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春時說了什麼,孔子家訓有哪些?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作為一代大賢,孔子有著過人的智慧和見解,其言論很有啟發性和教育性。他善於觀察和體驗生活,常常能從身邊細小的事情,自然萬物中領悟到人生百態的哲理。
孔子游春
孔子游春出自《論語》: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必觀焉……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爾也。” 內容敘述的是:春暖花開之際,孔子率領子貢等眾弟子出遊,去泗水看春潮。萬物復甦的季節,春風習習,草長鶯飛,這一切是多麼的和諧。面對此時此景,孔子望著泗水,卻有著不一樣的體會。波瀾壯闊的泗水從群山之中奔湧而出,又無所畏懼的奔騰遠去。孔子站在泗水河邊,看著奔騰不息的泗水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中。孔子的行為引起了弟子們的不解,紛紛上前過問他在看什麼。孔子回覆:“我在看水。”弟子們更疑惑了。這時,子貢上前說道:“老師在此觀水不語,想必是心有感受,能否與我們講講其中的道理?”孔子就此展開了一番關於“水與君子的”言論,弟子們聽後無不驚歎老師的智慧,也受益良多。
世間上的“水”有千萬種,它們千遍一律,孔子卻能從中領悟到做人處事的道理,並以此來教育他的弟子。像“水”一樣,剛柔並濟,做一個真正的“君子”,可豪情萬丈胸懷大志;可柔情似水溫謙如玉;像“水”一樣有情有義,哺育眾生滋潤大地,教人真、善、美。像“水”一樣,始終堅定著前進的道路,一生都在朝一個方向努力,奔湧前進、毫無畏懼、百折不饒
孔子名什麼字什麼
孔子名什麼字什麼?名丘字仲尼。那麼孔子為什麼要取這樣的名字呢?孔子的父親在六十多歲的時候納孔子的母親為妾,想要再生一個健康的兒子。孔子有一個同父異母的長兄,可是腳有殘疾,不得父親的寵愛。
孔子畫像
孔子父母年齡相差懸殊,擔心懷不上兒子,到尼丘山禱告。果不其然,兩人的願望實現了,一個健康的男孩生了下來。孔子父親母親的婚姻於理不合,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他們一開始的時候住在尼山。孔子出生時,樣貌醜陋,頭頂是凹下去的,像是一個丘。加上孔子的父母曾經在尼丘山祈求上蒼的祝福,與尼丘兩字很有緣分,所以孔子的名取名丘,字取為仲尼。仲字在古代是第二的意思,孔子先前有個長兄,他是孔家的第二個兒子。後人們為了避孔子的名諱,將尼丘山稱為了尼山。孔子名什麼字什麼都是有淵源的,不是隨便取的。
孔子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父親的正妻將他們母子二人外加長兄都趕出了家門,孔子的幼年過得相當貧困。孔子十五歲的時候就明白了自己的理想就是做學問。兩年後,孔子的母親去世,那一年,孔子去參加貴族的宴會,可被擋在了門外。再是兩年後,孔子為了能夠回到祖籍,娶了宋國人為妻。一年後,孔鯉出生。
孔子二十多歲時想要做官,對國家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提出一些見解。孔子三十歲時已經有了一些名氣,並在這一年與齊景公相識。後來魯國發生內亂,孔子逃亡齊國。孔子的理論得到了齊景公的賞識。可是因為齊國大夫的加害,孔子被迫離開了齊國。
孔子雕像
孔子是聞名世界的大儒,人們尊敬他愛戴他,為他做了很多雕像以此紀念他。可以說全國孔子雕像數不勝數,甚至有些學校也會在校園裡建立一座孔子雕像。其中最正宗的雕像是石雕孔子像。
中國博物館前的孔子雕像
石雕孔子像是最標準的雕像樣本,它在神態上以唐代畫家的孔子像為藍本,在形象上以孔子行教圖為依據。雕像中的孔子年齡在六十歲與七十歲之間,表情莊嚴慈祥。在雕像初稿完成後,負責人在2006年向海內外推出了標準的孔子雕像。正是定稿後,將在孔子誕辰2557週年向世界展出。
歷史上有一些醜版的孔子雕像。據記載,孔子生下來有七漏之說,總的來說,不僅齙牙大鼻孔,還雞胸駝背。孔子的七十五世孫對孔子的舊雕像非常的不滿,認為這是對聖人的侮辱。在清華大學也有一座孔子雕像,現在被放在清華園荷塘畔。孔子故里也有至聖雕像。在天安門東側幾百米處也有一座孔子雕像,以青銅為材料雕刻,高達約十米,立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在雕像落成儀式上,館長表示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這座孔子雕像作者是吳為山,是享譽世界的雕刻家。
孔子在中國盛名遠播,在世界上也有著非同一般的榮譽。不僅大部分華人地區都將孔子的生日定位教師節,聯合國也將孔子誕辰定位世界教師節日。孔子的文化是普世的文化,全世界的孔子學院恆河沙數,受到了當地學子的歡迎。
孔子典故
孔子也並不是從剛出生就是聖人,他也是經歷了一些磨難才會有今天的成就,才會成為我們偉大的聖人。關於他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就要數他拜師的故事了。
孔子拜師的典故
在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但是他還是認為自己的知識並不是那麼的淵博。於是在他三十歲的時候,就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曲阜,來到洛陽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陽並不是那麼的近的,之間的距離恐怕有上千米,於是孔子到洛陽的過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直到幾個月後,終於來到了洛陽城。準備進洛陽城的時候,他瞧見一架馬車,在馬車的旁邊站著一位將近七十多歲的老人。身穿長袍,頭髮和鬍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學問的樣子。於是孔子猜測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訪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禮詢問:“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嗎?”老人見這位年輕人一眼就認出了自己,就有些納悶。孔子見老人神情疑惑,於是上前說:“我是學生孔丘,特地前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徒弟吧。”老人才恍然大悟:“原來你就是仲尼,聽說你要來,我特地在這裡迎你,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可為什麼還要拜我為師呢?”孔子聽了再次行禮,說:"多謝老師等候。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
從這以後,孔子每天都跟在老師身旁,有不懂的就隨時問,而老子也毫無保留的將自己知道的傳教給他。
孔子家訓
家訓,對於如今人來說,是個比較專業的說法。但在古代時期,卻是家喻戶曉的,因為“人必有家,家必有訓”。中國人的家訓智慧,自古及今,源遠流長。
少年時的孔子
家訓是用來指家族內部父祖輩對子孫後代的垂誡、訓示,更是用來指導後代為人處事方面的活動及行為。關於家訓的內容,在古時後也並不是所有家庭都是一樣的,他們根據自身的行為規範來要求並制定相應的家規,家法,便於後代的成長。
關於家訓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孔子家訓”。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孔子以及他的兒子孔鯉之間發生的小故事。說是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裡,而他的兒子“趨而過庭”,也就是他的兒子見父親站在庭院中,於是低著頭小步快走。這是孔子瞧見了他被,便叫住了他說:“學詩了嗎?”他的兒子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夫子似乎有些不悅:“不學詩何以言,你不學詩你怎麼會說話?”於是孔鯉應了一聲“是”就退了下去學詩。
又一次,孔子再一次站在了庭院當中,碰巧的是,孔鯉又是低頭而過。於是孔子叫住了他:“站住,你學禮了嗎?”孔鯉回答說:“還沒有”。“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你怎麼做人?”孔子說道。於是孔鯉再一次退了下去,學習“禮”。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故事叫做“過庭語”。作為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他的這個故事一直被流傳下來,直至今日還有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