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名言有哪些 司馬遷的選擇是對的還是錯的
司馬遷名言有哪些
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所著的《史記》中也有許多振聾發聵的言語,被後人奉為圭臬。
司馬遷小時候學寫字
其中最著名的就應該是出自《報任安書》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用這樣一句話,解釋了他內心甘願為自己的理想抱負飽受屈辱的決心和毅力,但是使這句話出名的還是毛澤東主席,這句話曾被毛澤東主席引用到《為人民服務》中,高度臧洋了張思德為人民犧牲的奉獻精神。因此,這句話也為廣大人民所熟知。
“魚生於水,死於水;草木生於土,死於土;人生於道,死於道。”一句體現了司馬遷的思想追求,為道而生,為道而死,這是司馬遷人生的真諦,也是後世萬千人的人生的信條和準則。當然司馬遷也說過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話,比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馬遷在李將軍列傳中所用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做人要真誠、誠實,這樣就能夠感動別人收穫回報。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民以食為天”也是司馬遷所說的話,能有這樣的覺悟,司馬遷在今天也應該是個吃貨吧。
另外我們常用的成語“兔死狗烹”也出自司馬遷的名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也揭露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形容有的人過河拆橋不懂回報。“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也都是出自司馬遷的名言。
形容司馬遷的成語有哪些
司馬遷作為中國歷史的偉人,斷不敢隨意評價,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形容。我搜索一下形容司馬遷的成語,大多關乎堅忍不拔身殘志堅之類。這樣形容當然貼切,但是總覺得形容司馬遷的成語不能只拘泥其精神和身體上。形容司馬遷的成語我認為在其成就上仍可加以描述,比如鴻篇鉅製、恢弘鉅著、震古爍今、名垂青史等更加在側面反映一個人的偉大。
司馬遷畫像
司馬遷的編寫《史記》過程中可謂歷經艱辛,十二歲就開始遍訪全國各地,收錄詳實的材料歷史資料。在身受宮刑之後忍受著肉體和靈魂的雙重摺磨,仍然堅持完成《史記》的編撰,這份精神不得不讓人歎服。原本恢弘鉅著這類成語是形容《史記》的成語,但我覺得作為形容司馬遷的成語會更為恰當。
司馬遷歷時十三年,寫下一百二十篇共計五十二萬餘字,前後收錄了跨度三千餘年的歷史,能夠完成如此宏偉的工作,司馬遷名垂千古不過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身體遭受折磨之後仍能堅持編撰,這不是堅強形容的那麼簡單,更應該是堅忍,堅強隱忍。不管形容司馬遷的成語有多麼多多麼貼切,就算所有的成語在司馬遷以及司馬遷的史記面前都是蒼白無力。司馬遷的《史記》是無韻之離騷,悠悠唱響了華夏的千古文明。在五千年的歷史潮流中,司馬遷是前三千年的掌舵人,在書本上書寫著華麗的詩篇。
司馬遷的選擇是對的還是錯的
電影《水果硬糖》中的男主角在最後關頭,在自己的惡名被眾人所知和死亡之間選擇了死亡,雖然他最後並沒有死,但是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有的時候人很容易就會選擇死亡。
司馬遷上奏漢武帝圖
有的人為了民族大義而死,有的人為了心愛的人而死,有的人為了理想和抱負而死,有的人選擇為財而死,有的人選擇為利而亡,每個人每天都在做無數的選擇,甚至是生死的選擇。司馬遷也是,在他人生最難熬,艱苦的時候,他也做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選擇。
因為李陵案的緣故,其實司馬遷當時完全可以選擇就死,但是他沒有,他選擇了一條艱難萬險的路。然後他活的落魄又勇敢,堅強又心酸。司馬遷沒有選擇在漢武帝的盛怒之下就死,而是選擇了以宮刑代替死刑。宮刑可以說是古代最惡毒的刑罰了,因為這不但會讓受刑的人承受身體上巨大的傷痛,而且還會讓受刑人的心靈蒙受巨大的創傷,這種創傷不但來自外人的閒言碎語,還有來自自己內心的屈辱和不甘。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最下腐刑極矣!”的時候,不敢想象他心中是何等的痛苦和屈辱。但是司馬遷還是義無反顧的堅持自己選的這條千難萬險的路。司馬遷的選擇可歌可泣,也正是因為司馬遷做了這個常人無法做的選擇,後人才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可讀。
司馬遷的人生經歷簡介
司馬遷一生並不順遂,也經歷了許多的事情和波折,也正是這些波折和困難成就了我們今日所頌揚的司馬遷。
司馬遷寫《史記》
司馬遷早年間就遵父命遊歷山水,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了解民間的一些古事舊聞,對各地風俗人情都有深入的瞭解。後來來到京城,做了郎中。公元前111年的時候,漢武帝在西南夷設定武都、沈黎、文山等五郡,而這個時候正跟隨漢武帝東巡的斯曼縣,在繼唐蒙、司馬相如、公孫弘之後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到了巴蜀以南的一代,建設新郡,直到第二年才回朝覆命。
父親死後,司馬遷依照父親的遺願,成為了太史令,並且在當時的都城長安,結交到了不少文人墨客、有志之士。後來,李陵戰敗被匈奴俘獲,投降匈奴。司馬遷為李陵仗義執言,卻惹得漢武帝大怒,將司馬遷逮捕入獄,在獄中司馬遷被百般折磨。之後李陵叛變的事情,因為公孫敖造謠而被“坐實”,漢武帝誅殺了李陵一家妻兒老小,連帶著為李陵說話的司馬遷也沒能倖免。
司馬遷在這次事件中被處以宮刑,一度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家族的使命和實現理想的動力讓司馬遷忍辱負重的活了下來。這樣的經歷給了司馬遷絕對的動力,於是他潛心寫作,將畢生的經歷都花了在編寫《史記》之上。前後十四年,司馬遷最終完成了這部曠世傑作,司馬遷自己也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傳奇。
司馬遷經歷給世人什麼啟發
世人對司馬遷這一歷史人物必然不會陌生,作為《史記》的作者和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經歷坎坷,曾被接受宮刑獲罪入獄,坎坷的人生經歷塑造了司馬遷隱忍不屈的品格,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終於完成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司馬遷畫像
司馬遷出生於漢景帝與漢武帝年間,家庭生活比較富足。司馬遷從小跟隨父親讀書,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十歲時司馬遷就能誦讀多部古文。漢武帝建元年間,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前往長安擔任太史令,此時年幼的司馬遷仍在老家龍門過著讀書耕作的生活。年長後的司馬遷已經學有所成,他來到父親的身邊,司馬談令其遊歷河山蒐集遺聞古事,於是司馬遷在二十歲的時候開始尋訪天下,他的足跡遍佈大江南北,拜訪的地方也多是歷史名人的故鄉和歷史事件的發生地,這為他以後的《史記》撰寫積累了大量素材。遊歷結束後,司馬遷返回了父親身邊,並在朝中擔任郎中。漢武帝元豐元年,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而司馬談因病留在洛陽而不能前行,司馬遷在父親病危之際趕到了父親身邊,司馬談千叮萬囑司馬遷一定要接管他的工作,完成史書整理,並記載好歷史,不能讓國家歷史文獻中斷。司馬遷流淚接受了父親的遺志。
為完成撰寫史書工作,司馬遷廣交天下賢能,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董仲舒和孔安國。在編寫《史記》的過程中,司馬遷還參加了《漢歷》的定製。然而漢武帝天漢二年,李陵戰敗被俘,投降匈奴,漢武帝大怒,群臣紛紛聲討譴責李陵,只有司馬遷一人為李陵辯解說情,漢武帝定了司馬遷誣罔之罪,按律當斬。司馬遷自請宮刑免除一死,他只為完成尚未寫完的史書,於是在獄中的司馬遷隱忍著書。出獄後他又擔任中書令,仍然筆耕不輟,終於寫完了偉大的歷史鉅著《史記》。
漢武帝駕崩後,司馬遷也離開了長安,不知所終。然而他留給了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只是他的《史記》,還有他那偉大崇高的品格。
司馬遷經濟思想是什麼
司馬遷在史學、文學、天文學和地理方面都有所建樹,而且最令人驚歎的是司馬遷的進步的經濟學思想,這些思想也都體現在他所寫的《史記·貨殖列傳》中。
司馬遷的連環畫
司馬遷首先就看到了人性的本能,就是享樂的本能,這種本能也能夠變成一種求利致富的能力。司馬遷強調,人的本能是為了一切財富,但是人又能夠犧牲財富換取一切,這兩種本能構成了人生活中的自然狀態。
在這個大框架下,司馬遷認為政府對經濟最好的態度就應該是順其自然,因為人本身就有財富需求的本能。所以,對人民的經濟,政府不應該多加干涉,而是因勢利導,教育人民如何致富。除此之外,司馬遷也為西漢當時的社會生產行業有非常深刻的簡介,司馬遷指出要發展社會生產行業的多元化,以及生產行業之間依賴性的問題。對於主要的生產行業農、虞、工、商可不偏廢,還要讓她們相互依賴。在這些觀點中,我們能夠看出司馬遷對社會生產的敏銳的洞察力。
在文章中司馬遷也闡述了自己對於“富裕”這個概念的理解,司馬遷認為人民素質的高低所決定的。社會富裕了,人民會講求禮法,任何人和以禮相待,但是如果社會是貧窮的,那麼這些則都談不上了。司馬遷還用孔子的例子做了說明,說孔子雖然現在被尊為至聖先師,但是如果沒有做生意致富的子貢的宣傳,可能沒有人認識孔子。