉為人聰明得體,便主動提出辭職歸鄉,在得到乾隆同意以後他要求最後上朝一次。

最後一次上朝時,張廷玉進了了一份奏摺,要求皇上能遵守先皇的承諾,保證其死後能進入太廟。乾隆雖然心有不滿,但是同意了他的要求。誰知張廷玉得到承諾後沒有親自謝主隆恩,而是派兒子前去叩恩,這令乾隆火冒三丈,大肆指責張廷玉不懂規矩理法。張廷玉聽聞後,次日便親自進朝叩謝皇恩。

乾隆見狀便明白定是有人走漏風聲,於是借題發揮執意要追查該人,並藉著這個名義指責張廷玉在皇宮中安插線人間隙,發展私黨,於是將之革除爵位。

人倒眾人踩,群臣見狀便紛紛勸告皇上,張廷玉原是沒有資格入廟的。但礙於先帝的承諾,乾隆並沒有罷免他入廟的權利,而是將他免官,以工作贖罪。

次年,張廷玉借學生去世之名要求歸鄉,並主動提出放棄入廟的資格。乾隆認為他不識時務,非常時期還要回家,便透過審判罷免了他入廟資格。

1755年,張廷玉病逝,原本已無資格入廟的他,乾隆卻一改常態,認為他一代老臣,使其進入太廟。

張廷玉的歷史評價

張廷玉,清朝元老大臣,工作上他一絲不苟,處理公務絕不過夜;作風上,他生性高潔清廉,絕不私拿他人之物;才幹過人,在位時期在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做出許多重要舉措,歷史上對於他的評價極高。

張廷玉之墓

張廷玉上任以後,著手整治官場風氣,嚴格摒棄行賄貪汙之風,懲治了作風不良的貪官汙吏,初入仕途便得一眾好評。

張廷玉任篡修官時,主要負責文字工作,雍正年間,幾乎由張廷玉一人獨攬所有撰寫諭旨的工作,編寫相關文書、實錄以及擔任明史等多本史書的主編。張廷玉的文字草擬均能順達雍正之意,昭告天下,因此屢獲嘉賞。

雍正八年設立軍機處以滿足西北用兵之需,由張廷玉任職掌管事務,軍機處初期的職責、制度、功能等均由張廷玉設定。此時的張廷玉手攬大權,制定軍機規制,每天頻繁應召進宮,秉承皇旨,處理多個政務,參與國家要密的商討。軍機處作為中樞機關持續影響了清中晚期,而張廷玉所制定的軍機制度開創了廷寄之法,提升清政府的工作效率。

張廷玉還開創了奏章制度,由於早期清沿襲明制,官員向皇上上書奏摺程式繁瑣,保密效能低,於是張廷玉改良了奏摺,將之制度化、保密化,改革完善了官方文書,一直保持至清末。

張廷玉的各種舉措,關於君臣間權利分配,影響了清朝時期的官僚政治,對清代中後期影響極大。

張廷玉後人

張廷玉,作為清朝唯一死後破例進入太廟的漢臣,有一個弟弟張廷璐,也是歷任三朝的大臣,學識豐富,是乾隆年間最被看中的提督學政,那麼此外張廷玉在歷史上還有哪些後代呢?

張廷玉 畫像

張廷玉有三個兒子,其中他本人偏愛長子張若靄,世襲其爵位,張若靄與張若澄均擅長書畫、詩文,留下不少傳世佳作,藏於全國各大博物館,此外他還有一個兒子叫張若溎,也於朝中任職。

張若溎,字若谷,生於安徽桐城,與清朝雍正年間中進士入仕,被任命為兵部主事,後來調職為員外郎中,升為御史大夫、晉給事中,直至刑部侍郎,任左都御史。此外,張若溎還就任殿試讀卷官以及鄉試的考官,出任山東地區的提督學政,總管書庫館。七十四歲時,張若溎因生病辭官退休,十分長壽,去世時享年85歲。

除了兒子外,張廷玉在歷史上還有一名著名的藏書家後代。張師亮是張廷玉的五世孫,字筱漁,家鄉也是安徽桐城,於咸豐六年中進士入官,在江西南昌任豐城縣令。張師亮偏愛收藏史書典籍,他的藏書閣命名為篤素堂、楊雲石山房,其中他收藏的明清刻本最多,寫本有各種雜稿、文集,其他還有各種經禮精品。除了藏書以外,張師亮還收藏各種各樣的印刻以及多種手抄秘籍。如今藏於美國的明萬曆時期的文心雕龍刻本,裡面就含有張筱漁氏手抄秘笈的印刻。

張家書香門第,家庭教育的氛圍良好,因此多出人才。


張廷玉的詩詞

張廷玉,作為清朝歷仕三君的元老大臣,其在政界的鼎盛時期是雍正年間平步青雲,眾所周知他是以政治才幹與文筆之佳而扶搖直上的,如今歷史上還流傳著他初入仕途時與康熙之間關於一首詩詞的故事。

張廷玉 影視劇照

張廷玉的文筆好是出了名的,他的詩文作品中,最出名的必然要數“萬里長城萬里空,百世英雄百世夢”這一首,它被後世改成歌曲或用在影視作品中,知名度極高,據悉當時康熙也正是因為這一首詩而對張廷玉讚賞有加的。

康熙年間,張廷玉還是個初入仕途的新進士,有一天他在萬里長城閒著散步,詩興大發便作詩一首,趁著無聊順便還把詩句刻寫在城牆上。後來康熙前來此處巡視,碰巧看見了城牆上塗鴉著的詩句,大為震驚,但是康熙帝非但沒有因為詩文中消沉的語句而生氣將張廷玉定罪,反而當眾大聲宣稱此後大清將永遠不再修築長城,此後更是對張廷玉多加重用與提拔。

這個典故被頌為歷史美談,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一定程度上康熙帝或許胸襟氣量比許多漢人皇帝更甚一籌,其自信使他沒有因為這樣的詩句而搞文字獄,想必康熙帝也已經深深地體會到,長城再堅固,也不是鞏固一個民族的根本,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

而張廷玉的這首詩,實在是史上難得的佳作,詩文工整有氣勢,前文講出了人生自然迴圈的規律、國家改朝換代的無奈,尤其是最後一句,以對偶的句式寫得氣勢磅礴、感概萬分,千古流芳。

張廷玉墓

張廷玉墓

張廷玉出生在安徽桐城,於是他逝世以後便落葉歸根,其墓地也建造在家鄉桐城,總共佔地七千多平,已經列入國家重點文物名單,受到了保護。

縱觀該墓園,由方位上看,整個的朝向是自西北向東南,結構上是圍繞著墓冢向四周擴散,看上去成扇狀,由上至下的功能作用不同。墓的頂端用於擺放祭祀物品,比如供奉時用的桌子、香爐、燭臺等等。墓的中間是留給後人用於跪拜的場所,左右兩排分別陳設了很多座石頭雕像,有動物、兵俑,還豎有碑文。張廷玉墓最底部的位置是享堂,用於張家家族族譜以及人物生平事蹟典故的記錄。

這座張廷玉的墓其實並不是完好儲存至今的,早在文革期間,它也未能倖免於難,慘遭了幾乎毀滅性的破壞。之後由國家出資修整、重建了這座古墓,他才能儲存下來,留存至今讓我們能夠看到。至1983年,該張廷玉墓正式列入文物名單。

張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輔佐不同的皇帝遭受著不同的境遇,早期雍正對它的賞識,以及晚期受到乾隆的冷遇,他沒能安享晚年,卻在死後得到至高的殊榮。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906 字。

轉載請註明: 清朝名將張廷玉究竟怎麼死的 張廷玉後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