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攀巖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攀登 the Nose 線路,在巖壁上露營。有的攀巖的經歷讓人刻苦銘心,害怕、膽怯、失敗、放棄,但你又會再次回去……

  接觸攀巖之後,我的生活突然變得很充實

  2001 年,我進入大學,那時我已經知道攀巖並對此產生興趣,一次路過江蘇路 1 號,那是一家很有名的戶外店,走進去一看,店裡還有一個場館,是攀巖館。回家以後,我在網上搜了一下攀巖,正好有一個俱樂部在組織戶外愛好者一起去攀巖,我就報名了。

  活動就在江蘇路 1 號,終於可以一探究竟,那種心情無法形容,巖館是正方形的,很高,應該是 15 米左右吧,但我那時候的感覺,可能比 15 米還高。我進去的時候,正好有一個人在爬,他停在一個屋簷的位置,下面懸空。我感覺滿震撼的,特別羨慕他有這樣的身手。

  大家穿好了安全帶、鞋子,一個個嘗試巖館裡初級的線路。輪到我了,三兩下我便爬到了頂,給我做保護的人說,不錯,第一次就能爬到頂。

  我好像一下子就喜歡上這個運動。那是一種久違的感覺,就是你一直很喜歡一樣東西,但是你不知道那是什麼。接觸了攀巖,我覺得這就是我要找的。

  第一次攀巖之後,我每週都會有四五天去巖館,每去一次,爬四五個小時。沒有特別系統的訓練,就是多爬,一直爬上爬下,爬上爬下。有時候上午上課,下午去攀巖。有時候乾脆逃課。爬到晚上,學校的鐵大門鎖了,我就翻進去。

  攀巖是非常講究技術的,一個人光有力,不一定攀巖就很好。一些攀巖動作有著複雜的運動軌跡,需要具備力量、柔韌性、協調性、平衡感。每一條線路由許多這樣的動作組成,要完成,就要靠平時的積累,爬多了自然就有經驗。

  攀巖,有很多種形式。室內攀巖只是其中一種,我在攀巖館裡認識了很多人,有人告訴我,野外攀巖很有意思;也有一些人說,你的能力可以去參加比賽。我後來就去野外攀巖,同時也參加比賽。比賽讓我對攀巖技術有進一步學習,而野外攀巖是一番新天地。

  Thunder muscle Boulder 平鐵山上的野外線路

  憑藉喜歡,在這條路上會不期而遇許多精彩的事

  畢業之後,我工作了一段時間,那時攀巖時間變得很少,我感到了工作和攀巖的衝突,毅然決定辭職,選擇了攀巖,我去了陽朔,在一個客棧做義工,業餘時間攀巖。我沒有想過未來,就想追求一下純粹的攀登生活是怎麼樣的,爬一段時間再說,那時我也很年輕。

  陽朔是中國戶外攀巖的天堂,那時候在陽朔的攀巖者大概有幾十個,包括我做義工的客棧老闆。

  有一天,我在餐廳吃飯,遇到一個英國的攀巖教練 Neil,他特地從英國來到陽朔開發線路,正需要有人幫他做保護,我就去了。結束之後,我們成為了朋友,他給了我兩個建議,一是學習英語,希望我能和更多人交流和學習。另外一個,就是要進行攀巖訓練。他用了一個晚上給我做了三年的計劃,到現在,這個計劃我還保留著。

  2013 年我去美國攀巖,透過 Facebook 聯絡上了 Neil,他知道我現在還在攀巖,非常開心。

  遇到我的攀登導師,我開始登山,那是一次探險,我開始嘗試全新的攀登。

  山嶽攀登和運動攀巖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在中國,攀登資訊匱乏,除了從書本上獲得攀登知識外,結實志同道合的人是相當關鍵的,如果你是初學者,他的攀登觀念會直接影響你。Jon Otto 是美國登山家,在中國 20 年了,攀了很多未登峰,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在一次傳統攀巖節上,他嫻熟的攀巖技術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趕上成都要做攀巖節,需要志願者,我就踴躍報名了,正好又參加了他的關於如何進行遠征計劃的講座。同時感到他對山的敬畏心,我更加敬佩他了 。我逐漸走近山林……

  之後,當 Jon 感受到我對攀登的興趣後,我們並一起攀登。2014 年 11 月,Jon、Marcos、阿左、包一飛、我組成一個登山隊去雙橋溝攀登皇冠峰。這條線路是 Jon 爬其他山的時候發現的,他拍了下來,猜測那是一個未登峰。

  皇冠峰海拔 5518 米,第一次攀登,我們失敗了,Jon、Marcos 和我成為一個先鋒隊,爬到接近頂峰的時候,發現路線錯誤,同時變天了,天越來越黑,突然天下大雪還颳起風,Jon 決定下撤,在暴風雪中我們下撤了有十幾段,雪擦過臉頰,感覺就像要擦傷一樣。那夜讓我無法忘記,人生有這樣的經歷,讓我每次回憶,總感到沉重又美好,越難以靠近,才讓這片風景變得更美。

  從巖壁下來,我們發現隊友已經來過,在一塊大石頭下留了水,留下了一些吃的東西。天已經黑了,我們三個人躺在雪地上,我冷得睡不著,我們都睡不著,風又大,我起來試圖把這個風口堵上。大約躺了兩三小時,我們決定要走出去,但大雪把我們來時的路都埋了。我注意力非常的集中,走到了大概凌晨四五點的樣子,還是沒有找到路。天慢慢地亮了,金色的太陽照到巖壁上,那種橘黃色,在湛藍的天空下面特別美。一個晚上就這樣熬過來了。

  我們一路踏雪走下山,回大本營,隊友也在往山上走繼續找我們。遇見時感到好像一個星期沒有見了。他們帶來吃的、水,過來擁抱我們。我更加體會到了友情是何物。

  我和 Marcos,在生活中他很幽默,在山上就變得嚴肅謹慎,我們認識很多年,一起登山後才成為了好朋友。

  2015 年 2 月,我正準備去美國,進行高塔攀登最後一次訓練,突然接到 Jon 的電話,說他們要再去爬皇冠峰。因為 2014 年有中、日、韓六支隊伍都去爬了這座山,都沒有成功。他說,我們明天要走了,你現在來吧。我說好吧,我來了。我第二天就從上海去了成都,和他們會合,一起出發。

  這次衝頂我們做了充分準備。天未亮出發,走過冰川,站在大巖壁溝槽的雪坡底下,這次選擇的路線在第一次線路的左邊,Marcos 先上,一個繩段後,用冰錐擰入冰中,設定好保護站,我們接連跟攀上去 ,到保護站,再進行下一段。一段一段向上推進。

  到離頂峰 100 米的地方,已經是晚上 10 點了。我們就在一個靠著巖壁的小雪簷上紮了一個帳篷,三個人坐在帳篷裡,但是再也容不下第四個人了。Marcos 拿著睡袋待在帳篷外。帳篷裡的人只能坐著,低著頭。過一會兒燒水喝一下,活動一下。就這樣過了一個晚上。但是這樣已經很不錯了,相當不錯了。

  天亮以後,是個陰天,我們繼續攀登,快到頂了,岩石慢慢暴露出來。而且,頂峰沒有別人來過的痕跡。我們很開心。我如釋重負。下撤時我出現了高反,一直在吐,吃不進東西。到晚上 10 點,才撤下來。

  站在皇冠峰頂 photo:Marcos

  去更多不同地方攀巖,經歷世間美好的事情

  印第安溪,聞名世界的裂縫攀巖聖地。photo:Dave Anderson

  如願完成 The Amendment V10 感到自己的變化

  因為攀巖,我漸漸的認識到這個更廣闊的攀巖世界,越深入就會越喜歡,它讓我瞭解自己,結識到世界各地的朋友。

  攀巖在不同人的眼裡是完全不一樣的,攀巖在攀巖者眼中也有不一樣的詮釋,回首再看,攀巖已經滲透我生活的全部,這就是它對我的影響。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978 字。

轉載請註明: 知乎日報:攀巖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