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中國唐朝的偉大詩人,他晚年的時候窮困潦倒,不得不投奔自己在安徽當塗當官的親戚,在762年的時候,李白在當塗病逝,結束了自己的人生,起初是被他的親人葬在了城南的龍山之中,後來被生前好友的後人遷葬到了附近的青山。
李白墓
李白墓位於安徽省當塗縣外的青山西麓隴地上,坐北朝南,風景優雅,現在經過後人的保護開發,已經以李白墓園為主,建立了不少的旅遊景點,合成了一個大的景區,它背靠青山,面對綠水,景色雅緻,文化氣息濃厚,令觀光者流連忘返。現在李白墓園主要分為三大塊,十多個旅遊景點,其中李白墓和太白碑林就是主推的核心景點。李白墓毋庸置疑就是李白長眠的地方,因此每年祭奠的人也不少。而太白碑林則鑲嵌著很多著名書法家書寫的關於李白的經典石碑,其中包括,毛澤東、魯迅、郭沫若等人。
除了這兩處主要的經典之外,李白墓園的其他景點也非常吸引人,比如太白祠就完整的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宗族祠堂的風采,而“宋碑”則詳細的記載了李白的生平簡介和他在詩歌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青山上的李白墓經歷了千百年的風雨波折,歷朝歷代無數人都曾到此拜訪,比如白居易,賈島等人,而且當時已經64歲的賈島不遠千里前來祭拜,結果意外病死在了當地,葬在了李白墓不遠的地方。但是李白墓也飽受摧殘,抗戰年間,太白祠就曾經被炸燬,當年範傳正為之篆刻的墓誌銘也“慘遭毒手”,後來在文革時期,更是差點被紅衛兵挖墓掘屍。幸好,到了現在,在當地政府各界人士的保護下,李白墓才重新煥發了生機。
李白簡介
李白,想必大家對這個人物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的美譽。李白一生博聞多識,寫下了許多飄逸優美的詩歌。李白所寫的詩,用詞精美,字裡行間充滿了飄逸之美,給人以美的享受,無愧於唐代最偉大的詩人這一稱號。
李白的雕像
根據史料的記載,李白出生在公元701年,出生的地點大約是在西域的碎葉城。李白從小便十分的聰慧,五歲的時候他就能夠背誦六甲,是當時名副其實的神童。等到李白十五歲時,他出口成章,寫得一手好詩。李白寫的詩受到了當時上層名流的賞識,李白也變得愈發有名了。不同於尋常讀書人參加科考步入仕途的經歷,李白一直很喜歡習武練劍,想要做一名浪跡天涯的俠士。
公元724年即開元十二年,已經二十四歲的李白,離開了生活多年的家鄉。在李白仗劍遠遊的途中,李白感慨於美麗壯闊的自然風景,寫下了無數詩歌。等到公元742年即天寶元年,已經四十二年歲的李白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賞識,唐玄宗在看過李白的詩集後,立即召李白進宮,並親自去迎接他。最後,唐玄宗封李白為翰林,隨時陪伴在他左右。但好景不長,有許多人嫉妒李白能夠得到唐玄宗的賞識,李白自己也厭惡當時奢靡的生活,於是李白便遠離了宮廷。
公元762年,已經六十二歲高齡的李白因病而亡。李白在臨死之前還寫下了一篇名為《臨終歌》的詩詞,這篇詩歌總結概括李白的一生。
俠客行 李白
唐代的李白不僅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他更是一個志在四方的俠士。根據史料的記載,李白年幼時期便十分的聰慧,五歲時便會背誦六甲。但在他慢慢長大成人時,李白卻對劍術情有獨鍾,一直想要成為一名俠客。為了實現這個心願,李白在其二十四歲那年,拜別父母,仗劍遠遊。
《俠客行》
《俠客行》便是李白所寫的一首歌頌古代俠客的五言詩。全詩共一百二十個字,在當時看來篇幅也不算很長。《俠客行》的前四句描寫了唐代俠客們所穿的服飾,所用的兵器以及他們的坐騎等。李白用寥寥幾個字就刻畫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唐代俠士的形象,可見李白在文學上的造詣極高。接下去就是引用了古時候一些有名的俠士事蹟,用來進一步歌頌俠士的風采與仗義,描繪出俠士高大而光輝的形象。同時,詩人也婉轉的表達了自己心中遠大的抱負以及想要實現自我價值,成就一番大事業的心願。詩歌的最後幾句表達了即使俠客沒有完成自己的目標,但不可否認的是俠客仗義的精神以及無人能及的風骨,俠客單憑這兩樣也能流芳百世。
《俠客行》這首詩大約是李白在公元744年即天寶三年所寫的,當時唐代遊俠之風盛行,人人都有一顆想要成為俠士的心,連大詩人李白也不例外。李白從小便愛好劍術,可以說是一個文武兼備的人才。當時李白應該剛剛被放逐出京城,遠離了政治中心,但李白卻毫不氣餒,認為自己最終還是會有所作為的。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自古以來,表達遠離家鄉的遊子們思鄉之情的詩歌一直頗多。但唐代大詩人李白客居洛陽時所寫的《春夜洛城聞笛》這首詩是一首表達遊子思念故土的佳作,有著很深刻的意味,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慢慢解讀。
《春夜洛城聞笛》
《春夜洛城聞笛》寫於公元前735年,李白當時客居在洛陽城。在唐朝時,洛陽城一直是一個非常繁華熱鬧的城市,車馬人流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春日裡的深夜,獨居在客棧之中的李白忽然聽到遠方傳來一陣笛子聲,仔細側耳傾聽,原來是一首《折柳曲》,聽到這略帶悲涼之感的笛子聲,李白不禁想起自己遠在千里之外的故土,有感而發寫下了這一篇傳世佳作。
深夜裡,詩人聽到這不知是何人演奏,何處傳來的《折柳曲》引起了他心中最隱秘的思鄉之情。《春夜洛城聞笛》全詩緊扣一個“聞”字,抒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正是在深夜裡聽到了笛子聲,才有了接下去一系列事情的發生。詩歌的第一句是一個問句,是問到底是哪家傳出來的笛子聲。第二句則是運用了誇張的手法,寫笛子聲傳遍了整個洛陽城。第三句則點出了吹笛人所吹奏的正是用來跟友人告別的《折柳曲》,語句自然而清新。第四句緊接著上文,在深夜裡聽到笛子聲有哪個遊子會不思念自己的家鄉,自己的親朋好友。
《春夜洛城聞笛》是一首七言絕句,共二十八個字。但正是這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寫出了遊子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引起了千百年來遠離家鄉遊子的共鳴。
清平調 李白
唐代大詩人李白除了擅長絕句外,他的樂府詩歌更是一絕。《清平調》是李白所寫的組詩,一共分為三首,是典型的樂府詩歌。李白於公元743年或是公元744年寫下了《清平調》這一組詩歌,根據時間的推算,當時李白的仕途順遂,官至翰林,深得皇帝唐玄宗的賞識。
《清平調》
根據史料的記載,唐玄宗在偶然間閱讀了李白所寫的詩歌,當即驚為天人,十分欣賞李白的才華。於是,唐玄宗就召李白進宮,並親自前去迎接他。李白最後被封為翰林,跟隨侍奉在唐玄宗的左右,成為他的御用詩人。有一年的春天,唐玄宗攜楊貴妃在宮中的御花園裡欣賞美景,伶人們正準備歌舞助興。但正在興頭上的唐玄宗卻不滿伶人們演奏的曲目,於是派人召李白進宮,讓他重寫。
李白進宮後,思考了片刻,便提筆寫下了《清平調》這一組詩。第一首是寫楊貴妃無與倫比的美貌,用嬌豔的牡丹襯托楊貴妃的容貌,認為她比牡丹還要豔上幾分;第二首則是寫楊貴妃深受皇帝的寵愛,寵冠後宮。李白用壓低前朝時期著名的美女趙飛燕等人,抬高了楊貴妃的地位;第三首則是總結了前兩首,將御花園中正盛開的牡丹花與楊貴妃、唐玄宗結合在一起,構思十分的精巧,辭藻也是非常的華麗,極大的顯示了李白的文學天賦。
《清平調》的三首組詩,用詞都十分的精緻華麗,充滿著宮廷的富麗之感,全詩景、物、人三者交融,相互連線,是不可多得的好詩。難怪當李白寫完獻給唐玄宗後,唐玄宗與楊貴妃都十分的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