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灃和光緒什麼關係 載灃為何不篡位

載灃和光緒什麼關係,載灃為何不篡位?愛新覺羅·載灃,曾經在清朝最後的三年間即1908至1911年擔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這個職位的設立是為了代替他的長子當時還只有三歲的宣統帝溥儀處理政事而建立的,因此在這三年間載灃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但是這個職位卻令載灃感到非常痛苦和憂慮,甚至可以說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三年。因為他不僅要承受來自朝野上下的巨大壓力,而且還要維護當時岌岌可危的清政府的統治。

愛新覺羅·載灃

載灃當上執政王首先要處理的就是袁世凱的問題。袁世凱是在戊戌變法中靠出賣維新派而發家的官僚,深受在位慈禧太后的信任和青睞。當時的袁世凱手握軍政大權,位列軍機大臣要位,在朝廷中有很大的勢力。

這引起了一些王公大臣的嫉恨和擔憂,其中的肅親王善耆、鎮國公載澤和小恭王溥偉就聯名秘密向載灃金嫣要他下令剷除袁世凱,而且又因為載灃的哥哥光緒帝曾經留下了“殺袁除恨”的遺旨,在這種情況下,載灃便著手準備誅殺袁世凱,但是當時的重臣張之洞卻不同意殺袁世凱,他認為光緒帝剛剛駕崩,不宜大開殺戒。而且袁世凱在朝中黨羽眾多,一旦對他下手可能會引起軍隊的混亂。載灃因為自己的猶豫不決最終錯失了殺袁世凱的機會,只是罷免了他的一切官職。

但是到了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之後,面對全國上下的革命浪潮,為了挽救清政府的命運,只得重新請袁世凱出山,任命他擔任總理內閣大臣。隨後不久,他便辭去了攝政王的職位,退隱至北京醇親王府,不再過問政事。直到1951年安詳離世,享年八十九歲。

應該說載灃在攝政王之位上是想做出一點功績的,只是無奈當時的清政府已經處在滅亡的邊緣,他又缺乏治理國事的經驗和手段,最終也沒能改寫清朝覆亡的結局。

載灃怎麼讀

愛新覺羅·載灃,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說他重要,倒不是因為他有多麼能幹,建立了多大的功績。而是因為他的身份非常顯赫:他是清朝皇室成員,他的祖父是清宣宗道皇帝,父親是第一代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他和光緒帝載湉是同父異母的哥哥,而他的長子則是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他自己的地位當然也不會低,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攝政王,相當於清政府在最後三年(1908-1911)的實際最高統治者。

坐在中間的載灃

我們來看一下他的名字的讀法和寓意。載灃,應該是讀作(zàifēng),要想了解他的名字的含義,就要講一下清朝皇室在取姓名時的規矩了。清朝皇室的姓氏“愛新覺羅”其實應該分成“愛新”和“覺羅”兩部分,其中“愛新”是真正的姓,在滿語中讀作“哈拉”,是“金”的意思,而“覺羅”則是他們族群的名字,類似的的姓氏有伊爾根覺羅、舒覺羅等。後來因為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愛新覺羅也成為了名門望族,因此“愛新就變成了姓氏的一部分。

講完姓氏,再來講名字。清朝的統治者為了區分龐大的家族成員,從嘉慶皇帝開始,便規定同一輩的家族成員的名字的第二個字的部首要一樣,比如載湉和載灃都是三點水。載灃的”灃”字的意思是春季時莊稼需要用水時水量豐富的河流。因此載灃這個名字的寓意應該是希望莊稼豐收,天下百姓都能有一個好收成的意思。

愛新覺羅·載灃的一生沒有實現他的名字中的美好的寓意,但是他能夠順應時代潮流,主動辭任攝政王這個職位,體現了他的政治遠見和理性頭腦。

愛新覺羅·載灃和清宣宗光緒皇帝都是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的兒子,其中載灃在奕譞的兒子中排行老五,而光緒帝載湉則排行老二。他們兩個都是皇室成員,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是大不相同。光緒帝名義上是皇帝,但是卻要處處受制於慈禧太后的干涉,他想施展自己的抱負也無能為力,最終積鬱成疾而死。而他的弟弟載灃,雖然曾經擔任過監國攝政王的職位,也曾經差點被暗殺,但是最終卻安詳晚年,壽終正寢。

光緒帝雕像

光緒帝,原名愛新覺羅·載湉,生於1871年8月14日,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父親是醇親王奕譞,母親是慈禧太后的妹妹葉赫那拉·婉貞。在1875年被慈禧和慈安太后立為皇帝,因為年紀還小便由他們垂簾聽政。到了1889年,光緒帝開始親自處理政事,但是他發現真正的權力還是在慈禧手中,自己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皇帝。之後不久便爆發了著名的中日甲午戰爭,當時光緒帝的要的是堅決迎戰,但是最終因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而以失敗告終。之後,他又大力支援康有為和梁啟超發動的“戊戌變法”,但是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極力阻擾又一次以失敗告終。之後他便被剝奪了皇權,被慈禧太后以生病為由軟禁在中南海瀛臺,直到1908年暴斃而亡,年僅三十八歲。

而弟弟載灃比他要幸運得多,他出生於1883年,,於1890年整合父親的爵位成為第二代醇親王,之後不久又被任命為頭等專使趕赴德國為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殺的德國公使克林德道歉,他因為言辭拒絕了德國皇帝要他跪拜的要求,顯示出了自己的氣節。在1908年,他的兒子溥儀被立為帝,他則擔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等到辛亥革命爆發之後,辭去攝政王職位,從此便不再過問政事,安心生活,一直到1951年病逝,享年八十九歲。

同為醇親王奕譞的兒子,他們兩個的經歷卻如此不一樣,不禁讓人感概命運的無常及不可捉摸。

愛新覺羅·載灃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傳統的觀點認為正是載灃在1908至1911年間擔任使網站一職時的軟弱無能和優柔寡斷才倒追了清政府這麼快就滅亡了。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載灃又是一個非常理性和富有遠見的人物,他從攝政王的位子上退下來之後,安心在醇親王府國自己安定的生活,沒有幻想過任何復辟清朝的方法,他平靜而淡然地接受了這一切,從這裡可以看出載灃是一個具有深遠的眼光和清醒的頭腦的人。

載灃劇照

現在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載灃是當時的攝政王,而且當朝皇帝是自己的長子溥儀,當時權傾天下的慈禧太后也已離世,他為什麼沒有篡位做皇帝呢?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是繼承皇位的法統問題。按照自古傳下來的規矩,皇帝的繼位應當是從他的兒子中選擇的,一般是嫡長子。在光緒還沒有去世而只是生病的時候,他因為沒有後代,為了使皇位能夠順利繼承下去,慈禧太后選擇了載灃的長子溥儀過繼給同治當兒子,同時也過繼給光緒當兒子,就是所謂的“一人祧兩房”。因此從宗法上來講,溥儀已經不是他的兒子了,溥儀繼承皇位才是正統,載灃沒有任何資格能夠繼承皇位。

從另一方面來看,當時的載灃已經是監國攝政王了,職責是代替只有三歲的溥儀處理政事,可以說雖然沒有皇帝之名,當時皇帝的實際權力是掌握在他的手裡的,既然權力已經握在手裡了,有沒有皇帝這個名號也沒什麼區別了。

綜合來看,載灃無論是從法統角度還是實際情況角度都沒有篡位的原因和理由,而且他本身對權力也並不迷戀,這從他後來辭去攝政王之位,安心隱居在醇親王府不問政事可以看出來。因此載灃既不想也不可能去篡奪皇位。

汪精衛刺殺載灃

在中國近代史上,提起“汪精衛”這個名字,人們想到的最多的應該是他投敵賣國,背叛革命淪為應該徹頭徹尾的漢奸,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汪精衛青年時期,他對祖國是滿懷熱情和希望的,為此他也曾加入過由孫中山創立的同盟會。他還策劃過一樁震驚一時的暗殺計劃,暗殺的物件是當時中國實際上的統治者,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監國攝政王愛新覺羅·載灃。

汪精衛

1905年,汪精衛加入同盟會,希望以革命的力量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命運。他主張徹底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一個民主、自由的新國家。但是四年的時間過去了,革命黨人雖然組織了多次旨在推翻清政府的起義活動,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最終都失敗了。汪精衛不能接受失敗的結果,他便決定透過暗殺清政府的重要成員來顯示革命黨人的力量和決心,從他“化自己為灰燼來煮成革命之飯”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當時他的意志之堅定。

他的這種為革命獻出一切的精神還吸引了後來他的妻子陳壁君對他的愛慕,陳當時便決定與他一起施行暗殺計劃。汪精衛和陳璧君等四人經過商議之後,把目標鎖定為監國攝政王載灃。他們透過各種途徑瞭解了載灃的出行或習慣之後,他們決定在載灃經常走過的甘水橋用炸彈暗殺他。為了確保暗殺成功,汪精衛特地找人做了一個一尺高的大鐵罐,裡面裝滿了炸藥。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並沒有遙控引爆技術,就是說如果炸藥爆照,那麼作為引爆者的汪精衛也是必死無疑的。

但是因為他們在埋炸藥時誤把路人當成了警察,急忙逃離,導致了計劃的失敗。後來當他準備再次埋伏炸藥時很快被抓獲,但是汪精衛即使在警察面前也是從容不懼,甚至還對他們宣傳革命思想。可見當時他受革命思想影響之深。

如果汪精衛的暗殺計劃成功,或許中國歷史就會改寫了,他後來可能也不會去當漢奸。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是永遠無法假設和重來的。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828 字。

轉載請註明: 載灃和光緒什麼關係 載灃為何不篡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