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頂層設計對學校課改成功至關重要,只有做好頂層設計與佈局,才能更好的實現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多年一線的實踐探索與研究表明,學校如果沒有做好頂層設計,學校課改想要成功也一定很難。小組合作學習是學校進行課改的重要模式,如果一開始沒有設計好的話,會給未來課改推進與執行增添眾多障礙,因此,做好小組合作學習的頂層設計十分關鍵,一個正在做課改的學校,應怎樣做好小組合作學習頂層設計呢?這是今天我們重點分享的內容:小組合作學習的四大關鍵支撐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為中心的學模,其頂層設計的四大關鍵支撐點分別為:班組文化建設、學生能力培訓及導學案和課堂評價。
一、班組文化體系建設
班組文化建設是小組合作制的基礎,它是透過小組的組織體系、活動體系、培訓體系、評價體系四大體系建設來實現的。
1.小組組織體系建設
首先要審視傳統班級授課制下秧田式坐法的小組功能。這樣的小組有兩大功能:一是集會排隊方便,二是收發作業方便。雖有組長卻無組長之實,小組長和小組在學生團隊意識和團隊能力建設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若要其發揮團隊力作用,應改造原有小組組織結構。小組一般以組內異質的原則組建,以六人為宜。行政組長、學科組長、衛生組長、紀律組長組員分而擔之,做到組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組織架構,並且透過討論自主生成代表小組價值取向的組名組徽組訓組規組歌等,形成小組顯性文化。
由於諸多小組規則為自主討論生成而非教師外力強加,故更能讓組員產生認同感,起到自主約束之功效。
2.小組活動體系建設
有了小組組織,就要打造小組團隊之魂。以小組為單位,透過從校內到校外,從徳育體育到藝術勞動、社會實踐,按一定的時間週期設計的系列活動,使小組各成員不斷地在一起為共同目標而共同行動,久而久之凝聚力協作力等團隊力自然形成。
3.小組培訓體系建設
有了組織,有了活動,如何完成共同的學習、活動、實踐等任務?如何合作?如何獨立完成任務?如何進行合作中的分工?如何進行分工後的整合?如何交流等等,學生不可能自發地什麼都會,這需要培訓。透過班主任或班長主持下的組長例會、組長主持下的組員例會,解決組長和小組兩個層面的工作問題並進一步做好下階段工作;透過教師或組長對平時包括課堂內的諸如不規範不規則行為及時指出並加以矯正;透過校本課程加以辯論賽課程來強化學生在合作中所需要的收集資訊、整合資訊、輸出資訊的能力,併為其提供合作的之實際場景,還可以透過組長論壇,加強組長管理理念,實現經驗共享,這些對增強小組團隊力建設都會起到極強的助推作用。
4.小組評價體系建設
小組團隊力如何?成績如何?評價是催化劑。以小組為基本單位,實現從學習表現到徳育體藝成果、從智力成績到非智力領域特長、從分數鑑定到定性評議、從機會給予到隆重表彰,全面構建一節一記、一日一結、一週一評、一月一表彰的評價體系。在豐富多彩的評價表彰中,逐步形成良性的氣場,並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認同,形成正向的價值取向。
透過四大體系建設使小組成員同學習、同實踐、同活動、同競爭、同評價,使小組成員成為感情共同體、價值共同體、行為共同體,讓小組成為孩子對學校歸屬感的紐帶、合作學習的土壤、自主管理的細胞,徹底克服傳統方式下的學生厭校傾向,這個小組不僅有型而且更有魂!這是傳統班級授課制下的收發作業方便、排隊方便的所謂小組無法比擬的,小組文化在這樣的機制下自然孕育,班級文化水到渠成。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載體——導學案
導學案是為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準備的。傳統課以教為主,教師備課備教什麼怎麼教,而現在課堂是以學為中心,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設計學 生學什麼怎麼學,也就是在課前將教材轉換成學材,即導學案。在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導學案是個預案,課堂中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生成狀況及時提供即案。
導學案主要有三條線。一是知識線。知識線上相鄰知識點間的層級設計要按照最近發展區原則並吻合本學科本節課知識成長的規律,這是抓住學科特色的一個關鍵。還要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程式化、程式能 力化、能力遷移化,並且要做到預設性與生成性、發散性與收斂性、控制性與自主性、預習性與預留性、共同性與個體性相結合。二是活動線。線上要有明確的針對不同內容的學法指導,如獨學、合學、領學或補充點評。要儘量做到學習行為方式與知識型別相匹配,這是抓住學科特色的另一個關鍵。三是時間線。對每段內容所花學習時間應有預設,包括預習時間等等。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評價
在小組合作學習課堂實施過程中還有一條教師的點撥評價線,是教師對學生在自主合作篩選出來的還未掌握的內容進行點撥和提升,並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多元評價,以達到學生享受諸如被認可被尊重等高層次的精神需要,促其學習動機的激發和保持。而在點撥評價環節還給教師留下了更具創造性的學術個性和情意個性展現的空間,教師的智慧個性將在這個領域裡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文章節選自《蘇派課改小組合作學習實操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